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宋金演剧史料述考

2020-02-11 06:23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傀儡汴京杂剧

唐 霞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豫西北即河南省的西北部,主要包括今焦作、济源和新乡市部分地区。此域北靠太行,南临黄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夏禹分九州,豫西北一带属于冀州所辖。商周时期均为王畿之地,宋金时期称怀州。从当地出土的戏曲文物来看,豫西北宋金时期戏曲搬演频繁,文化底蕴深厚,与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呈现同步态势。笔者以宋金时期豫西北地区的戏曲文物为核心,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尝试揭示宋金时期豫西北戏曲文化发展的特点。

1. 宋杂剧

宋杂剧是宋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戏剧形态,从豫西北目前为止出土的宋金戏曲文物来看,当地宋代时杂剧演出非常盛行。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焦作温县为中心,陆续出土了多块宋金时期的杂剧雕砖。这些杂剧雕砖的出土引起了学界多位专家的关注,如延保全的《温县西关宋墓杂剧雕砖叙考》[1]、廖奔《北宋杂剧艺人肖像雕砖的发现》[2]、元鹏飞《宋元戏曲发展的文物考察》[3]、张帆《豫北和晋南宋金墓杂剧形象的比较研究》[4]、郭建设《宋元戏曲发展若干问题试论》[5]、郭颖《焦作宋元戏曲文物及相关问题》[6]等。学者们的注意力尤其集中于1982年温县前东南王村宋代墓葬中出土的杂剧雕砖,1991年温县西关宋墓出土的杂剧雕砖,2014年由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宋杂剧雕砖(据发现者说出自于河南温县)[6]等。此外还有修武大卫村出土的金代杂剧雕砖,沁阳紫陵宋寨村出土的金泰和二年的散乐杂剧雕砖等。

温县前东南王村和西关宋墓中出土的宋杂剧雕砖均为五块,分别是宋杂剧中的不同角色。宋杂剧是连接唐代戏曲与元明清成熟戏曲形态的重要桥梁。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泛意义上的宋杂剧是宋代各种表演技艺的总称;狭义的宋杂剧指宋代出现的一种戏剧形态,其继承了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演员角色和表演手段有所发展,本文研究的是宋杂剧的狭义概念。在一个宋杂剧戏班中,有各种角色,分别是末泥、引戏、副净、副末,作用职责各不相同,有时根据剧情需要增添装孤这一角色,1982年和1991年从温县出土的两组戏曲雕砖很好地印证了文献所载的宋杂剧角色体制。

2014年,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偶然在古玩市场收购了四块戏曲雕砖,据卖者讲出土于河南温县。这一组戏曲雕砖经上海博物馆专家考证应为北宋时期。四块宋杂剧肖像雕砖楷书阴刻“丁都赛”“薛子小”“杨揔惜”“凹敛儿”艺人艺名。世人之前所见的“丁都赛”雕砖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相传从河南偃师一带出土。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所藏“丁都赛”雕砖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除了尺寸略有差异之外,形象相似,应为同模所制。

丁都赛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杂剧艺人。北宋时期的杂剧演出分为两类,一类为宫廷演出,一类为瓦舍演出。服务宫廷的杂剧演员归宫廷教坊司管理,民间杂剧艺人称之为露台艺人,御用杂剧艺人不为宫廷所用时可以回到瓦舍演出,而民间艺人也可为宫廷表演,御用杂剧艺人与民间杂剧艺人之间并不封闭,相互交流[7]。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有多处记载了杂剧演出的盛况,其中就提到了戏曲史上著名的杂剧艺人丁都赛。可见丁都赛应是宋代活跃在汴京一带露台弟子之中的杰出代表。

丁都赛戏曲雕砖在焦作温县的出土说明宋代汴京一带著名的杂剧民间艺人在北宋末年影响已至焦作。焦作地区是“汴京周边宋杂剧演出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1],宋杂剧在汴京成熟之后,由南向北传播,不断交流互动。 温县是汴京到河东的重要通道,经济繁荣,与汴京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宋杂剧在此地的频繁演出。汴京的著名杂剧艺人雕砖在温县出土说明,宋金时期,豫西北杂剧演出非常活跃,民众的接受度也很高,戏曲已经影响到丧葬民俗,民众多在墓葬中镶嵌杂剧雕砖。

2. 大曲

大曲是唐代就已经盛行的乐舞形式,源于宫廷演出,宋杂剧的舞蹈也多受此影响。1973年,焦作王庄金代墓葬中出土了金承安四年(1199年)的石刻大曲图,1981年,焦作修武史平陵村出土了金代石棺线刻大曲图。焦作王庄的石刻大曲图,图中共11人,中间有两人佩戴面具对舞,伴奏9人,分立舞者的两侧,以筚篥、杖鼓、大鼓等演奏。修武县史平陵村出土的金代大曲图共12人,中间两人对舞,舞者动作姿态同王庄大曲石刻图一致,仅两舞者左右位置颠倒而已,乐队 10 人,左边 4人,右边6人,所用乐器分别为觱篥、腰鼓、小锣、大鼓、拍板。修武史平陵村大曲图与焦作王庄大曲图时代相近,基本布局相似,但是左右颠倒,互为翻版,据研究者推断应出自一人之手。

据文献记载,“宋初循旧制, 教坊凡四部”[8], 宋代宫廷乐舞主要承袭了唐代的乐舞形式。焦作地区陆续出土的大曲石刻图的墓主信息不明,从墓室以及出土物品看应当属于平民。 原本为唐代宫廷演出的乐舞形式出现在了平民墓葬中,与上文中所提及的丁都赛戏曲雕砖一样,说明宋金时期宫廷与民间戏曲演出活动交流的频繁。

景李虎先生的《宋金杂剧概论》指出,四川广元出土的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的石刻杂剧图中所表现出的表演风格、特点以及演员的舞蹈动作都与焦作地区出土的大曲图非常相似[9]。如果将焦作王庄的石刻大曲图和四川广元的石刻大曲图进行比较,前后时间相差仅仅五年。在同一时间段内,地理空间相距遥远且分属于不同政权的两个地区发现相同特点的大曲图,大曲石刻图的画面内容都是2人表演,伴奏人数在10人左右。这说明在宋金时期,大曲这种类型的戏曲演出十分普遍,而且在民间搬演时不像宫廷演出规模庞大,已经逐步进行了适应性的简省,同时表演形式是比较固定的。

3. 傀儡戏

傀儡戏可以分为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及目前还有所争议的药发傀儡。傀儡戏历史悠久,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在汉代末年以前就开始在丧仪上表演。从汉至唐,傀儡戏的表演一直与祭祀等活动紧密联系。

豫西北一带出土的傀儡戏文物颇多。1976年济源克井公社出土了悬丝傀儡瓷枕和杖头傀儡瓷枕。这些文物均属于宋代民窑八大窑系之一磁州窑中的勋掌窑遗址。宋代是傀儡戏发展的黄金时期,勾栏瓦舍、乡村社火等多能看到傀儡戏的演出场景。济源出土的宋代瓷枕表现了悬丝傀儡、杖头傀儡的表演形态。而且济源所出土的傀儡戏瓷枕,并非出土于宋墓,而是出土于宋代窑址。可见当地以傀儡戏瓷枕随葬非常普遍,瓷枕的商品属性从侧面印证了傀儡戏在当地演出频繁,而且和民俗相互交融渗透。

除此之外,1976年焦作博爱月山车站铁路机砖厂宋墓还出土了一面带柄铜镜,从对同时出土的其它物件考证来看,此为宋代青铜镜。铜镜背面镜心为附加堆饰,中部有曲线栏杆横贯全镜,下部有男女七人或唱、或演、或打锣、或舞蹈,关键是有两人做“老背少”状。关于铜镜中的“老背少”是否为肉傀儡的表演,学界目前尚有争议。之所以存有争议,是因为宋代之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鲜见于文献记载,人们对此认识不足。持肯定观点的学者因文献中有“以小儿后生辈为之”的记载,和铜镜中有肩乘小女的情景判断此为肉傀儡的表演。然也有学者认为“以小儿后生辈为之”是指傀儡戏的演出在当时多受小儿欢迎模仿之意,故此铜镜中只可以判断为宋代乐舞的演出形式,而不可直接断定为肉傀儡的表演。无论该镜所表现的内容是否为傀儡戏,进行宋代乐舞演出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演出有伴奏、表演、歌舞等。同时铜镜中值得注意的有曲线栏杆,这很可能是勾栏的最初形态。宋金时期的戏曲表演场所大致有随处作场、勾栏、露台以及亭榭式戏台等。其中勾栏本意指的就是栏杆,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专指杂剧百戏表演的场所,此后杂剧百戏表演场所不断变化,但是勾栏的称谓仍然沿袭未变。勾栏是最早的剧场形式,与随处划地为场相比,勾栏具有区别、隔离、界限的意义,它标志着戏剧从一般生活内容到艺术形式的巨大飞跃。

通过对豫西北宋金时期演剧史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宋金时期当地的戏曲处于兴盛阶段,形式多样,搬演频繁,某种程度了代表了戏曲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第一,丰富庞杂

从以上对于豫西北地区宋金时期出土的戏曲文物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宋金时期当地的戏曲发展呈现出丰富庞杂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宋金时期北方整体戏曲发展的态势一样。当时戏曲发展并未完全成熟,是一个丰富庞杂的艺术体,因为其正处于从唐代歌舞戏和参军戏向元代成熟的北杂剧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过渡阶段的宋金杂剧或者说是宋金时期的戏曲活动正在偏重说白、滑稽,偏重歌舞和偏重故事性三者之间来回摇摆,上文中我们所说的狭义的宋杂剧是比较偏重说白和滑稽成分的。从这一时期在焦作地区发现的戏曲雕砖、石刻图、瓷枕及铜镜等戏曲文物来看,当地除宋杂剧之外,还盛行着大曲、散乐、傀儡戏等其他戏曲形式。

第二,互动频繁

互动频繁的特点体现在宫廷与民间、都城与山乡相互影响。汴京作为北宋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曾起着不容置疑的引领作用。丁都赛是北宋时期汴京著名的民间杂剧艺人,以其为表现对象的戏曲雕砖在焦作地区宋墓中出土,说明当时的戏曲交流互动是极为频繁的。同时在焦作地区出土的大曲石刻图中表演规模较大、场面壮观,比较明显地受到了北宋时期宫廷杂剧的影响。因此焦作宋金时期戏曲活动的互动性应当是非常突出的。

第三,持续繁荣

宋金北方戏曲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北宋时期,前期汴京无疑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后金人灭北宋,汴京在戏曲发展中的统治地位骤然衰落,金大肆掳掠了北宋宫廷中的杂剧艺人北上,这些艺人有些流落他乡,使得戏曲艺术得到异质文化的滋养而继续发展。从现在的戏曲史研究来看,这一时期,北方戏曲的中心逐步由黄河以南的汴京一带转移到山西省南部及东部地区。戏曲发展中心的变化似乎并没有给豫西北一带戏曲的发展以不利的影响,因为豫西北的地理位置与汴京相距不远,与洛阳隔黄河相望,加之又是进入山西的交通要道,因此,此地戏曲受戏曲文化发展前后期中心的多重影响,一直处于一种比较繁荣的状态。

同时从文献及《焦作戏曲志》的记载来看,宋金时期豫西北地区曾修建有露台、戏台等,如济源济渎庙享堂月台西面有“崇宁五年五月符六翁夫妇独施修成露台记”碑[10],记载北宋崇宁五年济渎庙修建露台一事。金代豫西北一带戏楼更为多见,据笔者统计共有9座,分布于沁阳西向、紫陵和博爱柏山等地。露台和戏楼的修建也说明了当地演剧活动的频繁。

宋金时期,几个政权在此期间不断更迭,虽然战争与敌视对峙存在,但是交流沟通也不容忽视。通过梳理分析豫西北地区在宋金时期戏曲发展的特点,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此域戏曲活动非常频繁,形式多样,有杂剧、大曲、傀儡戏等。庞杂多样的形式正体现了宋金时期处于新旧交替过渡阶段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特点。当地厚重久远的历史传统、频繁的戏曲搬演,不仅培养了观众对于杂剧、大曲、傀儡戏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影响了当地的民俗传统。

猜你喜欢
傀儡汴京杂剧
水傀儡考论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东汉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汴京诗群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东坡梅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环境变迁与城市空间的生产:以汴京八景为中心的分析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宫城指挥家辽阳渤海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