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中教师角色的责任定位及其能力建设

2020-02-10 21:28康翠萍周迪芳
教师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情防控疫情

康翠萍,周迪芳,龚 洪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重大疫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针对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事件,党和国家采取极有效的战略措施,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1]举国上下从联防联控、抗疫指南、封闭疫区、模仿排查、分级管理、科学管控、“互联网+”等多维路向进行实施。这一疫情治理实践充分证明,全民健康安全教育、疫情防控教育、自我生存能力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面对疫情每个公民都需要健康安全、都需要有能力防疫抗疫、都需要有自我生存的能力,每个人都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公民,教师是参与疫情防控教育的重要力量,但作为习惯于学校课堂环境的教学者,在全民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教师这一普遍性角色将面临一种在责任上和能力上的新挑战。

一、教师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特殊角色

狭义上的教师,主要是指在学校里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但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尤其是无法正常复校复学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工作仍得持续,其空间、方法以及行为机制将发生很大变化,那么教师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也必然随之变化和拓展。

(一)教师担负在线教育教学的质保责任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作为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国家政策,目前已经转化为网络在线教学实践形态,但如何有效实施和确保质量,关键在教师。因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师。随着信息化速度加快增量,在线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质量保障不可忽视,与线下课堂教学同样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样离不开教师参与者主体。[2]因此,在线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坚持以服务学生、保障质量、主动应对、及时调整为原则,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形态、多模式与多方法的网络在线教学方式和质量管理模式。同时,可根据校情学情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3]比如,教师为防止单一网络平台故障可能引发的各类教学问题,可综合运用空中课堂、腾讯课堂、云课堂、雨课堂、微课堂等平台,缓解或避免网络拥堵,以保证每个学生在线课堂教学的同步化进程,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

近日,教育部已明确强调,“高校在线教学不仅是救急,也是高校一直致力推动的学习革命”。[4]教师作为推动“学习革命”的主力军,保障线上教学质量是理之所及。从某种意义上,在线教学意味着教学时空的特殊改变,教师的责任不仅加重了、更是拓宽了,既要关注专业知识教学质量,还要保证线上服务质量。教师要通过质量监控,形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位一体“的线上教学质量保证责任形态。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在实施线上教学的同时,要通过实况分析与交流考察,深入细致地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诉求差异,探索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和运行规律;另一方面,从教学组织、设计、评价、管理、服务等层面,科学认知与理解网络在线教学的内在时空逻辑,主动顺应时空上的特殊变化,树立在线教学的学习变革观与教学创新观。

(二)教师担负疫情防控知识教育的传播责任

疫情防控教育是提高公民的防控能力和应对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应对突发事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疫情防控知识涉及到法律、生理、心理、环境、道德、卫生、健康、安全等多方面,大多属于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范畴,并非一般常识性知识,尤其是当人们对疫情产生恐慌的情况下,专业性较强的防控知识和理性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担负起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责任。其实,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群体形态,教师担负有展示新作为、贡献新智慧和体现新担当的常态化教育,[5]运用非常规思维做好人民防疫知识群控宣传,通过疫情灾难知识、心理、应对等教育提升学生的危机责任意识。[6]这既是教师角色的本体性职责,也是特殊时期社会所赋予的特殊使命。

就拿健康安全教育来说,正确传播健康安全知识对有效防控疫情无疑非常重要,甚至是根源性和先导性的。2016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就曾强调,健康安全教育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没有安全,人生免谈;没有健康,幸福无望。为此,作为直面人的生命、以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为目的的健康安全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系统的首要工程。[7]无疑,若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健康安全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履行的职责,是每个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事实而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同样也离不开教师,自古以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因此,实施健康安全教育,采用多种形态的媒介方式开展防疫健康知识教育,使疫区人民掌握疫情防治知识和处理方法是教师的应有之责。[8]教师相对于其他工作者来说,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根源性功能和先导性作用。

(三)教师担负校社联动治理教育的宣传责任

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全民联防联控俨然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理范式。但如何实现有效联动治理?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合作联动治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从功能上讲,推动校社联动治理教育,有利于特殊时期的教育资源整合和防控知识共享共用,形成合力发挥作用,维持疫情防控治理群体秩序。实施校社联动治理教育是学校和社会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帮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和理解防控趋态,以此弥补学校与社会各自为阵的疫情教育之不足,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联动达到共治联控的防治效果。因此,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特殊时期和条件下,通过校社联动治理综合教育而产生的综合功效和效能,正是有效联动治理的合力之所在,“这种综合作用并不是综合教育中各个单项教育作用的加和,而是比单项教育作用大得多的新的教育力量。”[9]那么,在校社联动治理教育中教师的责任何在?

依据社会角色理论,教师同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表征为“自我与社会在互动中相生相成”,[10]由此与社会组织共同构成了联动治理教育的群体行为者。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很显然,教师是实施校社联动治理教育的重要主体和实践力量,教师角色与帮扶责任不可或缺。首先,教师作为社区一员,参与社区进行防控知识宣传教育,与社区其他公民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设计公益宣传资料、通过网群或平台解读相关知识更具有专业性,在说服和消解公众对突发事件或信息不对称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其次,作为一种职业性的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建立教育教学辅助性平台和在线网络通道,向社会群体和学生家长进行防疫知识传播或培训,推广与宣传科学防疫典型案例,以此推动“家校社”联动治理的有效沟通与相互协调。

二、参与全民防疫抗疫,是教师应当承担的职责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公共突发性重大疫情,首先要实现普遍性角色的调适与转换。我们知道,“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政策的实施主体在教师。如何履行好主体责任,正是教师面对社会变化实现角色定位之后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当学习空间发生变化后,教师原有在校教学实施者角色必然要重新调整,变为线上教学者;比如,面对公共重大疫情学生发生情绪波动、心理恐慌的时候,原有课堂教学的管理操控方式是难以平复的,那就需要教师成为稳定学生情绪的心理疏导者;同样,教师过去习惯于教材知识的单一课堂传播,线上教学要更好利用大数据实行学习资源的网络开发,等等,使得教师这一普遍性角色变得更为复杂、不断拓宽。

(一)从学校教学的被动实施者向学习空间的主动创建者转变

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里,教师教学活动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场所展开的,师生自我教学形态的学习空间主体建构相对封闭,教师是以被动实施者身份自居。而当前,教师作为全民抗疫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理应主动转变角色,为学生推送优质教学资源,做网络学习空间的主动创建者。事实上,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录制网课已不是难事,甚至借助一些平台教师完全可以把班级的所有孩子聚集到一个空间,实现网上现场开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科学习的进程,每次录制短视频网课或者固定时间上线直播,让学生真正做到“不停学”。[12]这应该是新时代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的现代化教学素养。

具体来说,作为学生学习空间的主动创建者,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或拓展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学习空间网。以此在鱼龙混杂的网络教学资源中,拾取出优质课程资料并加强师生互动,达到学生学习活动与知识训练的有机融合。二是自觉担负起学习空间组织体系内外治理主体间的沟通角色。教师和学生位于学习空间组织的内部,共同构成了学习空间内部治理结构主体,学校和家长处于学习空间组织外部而隶属于外部治理主体。作为内部治理结构主体,教师要通过统筹治理环境的建构,以实现学习空间各主体的统一性与有序性。三是以学习空间为纽带向学生贯通国家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管理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监评空间板块。尤其是要以空间数据信息达到评估反馈的实效性,促进学习空间科学建设和教学成效的持续改进。

(二)从课堂教学的管理操控者向学生情绪的心理疏导者转变

线上教学相对于线下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管理或管控程度相对弱化,使得角色自主职能的发挥更具灵活性和多元性。尤其是当公共疫情蔓延使人们恐慌失措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虽然同样会担心学业受影响,但在心理上的焦虑感会更突出,因此,教师首要的任务不是完成或管控教学过程,而是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主动开展心理疏导和正向引导,以减轻学生及家长的心理恐惧感。其实,在移动媒介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可谓瞬间之事,由此造成公众心态情绪的复杂性且变化的波幅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冷思考”“热反应”,从传统课堂教学的直接管理操控者转向为兼顾学生的心理疏导者角色,将健康安全素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同时结合学科专业实际,遵循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不仅要减轻学生的不稳定情绪甚至心理障碍,而且还要运用网络渠道帮助学生和家长实施应对心理援助,以科学态度破解、消解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

此外,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咨询教师,还可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向学生开展心理情绪特别辅导服务。比如,采用网络在线心理测评以了解学生的情绪动向和心理实况,根据实际做好学生的心理预警和情绪预控。另外,辅导员或班主任教师群体,应加强学生特殊时期的日常心理情绪管理,采用多形式和全覆盖模式扎实推进特殊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建立学生心理情绪健康协同小组来加强同伴间的心理情绪沟通与应急互助,以此助力学生度过疫情难关。

(三)从教学知识的教室传播者向学习资源的网络开发者转变

当前,“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模式已广为启动,教师也纷纷当上了“网络主播”。比如,使用QQ、微信、虎牙、钉钉、CCtalk、雨课堂、云课堂、腾讯课堂、空中课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多种网络平台,教师已经从教室或课堂传播者变为了学习资源网络开发者。作为学习资源网络开发者,教师首先应设计切合实际的课程学习内容,比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预览—课中互动—课后实训—双评反馈—修正调整”的“五位一体”网络模块化或阶段化内容。其中,课前预览式学习强调学生以“问学”方式多渠道吸纳专业知识并有整体性把握,这是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同化过程;课中互动式学习注重的是研讨、批判、交流等多维互动,体现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课后研训式学习,强调通过预留专业问题或知识专题让学生实战性研训,以实现知识融通、转化,体现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活化过程;双评反馈式学习强调通过线上教学双向性评价和及时性反馈,以求得教学效能的提升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的是以学生学习效能为中心的多主体参与质量监督过程。

总之,在依托省校慕课平台、国家在线课程平台、实验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等服务支持系统带动下,教师积极主动地调整角色,开展线上授课活动,不断开发网络学习咨询,持续开拓多维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空间,不仅能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差异性诉求,而且还能为构建多元互动的师生网络学习资源共生模式奠定基础。

(四)从教学形态的单一应用者向教学情境的多元咨询者转变

以单一化的课堂讲授形态为基本模态的传统教学,遵循的逻辑基点是学生专业知识习得和教师教学单一行为。这种教学形态在我国学校教学中已根深蒂固,显然“其优点是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输入大量信息;但这种方法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13]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学情境的形成与建构,对启发学生有效进入学习情境也相对不足,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向多元咨询者角色转换。

一般而言,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生创设的具有情节性的氛围和境况。生活性、形象性、科学性、问题性、情感性是教学情境建构的基本特质,能够给学生带来内生化的心灵共鸣,以此发现和挖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资源,是教师教学情境建构的目的之所在。这里所说的教学咨询,最早用于心理学领域,意指在心理咨询活动中通过语言沟通交流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情感困惑、焦虑和危机提供援助与防预。如前所述,在全民防控教育分级分类和精准施策要求下,教师不再只是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具备心理咨询师、健康咨询师、生活咨询师等角色,这实际上是特殊时期教育教学活动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需要所致。

三、保障教师特殊职能实现的举措

教师是重大公共事件防控治理与健康安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和支撑群体,教师的责任和职能不可或缺。从社会变化对教师的要求入手,努力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不失为值得选择的举措。从能力结构的普遍性来讲,现代教师的能力构成包括专业组织能力、专业设计能力、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等。但基于特殊时期的教师能力建设,这里主要从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共情能力、咨询能力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确保多元化协同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能力意指教师在完成教育任务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沟通交流、教育科研、教学反思等多方面。[14]当然在疫情特殊时期,教师专业能力将会不断拓展,除了上述基本规定外,还应包括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实施、虚拟创境、教育大数据分析、线上线下质化教学评价等能力。如前所论,在疫情防控期间教师角色是多元的,尤其是联结学校、社会、学生及家长等各方活动的纽带和沟通桥梁,在知识共享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上,[15]需从多元化协同理路建构教师专业能力。比如,从主体职责、育人价值观、特定考评机制等方面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具体来说,一是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放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首位,明确教师的主体职责在于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强化教师在特殊时期立德树人价值,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三是建构教师在疫情特殊期的专业考评督导机制,明确教师“一职双责”考核指标,建立切合国情校情学情的线上教学形态考核程序,完善在线教学质量责任履行机制。以此有效推动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开发更有效的学习技巧和技能,为学生提供具备挑战性、创造性和激励性的教学课程。

(二)提高教师管理能力建设,促进在线教育教学效能实现

随着特殊期师生教学空间、教学环境和教学形态的转换,教师在线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对教师的相应管理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在线教学的网络特点决定了学生有着很大的自主度,教师无需掌控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只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难题时给予适当帮助和引导”。[16]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在线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相应教学管理能力是前提。

我们认为,可从教师自身和学校引导两方面进行推进: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网络教学管控素养,以此催生在线教学管理效能的内生力。比如教师能够熟知网络各方面的软件操作和信息管理,努力学会互联网思维,努力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导为主”的网络在线教学管理角色转换,养成收集、整合、分析、鉴别、运用线上教学信息,制定教学规划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尤其是要不断提升课程设计、疫情教育、信息技术运用、学生服务等综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学校指导和培训教师有效运用在线教学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技能,以此形成教师在线教学管理能力提升的外引力。比如,有组织地开展以慕课主讲教师为主的线上教学、“慕课主讲教师+慕课课程工作组”为主的跨校协同教学、“慕课主讲教师+本地教师”的协作式跨校教学、借助慕课作为参考课支持本校教师校内在线授课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为教师实施在线教学储备必要的技能技巧,尤其强化训练教师在线教学应具备的特殊管理和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在线教学教师效能的实现。

(三)增强教师共情能力建设,有利于师生心理情感通达共鸣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类似于“同感”“投情”之意。“共情是个体接收、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处境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是社会网络中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桥梁”。[17]共情能力原本是指心理咨询师体会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一般来说,共情能力背后的个人特质并非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修炼不断提升的。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共情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增强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前所述,在特殊时期教师角色需要实现特殊转换,比如心理情绪疏导者,就是一种应对变化时的特殊角色。尤其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给人们带来心理恐慌和情绪失控,带来的群体性心理共情感受,能够引起己者对他者的同理心和怜悯情绪,那么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的同时,实际上还要担当起心理咨询与引导的角色,应具备有很强的共情能力。

那么如何增强教师的共情能力呢?一是要从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个维度挖掘教师的个人特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共情本属于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具有换位思考和移情力特质,因此,提升教师共情能力是特殊时期有效实施防控防治教育、稳定学生和家长心理情绪的原动力。能共情的教师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变化,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接纳,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学习动力也就能得到最高程度的激发。[18]二是促进教师共情意识和认知,通过相关培训和情感体验式训练,增强教师的共情思维,使教师在特殊情境下无论以何种方式教学都能有效感知学生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反应,再通过共情反馈排除学生心理情感不利的因素,从而优化感知体验。同时,教师可实施相应的感恩教育和团结教育,以共情行为达到师生同情、宽容和关怀他人的共情意识,使在线教学学习空间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习型组织。

(四)增进教师咨询能力建设,有利于政策法规的普及与实施

咨询主要是指在某专业领域不知者向熟知者或专家询问相关知识以解答疑惑或无知。在特殊疫情期间,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和某种程度的无知,专业性咨询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咨询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教师咨询能力包括疫情信息咨询、防疫法律知识咨询、防疫专业知识咨询、防疫心理知识咨询等诸方面。如何提升教师咨询能力,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特殊情境下应急知识方面的咨询技巧、技能等方面。如前所论,教师应对突发性事件而表现的咨询引导,是实现新使命及责任担当的重要条件与实力保障。那么怎样才能增进教师的咨询能力呢?

一要强化教师疫情防控应急知识的学习整合能力。从本质上讲,学习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疫情防控应急活动中把相对分散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通过集中衔接式整合达到知识价值效率最大化。在重大突发疫情事件之时,党和国家及相应科研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传染病防治法》[21]《突发事件应对法》[22]《治安管理处罚法》[23]及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指南”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与教程,那么教师为帮助学生提供可行可信的应对知识咨询,势必需要先行学习与掌握这些相关内容和法律规定,以此提升相应知识的学习整合力。

二要强化教师疫情防控应急知识的沟通传达能力。沟通传达能力强调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对疫情防控应急知识的表达与接受度。实际上,熟知疫情防控应急知识只是能够提供相应咨询的基础,因为咨询者开展工作的第一重要原则就是保证疫情防控应急咨询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然后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掌握与运用,还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予以支持。这种沟通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书面和语言两个方面,因而,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疫情防控知识传递沟通表达力,学校应该定期和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逻辑思维训练及换位心理专题研讨。

三要强化教师疫情防控应急知识教学的结构化传播能力。结构化传播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24]形成内通外达的群体共维整合沟通形态,增强应急处置的全员性凝聚力。因此,提升教师疫情防控应急知识的咨询能力建设,就是要重视教师知识教学结构化思维的训练,并最大限度帮助教师实现“以事实为依据、以假设为导向”的疫情防控应急知识教学系统化与结构化论证,由此做好应急知识传播和教学规划咨询。

猜你喜欢
共情防控疫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