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特色政治词语英译策略探析

2020-02-10 18:41王海萍杨士焯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英译视野原文

王海萍,杨士焯

(1.山东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一、 引 言

政治文本大多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其对外翻译涉及国家形象,对国际受众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甚至重要领导人的性格特点、讲话风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国国情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思维、语言等差异通常造成政治文本的外译和传播障碍重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长达3万多字。作为重要政治会议的报告,十九大报告的英文版具有鲜明特色,体现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背景下政治文本外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笔者以十九大报告为研究对象,选取报告中部分特色政治词语,梳理、归纳其英译特征,并结合当下我国对外传播的新背景,探索政治文本外译的方向。

二、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政治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其研究大致可用曹明伦所提出的内向型本体翻译研究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研究进行区分。[1]内向型本体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文本的词汇、句法等特征研究,并基于文本特点探讨翻译原则,如郭影平[2]。纯粹的内向型微观研究目前在学术研究领域趋于减少,但时而可见有外宣、外交翻译从业者基于实践,提出适用的政治文本翻译原则与策略,如黄友义[3]、王平兴[4]。随着语料库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广泛使用,一些学者采用语料库对政治文本进行研究,比如孙丽冰、赵静[5]和贾卉、孙敏唯[6]。另外一类研究为外向型综合翻译研究,研究者将政治文本置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探讨其翻译策略,但研究视角各有不同,比如陈小慰[7]运用修辞理论,窦卫霖[8]借用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林榕、林大津[9]则从文化翻译观入手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大同小异”。“大同”指的是共识,即政治文本的外译应该在尊重原文和适应受众之间取得平衡,但在平衡难以取得时,则出现了“小异”,有的学者主张适应受众,比如陈小慰[7],有的学者主张尊重原文,比如杨明星提出“政治等效”[10-13],谢莉、王银泉主张“以我为主”[14]。这两种主张似乎对立矛盾、非此即彼。

笔者借用接受理论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来探讨中国政治文本的外译方向,根据这一概念,上述适应受众的意译和“以我为主”的直译并不矛盾,前者是对受众期待视野的顺应和满足,后者是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更新和提高。另外,受众的期待视野是历时变化、螺旋前进的,两者都是基于对外传播的使命和受众的期待视野,在政治文本外译中做出的必要调适。

三、十九大报告特色词语的英译特征

词语是表达意义的单位和核心,而中文作为诗歌发达的语言,更是有词语推敲、斟酌的传统。笔者主要选取报告原文中的部分特色政治词语与英文版翻译进行对比研究,虽然其中有些特色词语的英译并非首创,但是十九大报告英文版总体上全面而集中地对此类词语的翻译进行了重构,从而具有鲜明的特点。文中所选词语(比喻和四字格除外)如表1所示。

英文版所涉及词语的释义主要依据《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英语版)[15](以下简称柯林斯)。柯林斯系列词典依据大型语料库“英语语料库”(The Bank of English)编纂,更新速度快,语言素材新,能够反映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通过研究发现,报告的英译具有以下特点。

(一)关注目标语表达习惯,使用一般英语受众熟悉、易理解的表达

根据报道[16],十九大报告的翻译邀请了一批外籍专家参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邀请外籍专家提前介入参与全国党代会报告的翻译工作。也许正因为此,报告英文版对有些官方惯常使用的词语翻译进行了修正,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意义更加明确。我们此处选取“干部”“科学发展”“精神文明”等词语进行研究比较(见表1)。

在政治文本中,“干部”历来是一个高频词,在此次报告中出现26次。“干部”曾被译为cadre,而此次英译本中全部译为official。《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显示:cadre属于法语借词,军事意味较浓。[17]柯林斯的解释为“a small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specially chosen,trained,and organized”。[15]而official在柯林斯中的解释为“a person who holds a position of authority in an organization”。[15]前者动词特征明显,而后者重在描述特征,跟现代“干部”意义更加吻合,暗示了中国政府职能行政化、职业化的趋向。笔者又使用在线语料库COCA[17](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进行使用频率搜索,得到的结果是:cadre和其复数形式cadres分别为1 238次和541次,而official(只搜索作为名词使用的情况)和officials分别为19 421次和91 848次,[18]这两个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差明显。翻译“干部”的另一个可能选项是leader,但是leader的构词方式决定了它多用来指在机构或者多人参与的活动中领头的或者处于领先的人,词义较official宽泛,且不像official一样含有赋权意味。

“科学发展观”虽然在报告中仅出现两次,但它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英译报告中,“科学发展观”被译为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但报告原文中另外出现两次的“科学发展”却被译为sound development,没有使用原先的scientific development。柯林斯对scientific的释义为“Scientific is used to describe things that relate to science or to a particular science.”“If you do something in a scientific way,you do it carefully and thoroughly,using experiments or tests.”[15]可见scientific多与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等相关。“科学发展观”译为“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合乎逻辑,因为此短语中scientific修饰outlook,scientific可以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态度、方法,可以与outlook搭配。但用scientific development翻译“科学发展”与英语使用习惯相悖。报告原文中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其中的“科学发展”意味着协调、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分别译为“Our development must be sound development”和“We should be good at promoting sound development”。在英文中,sound往往描述结果,表示“健全;完好(in good condition)”,用sound development翻译符合语境意义,且接地气。

“精神文明”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词:精神和文明,一般官方的英文翻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文明”与civilization这两个词在各自的语言、文化语境中,都是概念范畴弹性较大的词语。在我国,“文明”一词在古籍中早已有之,《尚书·舜典》中以“濬哲文明,温恭允塞”描述舜的智慧和德行,隋唐时期的经学家孔颖达(574—648),在《尚书正义》卷三注疏:“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19]意思是讲人类改造自然,可以使自身驱除愚昧,走向光明。这个词被普遍使用是很晚的事。在近代,该词用于翻译英语中的civilization这一概念,且受西方观念影响,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西方国家在殖民时期,由于自身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发达,自称为文明(civilized)状态,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习俗不合西方标准的就被冠以野蛮。殖民结束以后,civilization词义逐渐恢复理性客观。柯林斯的定义为“a human society with its ow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ulture”[15],主要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尤其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但受历史沿革的影响,在西方社会,civilization多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而在我国,“文明”的含义多与思想道德相关,比如“提倡文明行为”。实际上,文明的概念内涵具有复杂的历史渊源,东西方学界各执己见,并没有统一的、为各方所接受的定义,这给翻译实践带来挑战。“精神文明”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物质文明”相对,主要指思想道德、教育、艺术等方面。英语中的spiritual虽然是与身体、物质相对的概念,却由于西方的宗教文化背景,实际使用中多具有超世俗意义,与宗教、超自然力量有关。这显然和汉语语境中的意义不同,“精神”与spiritual并不对等。翻译以交流为目的,如果源语和目标语国家对其概念的界定不一致,只能去异存同。总体权衡,用spiritual civilization来翻译“精神文明”是欠妥的,这两个单词搭配后,目标语受众会不知所指,造成理解障碍。

十九大报告英文版中,“精神文明”共出现5次,都未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而是采用了更接地气的翻译。比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译为“Initiatives to improve public etiquette and ethical standards have proved successful”,“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译为“…both promotes socialist material wellbeing and raises socialist cultural-ethical standards”。无论译为etiquette and ethical 还是cultural-ethical,这种阐释在目标语中更加明确而具体,凸显思想道德、行为礼仪的含义,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文明”在内涵上更加接近。

政治文本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对外传播的行为,关注受众反应是此类文本翻译自然的要求。根据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的理论,读者参与阅读过程时“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20],这种审美期待往往被称为“期待视野”。受众的审美期待一般与个体的成长背景、所受教育以及关于世界的认知经验等有关,个体之间往往差异较大。但历时来看,处于同一时代背景、社会技术发展阶段,特别是处于同一文化圈的受众审美期待往往呈现某种程度的同质性。由此,文本的特定受众群体的期待视野在某种程度上才有了意义。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读者的期待视野既需要顺应、满足,又需要在阅读体验中修正、改变,以至形成新的审美经验和期待。[21]如此循环往复、潜移默化中,受众的期待视野不断螺旋迁移。十九大报告词语英译选择受众易理解、易接受的表达,“no demands are made upon the receiving consciousness to make a change on the horizon of unknown experience”[22],是对受众群体期待视野的顺应和满足。

(二)注重特色词语的内涵意义,做到精确传达

概念意义是词语的基本意义。除了概念意义,词语还具有内涵意义,根据《朗曼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内涵意义是“词或片语的基本意义之外的意义。表示人们对词或片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情感或所持的态度”。[23]政治文本中,经常涉及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所以词语内涵意义的表达很重要。但是,现实中译者在翻译中时常只译出概念意义。比如,源于西方的formalism,individualism和liberalism。其中,formalism指的是西方社会的一种艺术思潮,individualism和liberalism在西方语境下代表了重要的主流价值观。这些新概念引入中文以后,分别以“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代之,并逐渐固化,但“植根于一种文化的概念,往往被其所处的文化、社会及政治背景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当其试图跨越语际向另一种文化传播时,其原有的文化语境就被迫剥离了,其意义因而会发生变形”。[24]上述词语的意义在汉语语境中得到历时重构,现常用来描述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的行为特征,甚至用于对具有这种特征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其意义由中性或积极开始转向消极,在概念意义之外,具有了明显的内涵意义,主要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评价。比如,十九大报告中的“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曾经在官方英译中,这些词语分别被译为formalism,individualism,decentralism,liberalism,除了decentralism这个词在源语和目标语中意义基本吻合外,其他三个词如此“回译”就会造成其在汉语原文语境中的内涵意义丢失,西方受众从译文中很难获得与原文受众一致的信息,因为在报告原文中,“形式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分别指代一些负面行为,比如不干实事、流于形式;自私自利,缺乏大局观;做事不遵守规则等等。因此,十九大报告的英译为“take tough action against 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 sake…”“guard against and oppose self-centered behavior,decentralism,behavior in disregard of the rules…”(见表1)。新译文的最大不同在于,除了表达概念意义,还努力传递原文中的贬抑态度,表达出内涵意义。

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关注是十九大报告词语英译的重要特点之一。笔者另外选取“群众”“宣传”等词语进行研究(见表1)。

经统计,“群众”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43次,是报告的关键词。原先的官方版本大都译为masses,但这个词含有一定的委婉贬义色彩。柯林斯的解释为“the ordinary people in society,in contrast to the leaders or the highly educated people”。[15]十九大报告的“群众”英译绝大多数为people或public,只有两处与“群众”有关的词组“群众路线”译为the Party’s mass line。

“宣传”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3次,使用频率不高,但该词属于典型的特色政治词语。翻译时,以前的propaganda和publicity都未使用,而以communicate代之, 这也与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关。柯林斯对propaganda的解释为“information,often inaccurate information,that a political organization publishes or broadcasts in order to influence people.”[15]词典解释和语言使用体验显示这个词有明显咄咄逼人的意味,贬义色彩较重。而publicity意为“information or actions that are intended to attract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someone or something.”[15]感情色彩偏于中性,但这个词表达的行为是大张旗鼓的,目的性较强。而十九大报告中使用的communicate着重“share or exchange information,for example by speaking,writing or using equipment”[15],其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正面、积极的,暗示中国理念走向国际的过程,本质上是与广大受众自然发生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十九大报告翻译中对词语内涵意义的挖掘体现了翻译的本质。任何翻译都受到原文的束缚和限制。没有了原文,也就不能称为翻译。信于原文是翻译的根本目标。“说到底,忠实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则是由翻译活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翻译的本质属性不变,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就永远不会过时……”[25]词语内涵意义是词语意义的重要组成,只有挖掘并译出内涵意义,翻译才称得上忠实于原文。

报告英译对词语内涵意义的积极表达也体现了政治文本翻译“以我为主”的立场。政治文本承载了国家的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理念,反映了一国独特的国情,通过翻译将这种独特性进行有效传达,让政治文本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政治、文化理念沟通交流的窗口,应是此类文本翻译的终极任务。当然,“以我为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译文需对受众负责,全然超出受众期待视野之外的“以我为主”式翻译实现不了沟通交流之目的,只能被抛弃。十九大报告的英译版就摒弃了一些此类译文,比如沿用已久的spiritual civilization,scientific development等。报告翻译中对特色政治词语的内涵意义进行深度挖掘,重视词义的微妙差别,并通过忠实表达词语在汉语不同语境中的内涵意义,传递言者态度、立场和价值观,践行了“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和立场。

(三)再现源语中具体而形象的表达方式

中文喜具体而形象化的表达,即使在严肃、正式的政治文本中也不例外,国家领导人在讲话、报告中也经常使用此类表达。十九大报告原文中就多次使用比喻等形象的修辞手法和四字格。以下从报告中选取部分修辞和四字格进行示例。

例1 原文:巡视利剑作用彰显

译文:Disciplinary inspections have cut like abladethrough corruption and misconduct.

例2 原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译文:Achiev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ll be no walk in the park.It will take more thandrum beating andgong clangingto get there.

例3 原文: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译文:From that moment on,the Chinese people have had in the Party abackbonefor their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of a stronger and more prosperous country,and of their own happiness…

例4 原文: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译文:We should have the perseverance tohammer awayuntil a task is done,and make concrete,meticulous,and effective efforts in all our work.

上述译文中的blade,drum beating,gong clanging,backbone,hammer away 等都运用了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而报告中另外出现的一些成语,比如“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被译为learning from mistakes to prevent recurrence and treating the illness to save the patient;“坚如磐石”译成remain as firm as a rock。这些显化原文形象的译文生动自然。一般英语受众虽然对中文里这种关联不同事物的方式感到陌生,但由于这些事物形象具有普遍性,在上下文语境中有明显关联标志和暗示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构成接受障碍,因为The people of any language-culture have sufficient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how the people of another language-culture may rightly differ in their behavior and values”。[26]

正如彼得· 纽马克所说:“Literal translation is the first step in translation,and a good translator abandons a literal version only when it is plainly inexact…”[27]意义与风格皆信于原文是翻译的目标。喜形象是中文典型风格,在译文中重塑、再现这种形象是在风格层面信于原文,也是政治文本翻译中“以我为主”立场的体现。

上文提到,受众的期待视野除了顺应和满足,还需要在阅读体验中修正、改变。十九大报告对比喻和四字格等具有形象表达特征的词语翻译处理,以及前文所述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场,都是对受众期待视野的修正和改变。在不造成理解鸿沟的前提下,受众通过接触新鲜的比喻,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准确词语表达,一方面其期待视野在阅读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形成新的期待视野,为下一次阅读体验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受众不断突破认知局限,宽容、开放、平等的国际交流态度由此逐渐养成。

四、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十九大报告的英译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翻译提供了典型范本。然而,笔者在不断研究过程中,发现十九大报告英译中亦存在值得推敲之处。于是,笔者进一步求证了小范围内英语母语者对报告的词语英译接受情况。2018年6月,笔者对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文理学院的16名本科生(他们在北方工业大学参加夏季国外学习项目)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十九大报告特色词语的英译,大多数美国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但有如下几处值得商榷。这几处与笔者的预期基本相符。

1.“基层”的翻译。“基层”在报告中总共出现19次,英语译文全部为community或primary level。如,“党的基层组织”译为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原先的译文grassroots未被采用。这可能是因为grassroots在汉语中的对应词“草根”被中国网民广泛使用,逐渐有了些许嘲弄的意义。但实际上,grassroots意为“relating to the ordinary people as distinct from the active leadership of a party or organization:used esp of the rank-and -file members of a political party,or of the voters themselves”[15],与汉语中的“基层”较为吻合。被调查的16名外国学生中,有14名认为grassroots-level可以接受。笔者认为,community-level和grassroots-level意义明确,与原文“基层”大致相符,primary-level反倒有些抽象,不易理解。

2.关于报告中形象的比喻表达。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对以上例1到例4中形象的英文比喻表示能够完全理解,但有8名被调查者表示对如下例5译文不理解或者理解有难度。

例5 原文: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

译文:We have taken firm action to “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 and “hunt down foxes”

报告原文用较长篇幅提到“反腐”这一主题,以上只是截取其中一部分,调研时也只呈现了此句。基于原文大语境,英语受众捕捉“反腐”这一核心信息没有障碍,但是通篇报告并未提及、注释腐败的各种不同情形,只在此句中用“虎、蝇、狐”的形象比喻代之,毕竟在中国,大众熟悉其背后的隐含意义。但是在英语语境中,受众由于缺乏背景知识,会有一定认知障碍,因为普通受众对中国政府的反腐行动即使知晓,恐怕也是止于皮毛。这几个符号tigers,flies和foxes,不太可能激起与国人类似的反应,英版读者倒可能基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西方文化背景,费力去解读这些动物通常的联想意义,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满足于段落中的“政府高压反腐”这一核心信息,对这几个陌生符号的具体意义不加理睬。鉴于此,这里不妨舍弃形象,进行概括翻译。为抛砖引玉,笔者将其试译为“We have taken firm action to combat corrup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无疑,以上问题留有很大的思考和批判空间。正是在思考、质疑和批判中,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翻译方向、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构建模式将逐渐明朗、清晰。当下,中国的对外传播背景发生着很大变化:(1)国际传播格局“西强东弱”,中国在国际舆论中依然处于劣势,缺乏话语权[28];由于西方舆论长期垄断,国际受众,尤其是西方国家受众大多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存在偏见和误解。(2)中国国家实力上升,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世界上关注中国发展的群体规模逐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3)传播媒介的大变革时代来临,信息传播渠道多样而立体,终端受众日趋广泛,其背景也更加复杂。随着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受众对信息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这些因素将形成合力,对我国政治文本的翻译及其他传播形式造成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政治文本的翻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政治文本翻译中,关注受众接受反应,务实翻译,使用符合受众认知经验的表达方式,适应受众的期待视野,缩小理解鸿沟,产生愉悦满足的接受体验,努力实现顺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理解兴趣和效率。另一方面,使用对受众有冲击、更新其期待视野的元素,产生创新期待,建构新的期待视野,这意味着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再现原文的多维意义和精微风格,十九大报告对特色词语的内涵意义挖掘以及再现中文形象表达的英译处理正是对此做出的努力。当然,受众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历时变化、螺旋前进中,所以在当下,除了通过翻译,我们还应该发挥多渠道的力量多方式扩大受众群体,并积极推动受众期待视野的更新,使得关注中国和中国时政的受众不仅数量上增多,而且对中国更加了解。

五、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关注中国的国际群体扩大,新媒体被广泛使用,政治文本的外译受众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受众群体呈现大众化。十九大的召开是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其报告外译反映了当下中国对外传播的原则和方向。其英译在处理中国特色政治词语时,关注目标语表达习惯,使用一般受众熟悉的表达。这些既是顺应、同化受众期待视野做出的努力,也体现了对外传播中的务实态度。另一方面,注重原文词语内涵意义的传达,准确表明态度和立场,对报告中的比喻和四字格中的生动形象尽力保留,这体现了任何翻译活动的根本宗旨:忠实,也说明好的文本不会停留在满足受众的定向期待,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产生创新期待,这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话语翻译的广义功能和终极目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当然总体而言,国际上一般受众对中国国情缺乏认知基础或心存偏见,仅通过书写文本实现成功的交流是很大的挑战。除了翻译,还必须发挥官方、民间等多渠道的力量,利用不同媒介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英译视野原文
摘要英译
居· 视野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视野
真相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