结构化护理团队对急诊患儿急救效果的影响

2020-02-05 13:19郁怀静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结构化护理人员患儿

张 霞 施 慧 郁怀静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型的、独立的医学专业学科,承担着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任。作为抢救患者生命第一线的急诊科,相较于其他科室急救工作而言,接收的患者病情具有多变、进展快、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且相关护理工作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这就需要急诊护理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进而满足临床急诊工作需要[1]。由于个体化差异,急诊抢救患者时,要求各项护理操作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但事实上却存在急救流程杂乱无章、配合不默契、分工不明确等现象,影响急救方案的落实,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降低急诊急救时效性,甚至加剧医患矛盾,影响科室团队建设[2]。因此,在临床急诊急救患者过程中加强护理人员合作凝聚力,以此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显得至关重要[3]。故而本研究以168例急诊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重点分析了结构化护理团队在临床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医院急诊接收的1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观察组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3~12岁,平均3.7±1.6岁。对照组中男45例,女39例;年龄2~11岁,平均3.8±1.9岁。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根据日常排班制度,安排护理人员工作,各班无分组依据,未明确分工;进行常规培训,包括急救知识宣讲、急救过程等,邀请专家讲解,或者是通过观看宣讲视频进行培训;结束培训之后,统一考核护理人员,合格之后方可上岗。

1.2.2 观察组 实施结构化护理团队管理:①成立结构化护理团队:根据职称作为分组依据,将15名急诊护理人员分成3个小组,各组均有1名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士;各组的主管护师作为组长,护师作为副组长;组长主要负责控制、协调团队工作,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副组长协助组长管理护理团队;3个小组分别轮班,每个班8 h。②结构化护理团队培训:系统化培训护理人员,向其普及急诊急救知识,重点说明团队合作对急救效果提高的重要性;根据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详细划分其工作职责,以情景模拟形式,重新梳理急诊急救过程,明确分工,让每位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自己负责的内容,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务必要求结构化护理团队默契配合,将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③结构化护理实施:组员配合临床医师抢救患者时,组长调度团队工作并对每位护理人员的操作加以监督,副组长在一旁帮助组长管理,具体、明确分工,及时对急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创建静脉补液通道,急救时注意观察患者各项体征的变化,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保静脉管道通畅;根据医师嘱咐为患者用药治疗,整个团队密切配合医师,以提高抢救时效性;详细记录患者急救过程,各班进行工作交接时,采取结构化交流模式,以免交流不到位所致的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以本院自拟的急诊护理质量考核表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文书书写(10分)、风险防范(30分)、危急重症管理(20分)、隔离消毒灭菌(5分)、仪器与药物管理(15分)、分诊与绿色通道管理(10分)、人员管理(10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

(2)急救相关指标:包括急救时间、静脉补液通道创建时间、药物应用时间、血液样本送检时间。

(3)急救效果:包括急诊患儿急救成功率(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控制良好,转入普通病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4)满意度:以本院自拟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分100分,包括非常满意(85分及以上)、基本满意(60~84分)、不满意(60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急救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急救时间等急救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急救相关指标比较(min)

2.3 两组患儿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急救效果比较

2.4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例)

χ2=12.196,P=0.000。

3 讨 论

急诊患者病情凶险、起病急骤,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予以有效抢救。与此同时,急诊接收的患者,具有病种类型多样、多变、发展快等特点,给急诊护理带来了极大难度[4]。常规护理实施期间,对于医护配合、分工要求尚未具体化,极易降低抢救时效性,导致组织混乱,更至引起责任推脱等不良现象,故而加强结构化团队管理显得至关重要[5]。

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下,通过创建结构化护理团队,重新分组急诊护理人员,由经验丰富且资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引导资历浅的护理人员,三组轮流排班,由每个小组的组长统一安排、管理组员,具体分工、明确责任[6];结构化培训组员,加深其理论知识,然后根据实际分工情况,合理划分工作职责,梳理急诊急救过程,最后通过考核了解每位护理人员的培训情况,使其逐步联系实践,应用到工作当中去[7];结构化护理实施时,限定急诊急救内容、每位护理人员的站位,确保护理人员能够与医师密切、默契配合[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急救时间、静脉补液通道创建时间、药物应用时间、血液样本送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下,以老带新,有经验丰富的组长指导年轻护理人员,急诊急救时对组员站位进行合理安排,并根据护理人员的长处进行合理分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扬长避短的效果,提高急诊抢救时效性及护理效果[9];结构化护理团队能够进一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互相配合,促使现有资源价值最大化,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减少不良事件,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10]。

猜你喜欢
结构化护理人员患儿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