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的有效性研究
——一种“结构思维”的分析方法

2020-02-10 18:41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对象要素培育

方 黎

(1.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近年来,文化自信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高热度话题,学者们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等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与此同时,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之后,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说明文化自信的培育很重要,但是笔者以为沿袭旧有的研究视角,做重复性谈论意义不大。从“结构思维”的研究范式出发,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效性。文章选取“培育介体”这一关键要素,在揭示其内部众要素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有效性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走向。

一、文化自信培育介体有效性分析的必要性及其有效要素

文中所用的“结构思维”是在对起源于20世纪中期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扬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研究视角与范式,具体而言就是从事物自身的系统出发,综合运用要素、结构、层次的观点,将看似复杂的事物视为一个由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既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去把握要素的形态,又重视要素的特性对整体功能的影响,以此来寻求要素的最佳存在方式,获取系统效能的最大化。在分析中,一方面注重要素的形态与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关注要素与结构在系统中的作用发挥,以及众要素与系统内外的能量互动及要素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其实质而言,均表现为其在特定价值关系中所展现出的价值属性,这种价值属性既体现为相应实践活动与结果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又表现为实践活动与结果在特定价值关系中对相应价值主体需要的一种满足。因此,有效性不仅表现为实践活动及结果的有效,同时还必须满足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主体需要。

从结构思维的视角出发,如果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视为一个自系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培育者对培育对象所进行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就其培育系统的有效性而言,系统内部有效要素应该包括:培育者的有效性、培育对象的有效性、培育介体(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培育环体(环境与情境)的有效性。之所以强调培育介体这一要素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培育介体内含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与培育方法。培育内容是培育者对培育对象进行文化信息传播的客观依据,关乎培育目标的实现;培育方法是确保文化信息传播效果的条件和保障,因此培育介体是培育者影响培育对象的纽带,具有双边互动的联结性特征,且随着培育环体和培育者、培育对象的变化,培育介体中的内容话语体系和方式方法也在变化创新,有着鲜明的开放性。二是多元演进的文化环境下,一方面主流文化不是培育对象唯一的文化选择内容,宽松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不同群体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内容;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纵向较为封闭的信息传播渠道“对宣传影响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对信息源的信赖造成所谓的信赖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言者的威望执行着‘间接论证’的职能,弥补了‘直接的’职能,并使学员确信所传播的信息是无可争辩的、可靠的、客观的”[1]。而今,主流文化这种传播优势不复存在,庞大的信息源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市场,哪种文化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法能保障信息源的质量和大众文化消费的信息市场占有率,哪种文化信息就将成为大众文化选择和价值指向的“信主”,因此,培育介体是否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这里培育介体有效性的价值主体是培育者,以是否满足培育者的价值需求,能够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对培育对象传播特定的文化信息,以实现培育对象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期望的文化自信的有效结果为评判依据,简而言之,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的有效性就是培育介体对培育者工作目标的实现所具有的积极特性。

算理是计算数学的灵魂。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教师也应挑选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例,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既能帮助学生把错误消灭萌芽状态,也能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内部要素的有效性,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的有效要素可以分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与培育方法。其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又可以分为内容Ⅰ与内容Ⅱ,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Ⅰ指符合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主流文化,当前意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内容Ⅰ更多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存在,这种文化理论体系作为理论研究可以拿来即用,但是作为对大众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而言,还需进行一定的形式转换,这便是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Ⅱ。内容Ⅱ指培育者根据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要求,在一定的情境和对象面前,对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进行具体的组织、编制,以直接用于培育活动,作用于培育对象的内容,比如书籍、报刊、网络信息等。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主要是指培育者为了促进主流文化信息的传播、认同,实现培育对象的文化自信,在遵循一定的传播与教化规律的前提下,与培育对象产生相互作用的工具与手段的总和。

二、文化自信培育介体有效要素的结构关系及其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就内容的有效性评判而言,它既要能符合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文化需求,又要能有利于培育者对培育对象传播文化信息,形成所期望的文化自信结果。其中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作为给定的文化理论体系,“是观念形态,是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4],其有效性评判标准是导向性、科学性与先进性。首先,导向性是文化体系对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的一种价值主导和倾向引导。导向性一方面体现为强烈的阶级性。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其背后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唯有形成并维护与其统治利益相符合的意识形态,才能确保其统治的阶级利益,而要确保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社会成员所感知并认同,均离不开与社会需求和阶级利益相适应的主流文化,凝聚着统治阶级的政治信念、思想指向、价值追求的主流文化,往往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显著表现形式和有效表达方式。导向性另一方面体现为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所在,是联结民族成员间相互识别与认同的纽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能引导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体系,最终会成为激发社会成员捍卫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精神动力。其次,科学性。内容Ⅰ作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先在性的有效条件,应该有着科学的逻辑基础和逻辑体系。科学性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与对事实的尊重,并不只是理论形态的文化知识需要讲究科学性,观念形态的文化同样需要科学性的支撑才能够为培育对象所信服、认同。如同列宁曾经所言:“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5]最后,先进性。文化作为“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存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渗透在人类具体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中,文化虽然不能对社会发展起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但是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存在有着深远的濡化作用。不同的文化虽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因此,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先进性对于文化自信培育者的具体实践的有效性而言不可或缺。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笔者以为衡量当前某种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就是看这种文化能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是否符合时代需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否做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统一。

既然将文化自信的培育介体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具有系统的一般结构关系,这种系统的结构关系表征为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逻辑关系有机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具体而言,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介体这一系统内,培育内容Ⅰ具有给定性的特征,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文化理论体系;培育内容Ⅱ更多的表现为根据培育内容Ⅰ的理论体系加工而成的文化信息传播体系。内容Ⅰ在时空上具有先在性,内容Ⅰ的有效性是内容Ⅱ有效性成立的前提条件,但并不能决定内容Ⅱ的有效性;反之,内容Ⅱ的有效性可以推动内容Ⅰ有效性的进一步实现,培育内容Ⅰ和培育内容Ⅱ的有效性是培育介体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培育内容Ⅰ和培育内容Ⅱ的有效性发挥还依赖于培育方法的有效性,在整个文化自信培育系统中,培育方法是培育者借以调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中其他诸要素的作用,使其被激活,积极发挥自身效能,共同促进文化自信培育目标实现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说,方法能够使其他要素由静态的准备状态转换为动态的运作状态,对于培育介体的有效性而言,方法的有效性有着关键性的意义,这和马克思在谈及方法的运用与生产要素效能发挥状况之间的关系时所涉及的意义是相通的,“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3]。对于培育介体而言,内部要素的不同构成会产生相异的效能,唯有三个要素均有积极效能,且相互契合,才能形成培育介体整体的有效性,其中至少有一个无积极效能,或者至少有一个要素无法和其他要素进行互动,那么整个培育介体也无效。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培育介体内部要素的结构关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互动性的特点。因此,对以上诸要素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既要考察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还要兼顾到要素间的联系。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Ⅱ作为培育者加工而成的文化信息传播体系,其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是完整性与契合性。首先,完整性一方面指向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Ⅱ对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的精确解读,内容Ⅰ是内容Ⅱ的先在依据,内容Ⅱ在信息编制、转换中的首要任务便是能够精确的理解内容Ⅰ的精神内涵,并且精准地将这种精神内涵融入到加工后的文化信息传播体系中,且内容Ⅱ作为直接作用于培育对象的文化信息传播体系,将直接影响到培育对象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实践,其自身的表述也应当讲究用语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确保精确地传递出培育内容Ⅰ的精神实质。完整性的另一方面指向解读的透彻性,内容Ⅰ作为给定的文化理论体系,在表述上,具有高度凝练概括的特点,而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在传播中唯有透彻才能说服人,内容Ⅱ既要深入研究内容Ⅰ的理论体系,深刻、彻底地解读出理论体系的内涵,又要方便培育者根据不同的情景与场景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有说服力的阐述,这样的培育内容对培育者而言才是有积极效能的。其次,契合性一方面讲究的是内容Ⅱ与培育对象日常生活的贴切性,作为观念世界的文化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既引发了人们的利益诉求,又提供了对外界信息感知的直观经验。培育者很难用与培育对象日常生活脱节的内容去打动他们,因此培育内容Ⅱ是否与培育对象日常生活相贴切将影响着培育者工作效能的发挥。契合性的另一方面讲究的是内容Ⅱ的层次性。对于培育者而言,面对的培育对象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内容Ⅱ在编制转化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培育对象的文化信息储备和文化理解能力的次序,这就是内容的层次性。事实上,对于培育者而言,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培育内容,能够根据培育对象的年龄身份、认知图示、处境场景等来编制的培育内容才是有积极效能的。

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应用可实现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使废弃混凝土恢复部分原有性能,形成新的建筑材料,在解决有限自然资源日益匮乏问题的同时,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符合绿色环保要求[1]。因此,关于再生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研究,对推广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作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中给定的、基础性的要素,是其他要素有效性得以增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求真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有效性的前提。

液体危险品检测是安检领域的难点.现有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所使用的液态危险品检测方法主要有近红外光谱检测和X光检测.但这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辐射高和对容器壁适应性差等缺点[1,2].微波检测具有电离辐射小和穿透力强等优点,在安全检测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其中太赫兹安检技术具有识别精度高的优点,但其设备成本高昂不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3].厘米波安检技术同样具有上述优势,而且设备成本相对较低,在安检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三、求真、求善、求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的有效性

文化自信的形成虽然直接表征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情感归属、理性认可与实践践行,但是这种自信的促成需要条件,从文化培育本身而言最终要的便是培育介体的有效性。文化自信培育介体中众要素的有效性共同促成了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的有效性,然而,这种有效性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培育者自觉去激发与增强,以此来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的有效性,这种努力可以概括为求真、求善、求美。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这里的“真”“善”“美”仅做一般价值范畴讨论,文中并不做道德范畴的讨论;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培育介体各要素所对应的“真”“善”“美”的价值走向并非相互孤立,它们既是彼此交融的关系,也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只是要素间各有侧重罢了。事实上,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化本身价值走向的应然状态便是真、善、美的统一。

2.求善,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Ⅱ的有效性。“善”从价值范畴而言,类同于好的,指对人们行为目的与利益的一种满足。经由转换后的培育内容Ⅱ,对于求善的追求指涉的是让科学性的内容在大众中发挥出“好”的效果,其有效性的价值走向是“善”。对此,培育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坚持理论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这决定了培育内容Ⅱ无论经由何种方式的编译与转换,都必须坚持理论的彻底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培育对象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与价值内核,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所在,因此,培育者在编译与转换培育内容Ⅱ时,既要讲好“中国故事”来促进培育对象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又要运用好“中国概念、中国思维、中国思想”来解读当前与培育对象息息相关的发展中的问题,发挥理论的优势,把握文化话语权。二是创新培育内容的话语表达形式。这里的话语表达形式主要指培育者用来影响培育对象的文本,对于文本话语而言,至少应在两个方面做到突破:一方面化抽象话语为具体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理论体系的存在形态,对于不同层次的培育对象而言,存在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培育对象易于接受的具体话语,培育工作就不会显得太突兀,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价值观的时候,形象地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来比喻,这其实就起到将抽象话语化为具体话语的效果。另一方面将学术性和理论性的话语转化为文化性和生活性的话语。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也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化”强调的就是文化的涵化功能和渗透性影响,如果离开了培育对象的生活去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三是实现话语语境的共生融合。从培育者角度而言,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需深入培育对象的内心,激发起培育对象接纳的意愿才是有效的。因此,培育内容Ⅱ 的编译与转换一方面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语境与培育对象个人的价值语境相融合,培育内容Ⅱ的转换遵循先微观后宏观、先国内后国外、先群众后政府的阐述顺序。事实上,对于培育对象而言,一种文化的意义只有先帮助他认识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后,才可能形成超越个人价值的意义。另一方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语境与多元文化话语语境共生,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是不争的现实,培育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打压非主流文化,而是在培育中提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力,因此培育内容Ⅱ的转换中要善于协调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挖掘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联系,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寻求不同形态的文化与自身发展之间的积极联系亦是显示自身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武汉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对用人单位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调研后,经教研室老师多次讨论后共同制定的,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有效地避免了培养的盲目性,课程的设置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培养。

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作为培育者影响培育对象所使用的一切工具与手段的总和,其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是适应性与多样性。首先,适应性涵盖方法与三个层面的适应。第一个层面是与培育者及培育对象相适应。方法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其有效性的发挥随着培育者与培育对象的不同而相异。对于培育者而言,有效能的培育方法一方面应该与培育者自身的内在特质与行为习惯相适应,能够协助自身发挥所长、实现培育目标;另一方面,培育对象是拥有主体性的群体,其对文化理论体系的认同是建立在一定的自我评判、选择、吸收的过程中,这种认同非强制所能得,因此,能够适应培育对象个体性特征的方法才能够协助培育者对培育对象产生合乎目的的积极影响。第二个层面是与培育内容相适应。方法仅仅是工具和手段,一切的方法都需要与具体的培育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好的培育效果,也就是说不同的培育内容对方法的需求存在相异的情况。第三个层面是与培育环体相适应。培育方法既要与培育者的实践活动所处的政治、经济等宏观时代背景相适应,又要与培育实践中所创设的微观培育情境相适应,例如网络环境与非网络环境中、大规模宣讲与小范围探讨中所适用的文化自信培育方法是相异的,所谓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对培育者而言,与培育环体相适应的方法才是有效性的。其次,多样性取决于文化的特性。文化作为一种接合知识,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环体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常以包裹和渗透的方式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一定得是多样性的,根据培育对象个性化的诉求及相异的社会环境和实践过程,培育者采用多样的形式和工具才能达到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的有效性。

1.求真,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的有效性。“真”从价值范畴而言,便是对客观世界所做出的合符人性发展、符合人们利益需求的真理性认知。符合导向性、科学性、先进性这一有效性评判标准的文化理论体系,其有效性的价值走向是“真”。前文已诉,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意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真”的价值走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对培育者而言一定是有效性的,只有培育者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是“真”的,能够正确运用好它的时候,培育内容Ⅰ才是有效性的。具体而言,一方面,培育者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内在结构,知其何以为“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盖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延续性和选择性,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而历久弥新,与它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分不开,这种内在价值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整体利益;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强调高尚的人格,这种内在价值不仅涵化着中华民族高度的包容性和韧性品质。在西方陷入现代性危机、寻求文化破解的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时代和国际价值。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柱性存在,具有强烈的批判价值,这种批判价值不仅体现在共产党人破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勇气,也体现在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所彰显和形成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成为激励着人们在当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文化成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寻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是我们正在形成并将继续丰富发展的文化形态。对以上问题的理解是培育者“求真”的前提。另一方面,培育者能够有正确的主体性意识对待并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其“真”的价值。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的价值,与培育者的主体性意识分不开,这种主体性意识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培育者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理直气壮地坚持好、宣传好、践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崇洋媚外;二是培育者对待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不盲目排外,文化发展的历史性与选择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多样性有助于文化间的交流沟通。事实上,外来文化中一切先进优秀的成分都可以成为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因素;三是辩证统一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全盘复古,也不是将三种文化形态割裂,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都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Ⅱ的编译与转换,决定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Ⅰ的精神内核能否为培育对象所感知,决定着整个培育内容的实施效果,因此,求善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有效性的关键。

1.3.2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不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膝、腱反射恢复正常评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不适临床症状较入院前得到明显好转,膝、腱反射较前好转,但反应较慢评为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不适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出现进一步加重,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3.求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有效性。从审美的角度而言,“美”的事物要符合主体的审美趋向,给主体带来愉悦的美感和自由的快感。培育方法作为培育者影响培育对象所采用的工具与手段的总和,就其价值走向而言,求美追寻的是形式的完美和谐,带给培育对象一种“美”的体验,而不是精神的束缚。对此,培育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探索:一是寻求实践体验与文本话语的结合。文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观念形态并不是绝对理念和精神的存在方式,文化来源于生活实践,影响并表征为生活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任何一种文化培育若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可能离开培育对象的生活处境与实践方式,因此在方法上,孤零零的文本灌输是僵硬的,不“美”的。培育者应重视各类生活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根据培育对象的层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提高文化实践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与主体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践中焕发活力,为培育对象所感知、认同。二是寻求线上宣传与线下培育工作的融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媒介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种力量,媒介如今不仅仅是讯息,更代表着一种文化权力。如前文所述,谁能保障文化信息源的质量,谁能掌握文化信息市场的占有率,谁就能成为大众文化选择和价值指向的“信主”,所以,要维护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和价值引导地位,培育者需灵活恰当运用好各类新媒体等线上宣传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将线上宣传与线下培育相融合,将文化信息传播中的“漫灌”与“滴灌”相结合,走出单调老套的重复模式。三是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媒介技术的应用促生了各类亚文化群体,从众多网络社区、族群的繁盛可见一斑,这其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隐患是谁为网络上各类亚文化群体的价值导向把关?很明显,传统线性信息传播模式中把关人的地位弱化。信息时代,纵然有政府的网络管制,但这种管制往往有滞后性和强制性,但是网络意见领袖不一样,他们以群体有威望的成员身份去发声,相对于外界的干预和制止,这种发声在出场方面更“美”,收效更好。这就相当于为文化自信的培育者配备了众多的助手,在培育者不在场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发挥文化生态的监控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充分实现文化自信培育“主战场”与“游击战”的结合,形成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

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永远服务于文化自信培育者的工作实践与工作目标,起着重要的催化辅助作用,因此,求美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有效性的催化剂。

求真、求善、求美有机统一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介体有效性的实践中,至于文化自信培育介体系统内部三要素的结构关系前文已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总之,若想增强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培育介体本身首先应该是有效性的。亚里士多德曾言:“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7]

猜你喜欢
对象要素培育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