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剑乡土题材油画风格探析

2020-02-11 06:23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油画绘画创作

成 子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能够反映时代、民族文化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外在特性。艺术风格的本质在于独特的视角、个性特点和表现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王宏剑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将他的绘画语言引向写实表现。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流露出对社会的观察,对黄土的留恋以及对农民刻骨铭心的情感,这一特殊的乡土情结下的艺术形式与审美风格,使王宏剑的油画创作一直倍受瞩目,也值得艺术学子深入探究。

1. 基于中原文化与乡土题材的艺术风格

1.1 成长环境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王宏剑1955年出生于豫西黄河南岸,小学四年时间在农村度过,贫困落后的生存环境让他刻骨铭心,那里的风土人情至今仍历历在目。王宏剑说,“那是人生最敏感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当生命像白纸一样单纯时,任何一件事都可能造成极大的震撼”[1]。在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少年的印记最为深刻,也难以磨灭。1974年,王宏剑开封高中毕业后作为下乡知青在附近插队的村子里呆了4年。此时作为青年的他,对生活的感悟极为敏感,乡村不仅是特定的生存环境,也曾是他心有所依的归属地。插队期间便自学创作出版了一本历史连环画。王宏剑身在其中,亲身体验了那里的生活感受、快乐与艰辛。多年以后,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情感与风貌,变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成为他身在都市不可或缺的艺术参照。

康定斯基曾说过:“艺术属于精神生活”。中国油画的走向和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精神滋养。河南地处中原腹地,紧邻黄河,自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积淀的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八千年前的农耕文明从这里起步,它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以及城镇化进度加快,河南的地市级城市数量目前已经居全国之首。但地理行政的区域划分,未必能改变中原故土的社会群体和心理结构,即使有一天乡村在一夜之间变成都市,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特点,依然会保留中原文化和农村习俗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文化影响,使得河南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一直具有更厚重的历史依托,保持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1.2 长期积淀的油画风格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王宏剑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这是河南省在1949年成立最早的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当时省内唯一的高校美术专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丘光正、马基光、丁折桂、王威、王儒伯、丁中一等纷纷从中央美院、浙江美院毕业来到河南大学,河南大学美术系聚集了各地人才,具有省内美术教育的龙头地位。在这所具有厚重历史的高等学府中,王宏剑系统学习了素描和色彩。凭借自己的天分与努力,在校期间又创作出版了一本抗日战争题材的连环画。现在看来,画面扎实的素描功力,粗犷有力的人物造型,黑白对比所形成的光影反差,在独特的视角以及巧妙的透视处理中,不难看出以写实为主的艺术承续关系,这些崭露头角的早期画风又在后来的油画创作中得到长足发展。

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感知,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绘画技艺,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如果认真研究王宏剑早期的油画作品,可以发现他绘画语言中所折射出的中原地域文化的要素。1984年,王宏剑历时一年创作了《奠基者》,同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得银奖,中央电视台将该作品与罗中立的《父亲》一起作为当时的文艺成果进行展播。在《奠基者》这部作品中,王宏剑以古典现实主义的写实技法,生动地刻画了一群搬运石头的劳工。画面的色彩凝重,扎实的人物塑造足以说明他高超的画艺。这一取材于普通劳动场景的油画作品之所以成功,除了他的艺术技法和构图特点,还有画家独有的观察角度和艺术情怀。他用占去整幅画面三分之二的山石绝壁,衬托采石人在重压下的艰辛与坚强,朴素的情节和古老的主题因此震撼人心。真切而朴素的体验与感受,加上独到的形式构成,影响了王宏剑此后的创作生涯。劳动的艰辛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未使这些底层的人们失去生活的热情和信念,他们在贫瘠的太行山下无声无息地进行着生命抗争与不懈努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感受,画家才寻求与这种感受相默契的绘画形式,在平凡而普通中表现出伟大。这些真切的生活感悟与艺术形式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为王宏剑以后的油画创作奠定了艺术基调,这种生活情怀与唯美意境的结合,创造了震撼人心的史诗级巨作,成为艺术经典之一。

2. 现实加浪漫的乡土题材油画表现

20世纪80年代初期, 乡土现实主义的油画出现在逐渐复苏的中国画坛上。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文艺界也逐渐开始解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中国的油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伴随着国门的打开,受国外现代艺术影响,一些画家的观念开始有所转变;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带来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画家开始用独特且敏锐的视角去观察人们的现实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从而创作出最真实的作品,表达出人们内心真实的渴望。

王宏剑在80年代初期的艺术作品,多以普通劳动人民为绘画的主体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这一时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写实油画的学院派特征。例如在他的作品《奠基者》中,画面色调、色彩的构成,形体的塑造等方面均借助了西方传统油画的技巧。他认为,“油画的技术美本身就是艺术,只有通过技术的完美,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从这一点来看,更多地反映出当时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和美国新现实主义画家怀斯的风格影响,同时有前苏联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子。在这个时期,像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类似的作品也属于此列。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画家宾卡斯、伊维尔等在中国传授西方传统的油画技术,中国油画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一种更加精湛的艺术技艺的转变[2]。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上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艺术观念与风格不断更迭。在乡土现实主义趋于沉寂的形势下,王宏剑却别树一帜,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怀来重新审视乡土题材,他试图用西方绘画语言来描绘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表现对乡土的依恋之情以及对底层民众生活疾苦的深深关切。他凭借《冬之祭》《阳关三叠》《孟良崮》《天下黄河》等一系列大型创作,描绘出一个个平常百姓的生活现象。在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中,表达了不平凡的思想内涵。王宏剑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又屡次获奖,艺术成就令人瞩目,他也因此成为中国乡土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

王宏剑油画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在浓郁的乡土气息、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精心的构图之中。他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充满戏剧性的场面和强烈动感,而是以真实、朴实的情感来打动人心,体现出他对黄土地的无限眷恋和对农民的深情厚爱。他的作品造型准确、刻画深入、整体统一。用具象写实的绘画语言表现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内心世界。从空间构图来看,他的很多大幅创作都采用了经典的中国画式的构图和方法,常见大面积的留白,透视结构符合中国画的三远法。部分作品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具有内在的艺术秩序。传统的西方油画艺术表现,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情节,画面上很少有这种中国绘画的虚实关系。王宏剑认为,“西方的务实和中国的务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二者之间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3]。而中国画则强调“留白”和“虚实”,画面中用大面积的“留白”来营造画面气氛,突出主体。他的很多作品的背景都使用大片的灰白色,这是艺术辩证关系的最佳体现。《阳关三叠》描绘的是90年代初期农民工进城大潮中的千姿百态,这是一幅表现社会风情的史诗性现实主义作品。画家巧妙的将城市喧闹的车站置换成清冷的戈壁,使不同位置与不同人物之间的疏密交错,构成了“关外长城”的艺术景观。这幅作品屡次应邀参展,被评为对当代中国有重要影响的绘画之一。

运用中国绘画的空间置换与联想,可以将晓月与朝阳同框,喧闹的都市与西北戈壁滩并置在一起,人群被压缩在地平线上,留出的大面积空白与中国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弱的晨光、视平线中心、被照亮的“586”站牌、丢弃在地的可口可乐,都具有时代的特点。作者有意将元代绘画的恢弘气势统一在油画的布局中,在单纯和明亮的背景对比中,加上自己的色彩处理和主观想象,用冷灰色作为画面的总色调,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他表达真实的感受,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空寂与孤独感。农民工的“西出阳关”,已不再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对景增悲、擎樽话别时的内心惆怅,而是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色彩是油画的重要表现因素,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王宏剑在油画创作时,对不同场景的色彩把握十分到位。他的色彩设计通常在暖调的黄土地上罩染一层微妙的蓝色天光,既是单纯的场景再现,也有暗喻性的情感传达。在《冬之祭》这幅作品中,整个画面呈现黄灰色调,左边棺材上的红布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增加了色彩的表现力,也使画面富有神奇感。当他把办丧事的生活场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低沉而压抑的气氛,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可以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又如《复苏的土地》,这幅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工程创作的作品,背景是空旷的丘陵和高远的天空,近处是精确刻画的人物和收获的粮食,拖拉机的红色显得格外耀眼,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生机。这种艺术形式不但展现了北方天高地远的景色,同时也可以在空旷之中凸显主体形象,实现形象和意境的完美结合。作品《初雪乡关》描绘的同样是农民题材的骡马集市,但这一次王宏剑把画面的黄金位置让给了一匹非常有神的骡子,人物成了画面中的第二主题。画家在骡马、集市、初雪之间的相互关联中,倾注了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情感。白色的雪地与骡子形成一黑一白鲜明对比,似乎也意味着在寒来暑往中的一个轮回,动物的生命活力得以彰显。

在表现形式上,王宏剑的油画不仅具有光与影的交错,在画面的整体色调中,常能看到一抹亮色出现在天地之间,与冷灰或者暖灰色调形成强烈对比,明亮的轮廓光使逆光人物更加精彩,这些微妙的色彩关系变化,吻合了老子关于相反相成的哲理。中国画中“知白守黑” 的形式法则,也同样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是艺术思维方式的精髓所在[4]。

3. 中国意境与民族精神

王宏剑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还因为他善于把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运用到自己油画创作中去,不论是艺术的形式或内容,所表现的情感或意境都自然流露出一种中国的精神。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往往是以最真实、纯粹、朴实的情感来打动人心,不论是《冬之祭》《阳关三叠》《孟良崮》,还是之后的《天下黄河》《复苏的土地》《初雪乡关》等作品,在他的笔下都突破了如实再现的局限,流露出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和史诗般的气势。在真实的再现与理想化的创作中,体现了在情感驱动下的超越时空的审美内涵。王宏剑有着自己独到的审美追求,具体到了对线条的流动性及形式上的美感。他把西方的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及本人个性化风格的艺术作品。他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中,把变化与统一、矛盾与和谐、诗情画意都融入自己的绘画中,画面不仅具有艺术形式的视觉冲击力,也隐含着内容的象征意义。

中国特有的哲学观念会影响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老子的“道法自然”对艺术的真意就是顺随自然,不造作、不刻意,把立意与情感在形象中自然流露。王宏剑以平实的写实手法描绘朴素的乡村生活,而也不失宏大的场面与磅礴的气势。他在画面人物的刻画与安排上,看似不经意的人物罗列,实则独具匠心,如果看过他对人物素材反复调整的创作草图,就不难证明这一点。所以在他的画笔之下,普通而质朴的生活形象可以在艺术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儒家代表人孔子追求“美与善”的统一,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5]。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气韵与境外之象,都是中国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注意把哲学与艺术相融合,哲学思辨和艺术创造相辅相成。艺术境界是哲学意义的形象化再现,中国人可以通过艺术体味人生,艺术到了一定高度可以与哲学智慧交汇在一起。

著名画家傅抱石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中国艺术家以体现生命于艺道不二法门,生命被视为一切艺术魅力的本源。”[6]王宏剑曾经自述:“我的创作思路非常简单,那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和法则注入西方传统油画的写实技巧之中,表现当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并力图追求画的史诗性,使观众通过画的视觉所传递的情感领悟一种哲理性的思考。”[7]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家描绘的农民群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不仅体现了下层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对农民的重视和尊重。

中国传统的诗、书、画相结合,不仅在表面的形式上,更表现在精神内涵中。例如,将书法的笔法运用到绘画创作中,阴柔阳刚的笔触就具有中国书法的审美特点。王宏剑根据不同的形体用油画笔的侧锋、中锋来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变化。虚实相间,栩栩如生。侧锋飘逸,中锋阳刚,二者相结合。笔锋的走向则决定着油画中蕴含着的中国画韵味。乡土创作《太行之春》描绘的是小吃棚里的场景,画中人物的眉眼、头发等细节同样运用了书法中的笔触,仔细看支撑起摊棚的树干,笔触中不仅有笔锋的变化,还有书法运笔的抑扬顿挫。下笔时不经意间的转折、停顿、回笔让人物的衣裙显得更加灵动。在王宏剑油画创作中,抑扬顿挫的笔法就有中国书法的精神体现。

诗情画意的结合,一直是中国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中国人感情深处,经常含有诗的精神,绘画艺术更是如此。吴冠中指出,所有的艺术都趋向诗意性,诗是控制艺术的,一切艺术作品感人的地方均源于诗性的力量[8]。《宣和画谱》中提出,“作画如骚人赋诗”,所谓“如骚人赋诗”,这里强调的是绘画创作中必须助之以诗情,从绘画的一般形式超升开去,去创造富有诗情的境界。诗情和画意相参,在空间艺术中才能表现出时间艺术的特点[9]。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本身给我们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绘画素材。

王宏剑不仅注重对人物及场景的塑造,他还注重自己所追求的"诗意性"的画面效果。他认真研究诗意的空间转换以及色彩的情调,从而用来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和艺术直觉。他把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重,使写实的细节描绘服从整体氛围和基本情调,从而表达诗的感受和意境。例如,《初雪乡关》就是受到中国宋词的影响。“乡关何处”的意念,使故乡的雪地也因富有诗意的画面感。以诗心会通画意,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在《阳关三叠》的画面中并没有王维诗中把酒话别的浪漫场面和“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优雅环境,呈现给观者的则是南下广州的芸芸众生。“画笔写景,落脚在情,我们能够从他的画面中感受到典雅凝重的古典气息,和洗练、旷达的现代气度和中国精神”[10]。

4. 王宏剑“乡土题材”的油画价值与意义

4.1 把中国民族精神融入来自西方的油画

2015年6月,王宏剑的油画作品赢得第50届佛罗伦萨国际缪斯奖。这是该奖项创办50年来首次迎来亚洲获奖者,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问鼎佛罗伦萨国际缪斯奖。当细读历届的获奖名单时,发现绘画大师马克·夏加尔、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等同在其列,方知分量的轻重[11]。乌菲齐美术馆馆长纳塔利这样评价:“王宏剑的造诣绝伦。他是一个诗人般的画家。我认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从某种意义来讲已超越了西方,因为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不具备其哲学高度。” 显而易见,王宏剑乡土题材的油画创作,是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思想注入到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当中,以此来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画家在着力寻找中西两种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无论是画面的形式构成、造型和色彩,还是情景和意境的表达都有自己的独创。他的创作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延续和生发,自然展现了中国油画的文化气质和精神之“骨”。他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以画笔作诗的诗人,他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磅礴的气势和唯美的画面,具有史诗般的生活意境。

4.2 启示与借鉴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往往体现在艺术创造中。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产物,也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和对生活的共识。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艺术共性和表现形式,依然能够展现一个民族艺术发展或是地域的差异。历年来,中国油画都在倡导和践行“油画的民族化”,力求探索中国油画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以此来区别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油画。其实,“油画的民族化”并不需要刻意追求,扎根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认真学习历史传承的中国文化,艺术创作自然会具有民族的特色。习惯的力量可以溶解外来的形式,艺术作品的优劣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感悟和艺术造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广益多师是吾师,要紧的是感悟生活、提高技艺、埋头实干,而不是简单贴上民族文化的标签。王宏剑所开辟的油画发展之路,正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宗白华说,第一流的文艺虽然要有普遍性和人间性,但“他们必同时含藏着一层最深的意义与境界,以待千古真正的知已。”[12]王宏剑超脱在时髦的艺术观念之外,眼睛聚焦在朴素而相对沉寂的农民中,他的油画所营造的艺术境界只是多元艺术中的一种,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将更具生命活力。如今,中国现实主义油画所坚守的审美原则依然具有写实艺术的审美特征,王宏剑乡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人文情怀和中国精神,依然是健康的精神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会对年轻一代的艺术追求提供良好示范,更重要的是,这种创造精神会对艺术学子提供取之不竭的艺术动力。

猜你喜欢
油画绘画创作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岁月长又长》(油画)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