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途径研究

2020-02-11 06:23肖立新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广西资源发展

肖立新

(中共广西梧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广西 梧州 543002)

1. 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途径分析

1.1 以贸易的互补形成互惠性的经济圈,在交易链中实现资源的再配置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生活消费偏好的相似、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区域内分工和资源的再配置、边境一体化效应、区域一体化认同感的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依存度越来越高,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1]。

1.1.1 资源的互补性使双方处于一个以资源为核心的生产性交易链中

先天性资源的差异和后天生产发展的需求,使广西—东盟地区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而这种配置虽然是通过贸易交易实现的,但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其实是以资源为核心将双方拉入了一个大的生产链条中。居于同一条生产链使得双方在贸易交往中不仅仅是资源原材料的交易,更多地又出现了加工资源的机器、技术、人力、人才以及利用资源加工的产品的交易,双方围绕资源的互补性交易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个以资源为核心的生产和交易,甚至生活的圈子。这个圈子使双方的认同感和依存度越来越高。

1.1.2 以外贸产品的不同需求推动双方分工的细化,最终达到资源的再配置

由于自身原有的工业加工和生产技术的不同,在广西—东盟区域内,广西在双方贸易中倾向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加工及直接性的使用,而东盟各国倾向于对深加工产品的消费及相关机械装备和技术的获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由于需求和资源的不同,双方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都成为了对方在一定行业一定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这种分工的出现实际上推动了双方在生产上的统一和融合,而这种融合其实是将双方置于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和生产链中,以生产和需求促使双方进行资源性再配置,而资源性的有效再配置又促使双方在共同的经济现实中生产更趋稳定,联系更加紧密。

1.2 以产业合作为契机深化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

1.2.1 以制度为保障,全面推动产业合作

广西与东盟产业合作的机制主要包括《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外贸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些制度中涉及经济产业方面合作的内容包括投资合作、金融合作、农业合作、信息通信合作、交通合作、旅游合作、能源合作等。在2013年中国“2+7”合作框架的实施与提出后,更明确了中国与东盟包括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两点共识及七大领域的合作[2]。

1.2.2 以金融为支撑, 加大投入,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为确保产业合作的持续和深化发展,广西与东盟之间设立了系列合作基金和贷款专项。如,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另外,还有中国用来支持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的3000万元人民币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贷款[3]。这些基金和贷款专项的设立,确保了广西与东盟在产业合作时有了相当的金融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又以基础设施的建设牵动和带动了金融产业、建筑产业、商旅产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1.2.3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 双方直接进行生产性和技术转移型的产业合作

为深化合作、利用资源、转移技术、学习经验,广西与东盟国家直接在对方的区域建立合作性的产业园区,如中马钦州产业园、中国—印尼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柬埔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文莱的产业园、中泰产业园、中国—文莱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中国—东盟粮食物流产业园、中国—文莱农业产业园[4]。这些产业园区的设立和运营,极大地推动了双方在生产性产业方面的合作,以及相关技术成果的转移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提高了参与方的生产和经营水平。

1.3 以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契机,深入推动多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为加强交流、深入合作,广西与东盟国家注重推动双方合作的相关人才的培养,在以高校设立相关专业、不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民间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动双方在文化方面的深层次交流。

1.3.1 以教育为切入点,推动双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为深化交流与合作,广西的高校加强培养“一带一路”发展所需的汉语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在2006年与泰国设立了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在2010年与老挝设立了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在2011年与印尼设立了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5]。这些孔子学院的设立,进一步为东盟各国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交际工具。以此为基础,双方进一步推动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20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联合培养“区域国际化、应用型、开放型”的复合人才,为中国—东盟的共同发展助力,其中由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发起了“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共享课程平台”,吸收了近十所来自广西和东南亚的职业院校加入,发布了涵盖文化艺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40门在线开放课程[6]。

1.3.2 以研讨和论坛为引导,推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

为拓展创新思维,加强交流,推动学术成果的交流和转化,广西与东盟国家多次举办研讨会和相关的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东盟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密切了东盟各国学者的联系。如, 2018年9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深化了双方环保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启动,与会代表交流了国家环境信息和数据收集使用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分享了他们对利用大数据驱动生态环保创新的认识,以及对环境信息与数据区域合作的建议[7];2018年1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林业科技合作研讨会,深化了广西与东盟林业合作与交流,本次研讨会上18位中国和东盟的林业专家就热带、南亚热带林木培育和可持续经营、营建示范林、森林及景观管理修复等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和议题作了专题演讲和报告[8]。

2. 影响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国际霸权主义的存在阻碍了广西与东盟进一步合作

国际霸权主义在心理上很难允许一个平等互利、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东盟和中国共同体的存在,他们也害怕这种资源性互补、市场一体、技术互惠性共同体的强大会危胁到他们的霸权存在。因而,在一定领域,他们始终采取各种方法打击和破坏东盟和中国的关系,或利用东盟各国国内的政治,或利用海上有争议的资源和岛屿,或利用历史上遗留的领土问题,或利用东盟各国个别政治家的野心。因为一个和平稳定的强大的地区和世界的存在,对于以武力和掠夺成长起来的霸权主义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他们很难攻破那种坚强的联合,很难从动乱中直接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和资源。

2.2 政治发展的不一带来的发展上观念的差异阻滞了双方的深入合作

由于历史原因,广西与东盟处于不同的社会体制和机制下发展,不同的社会体制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生产。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发展水平不同的生产是由观念造成的,正是由于不同的观念,才趋向不同的生产和市场的选取。而造成不同观念的,最主要的还是双方的政治,政治上需求和倾向的不同。观念上的差异又驱使双方或以开放创新的方式发展,或以保守落后的方式发展。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并不一定在所有领域都为对方所认可,观念上的差异阻滞了双方更进一步的深入合作。

2.3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使经贸合作和产业链的建设并不顺利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使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和产业链的建设并不顺利。首先,双方在合作中提供资源和初级产品的一方,由于原料性产品价格的相对便宜使得提供方赚取的利润相对较少,而加工方获取利润相对较大,这就使得原料提供方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并不愿完全开放自己的相关市场。其次,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相关生产设备拥有的不同,使得双方在建立和完善一定的产业链时遇到了利润分配的难题,处于产业链初端的一方要分取更多的市场利润,但在生产中付出并不多;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一方在生产上相对付出较多,获得的市场利润也较多,但却面临着处于产业链初端的一方相对较为消极甚至抵触式的合作。再次,对于某一产品某一行业市场拥有度的不同,使得一方想无偿地完全融入对方相对较为完善的市场并获得较多的利润,这又遇到了对方的抵制。正因为这样,使得双方在开展经贸合作和相关的产业链建设时,并不是非常顺利,也并不是完全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

3. 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的对策

3.1 进一步沟通和密切政治上的交往,降低霸权主义对地区政治的影响

3.1.1 政治上密切沟通,及时消除隔阂,共谋发展

为了降低外来人为的政治因素的影响,首先,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政治上应及时建立相应级别的沟通机制,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政治协商式会议的召开,及时向对方通报一些对双方交往有影响的政治举措的相关内容,以互相答疑的形式消除对方在交往中所产生各种疑虑。其次,建立相应的常驻对方的办事机构,遇到影响双方交往的政治问题及时向该机构反映,而相关办事机构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及时与有关部门对接好,适时解疑或对接好双方相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再次,建立相关的政治性舆情收集和处理平台,在确定有相关影响双方交往的政治舆情出现和存在时,相关网络平台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和机构反映,争取以最短的时间解决或降低相关舆情的影响。

3.1.2 以经济上共同体的形式应对霸权主义的地区性介入

要谋求共同发展,建立经济共同体对于双方来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经济上的共融和共同发展让双方在经济上处于同一个产业链态中,产购销一体,生产技术得到发展,产品能及时得到市场价值的实现,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甚至以区域性共同体的态势应对、介入和占领别的经济圈市场,以此获取更大的利润。经济上共同利益的谋求和获取、产业上的互相依赖和扶助、政治上的包容和理解、思想意识上的趋同,让双方在发展中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发展性的整体。而霸权主义要介入地区获利,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瓦解地区的团结,以相对强势的力量直接征服弱小并掠夺其资源和财富,但面对一个团结的共谋发展的整体,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军事上都有强大支撑的经济共同体,霸权主义是很难侵入和影响其稳定发展的。

3.2 进一步消除观念上的差异,推动一体化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3.2.1 从发展的角度认同有差异的社会体制, 做到基本的政治上认同

世界上各国无论采用哪种社会体制,都是由其一定的社会历史、经济基础、民众意愿、传统文化所决定的,无论其采用哪种社会体制和以哪种意识形态作为主导,相对来说,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都是较适合对方当下存在的。正因为这样,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交往中,无论对方处于哪种社会体制下,都要以尊重和平等的眼光看待对方,双方要做到基本的政治认同。政治上基本的认同使得双方在交往中更能平等交往,也更能得到一定的政治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3.2.2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引导区域性发展, 树立区域性产业发展的观念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于全球化,以全球性的分工趋向全球性产业链的同一和市场的统一,而全球化的市场是基于区域性的共同发展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只是局限和着眼于本国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如果眼光太窄,目标太低,没有从全球化的市场标准来进行生产和资源的再配置,那么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和市场系统极易被外来产品击垮,被击垮的生产和市场系统在一定时期很难承担起民族产业发展的重任。因而,双方在交往中必须树立区域性产业发展的观念,以区域性的一体化生产面对全球化市场的日趋同一化。

3.3 以教育和学术为媒介,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3.3.1 以教育和学术推动发展, 逐步达到一定程度的思想认同

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交往中要更加重视教育和学术交往的力量,一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学术的交流会增进了解,提高共识,并推动一定程度的思想上的认同,这种思想上的认同大多是基于发展和行业的进步。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往谋求的就是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所以在双方交往中,教育和学术交流的作用是巨大的。

3.3.2 以教育和学术推动技术转移和传播, 提高双方合作发展的水平

为了加速双方的发展,广西和东盟在交往中还必须继续以教育的形式推动相关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提高,这样会使双方的产业对接和相关产业链的建立更加顺利。同时,双方还要继续加强专业性的学术交流,这对于激发创新思维、增进学术和专业技术的认同、加强新技术和新思路的传播、形成地区性的技术和科学共同体有着巨大作用。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是前沿技术和超前思维的交流和推广,为团队攻关提供新技术和新思路,极大地提高双方合作发展的水平。

3.3.3 以文化互动和交流,密切双方民间交往, 营造和谐交往的社会氛围

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往还需要有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大氛围,而对于民间来说,文化上的互动和交流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一是基于文化上的认同,双方民间会支持有关经济上的合作和交往;二是文化上的交融,会直接推动双方民间从心理的认同到产业发展的认同,到产业发展的积极参与;三是文化上深层次的融合和交流,民间的密切交往,会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政治偏见和意形态上的不同。正因为这样,广西与东盟各国应以各自传统文化为基础,不定期举办各种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交流活动会,密切双方的联系,加强认同,提高共识。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和共识会推动和加强经济上一体化进程。

总的来说,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坚持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和产业一体化建设。但是,由于在思想观念、政治体制、霸权主义的介入、文化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不同一,又使双方在交往和合作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地区性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也阻碍了地区产业链的建立。因而,要想共同谋求最大程度的地区性发展,双方必须继续密切合作,以平等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加强产业和文化合作,尽可能消除政治偏见和一些不利因素,使双方的合作和交往取得最理想的结果。

猜你喜欢
广西资源发展
广西贵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