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机制

2020-02-11 11:18■张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突发性突发事件舆论

■张 明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场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实质,即叙事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性,需要高度注重叙事与发声的政治性与导向性;其次,需要面向一个问题,即注重叙事与发声的时效性与公开透明性,从根本上扼制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再次,需要注重一种技巧,即寻求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特别是注重锤炼借助国外舆论、构建立体发声场的技巧,注重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加以宣介;最后,需要构建一种思维,即构建系统辩证思维,统筹国内与国际、网上与网下、当前与长远之间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中国已经由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前,我们已经先后成功解决了“挨打”(“站起来”)和“挨饿”(“富起来”)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面临着“挨骂”的问题。[1]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诸如“在国际上声音还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2](P24)因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面临突发重大事件关头,如何及时发声、讲好故事更是十分重要。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不仅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严重冲击,这种影响效应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几乎超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国作为全球抗疫的重要战场,在应对这一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艰辛的努力,其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总结的深刻教训。在疫情暴发初期,“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疫情发展,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3],特别是因为社会各界对新冠肺炎病毒认知的极其有限,一些错误的论断或荒谬的观点开始层出不穷,甚至一些人基于特定的政治诉求或狭隘的利益考量,人为将疫情意识形态化、污名化和种族化。因此,能否及时全面而准确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构建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机制,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实质: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讲什么故事”“发什么声音”,这是首先需要重点加以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产生了许多故事素材,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被历史的记忆承载的恒久对象,都是值得被民族珍视的宝贵遗产。但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言的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其主要对象并非一般日常生活意义层面上所言的普通叙事,而是超越单纯日常生活的经验层面,能够达到抽象化、理论化高度并进入历史性意蕴的深层逻辑叙事。讲好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固然离不开诸多普通人物、普通故事的支撑,但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将这些经验层面和事实层面的感性化故事进行理性化总结,以使其得以上升到更加宏观、更加普遍和更加恒久的高度加以把握。因此,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其核心应当重点围绕探讨系列应对举措背后呈现的中国道路的内在优越性。也就是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回答,为什么我们能够成功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其中存在的奥秘是什么,并从根本上将其与中国道路的内在优越性关联起来加以阐释,即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为个案,解码中国道路的内在理论和制度性密钥。以中国道路为背后的支撑来构建叙事的切入点和归宿点,从根基上来说,就是高度重视叙事与发声的政治性和导向性问题。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工作

不能将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简单理解为关于经验事实披露的舆论报道。目前,学界在阐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一般都主要是聚焦在新闻事实的报道层面,认为及时全面而准确地报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进展、措施等,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因此,相关研究都主要是围绕新闻舆论宣传、报道等传播学的技术性话语加以展开的,更加注重运用“巧传播”的技术要对故事进行加工整理。[4]尽管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确实需要及时完整报道相关事实,但这只是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前提工作,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更加关注所谓“传播”技巧背后的“故事”本身。运用多元的传播技巧对讲好故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个好的故事素材如果不能觅得恰当的表达方式与传播技巧,故事的影响和传播效应必然会大打折扣。但较之于形式,更加重要的则是内容本身。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是一个方面,“中国故事”本身更为关键,问题的核心在于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将“中国故事”加以传播,“讲好”的技术性因素不能反客为主,进而取代“中国故事”本身在整个叙事逻辑中的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对“故事”本身更应当注重深层次内容的发掘。应当穿透经验表层的素材,达到更加深刻全面的本质性内容,即回答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这就是集中叙说好、传播好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客观呈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优势。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实际上是“摆事实”与“讲道理”的有机统一,通过对事实的充分阐述,从本质上揭示事实背后的道理。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质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实质在于科学阐释故事和声音背后的显著优越性。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苦难辉煌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条件下,成功应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陆续出现的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其中既有关涉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事件,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抗日战争爆发等;也有自然界出现的重大突发性灾害,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更有来自国际局势层面的风云变幻,如“苏共二十大”事件和苏东社会主义政权垮台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各种重大突发性事件不断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执政能力建设。面对这些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国共产党都能够沉着应对,秉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姿态,不断化危为机,书写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与震撼的中国故事。讲好这些故事,关键在于科学阐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背后的道路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能够整体谋划、聚焦中心、统一指挥。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超强的领导能力和超高的领导艺术得到了充分彰显,是打赢疫情防控战斗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代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执政的合法性之基,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承诺与伦理关怀是凸显其政治本色的根本特征。[5]疫情暴发初期,党中央明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3],成为书写在中国战“疫”旗帜上的显著标识,而这些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垂直领导和有序不紊的宏观调控下不断实现。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通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我们以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造就了令世界震撼的“中国奇迹”,诸如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国医疗力量驰援湖北和武汉,全国步调一致推进群防群控,等等。

三是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是战胜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根本动力,是“故事”背后的根本精神基因。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既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精神,也彰显了革命精神的深刻烙印——如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更突显了时代精神的磅礴力量——如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命运与共精神,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图谱,这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重点阐释的对象。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显著问题:时效性与公开透明性

讲好中国故事,最基础性的内容是故事本身,而其中更为基础的原则便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说,确保故事本身信息源的真实可靠性,是决定能否讲好中国故事最为重要的基础。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暴发初期,因为信息的相对不对称性,特别是面对突发状况主体认知能力有限性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必然会产生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错误论点甚至是谣言。因此,能否及时准确地公开报道相关信息,成为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性前提工作。

(一)需要高度重视错误信息与不当舆论蔓延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响

一是时间上的突发性,即以猝不及防的方式突然袭来,打破了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的相对稳定状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的突然方式打破了人们诸多的固化认识,病毒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世所罕见,对原先相对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冲击,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摆风险,作为现代性与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的“流动性”[6](P5),在病毒面前似乎已经转变为静止的凝固化状态。因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与社会运转“加速”运行,因为疫情影响而变得相对封闭化和慢速化。

二是影响上的重大性,即可能会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直接影响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挑战,而且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更是造成严重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因疫情引起的衰退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控的趋势,“使用现有一切政策工具,降低此次大流行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害,恢复全球增长,维持市场稳定并增强经济韧性”[7],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基于上述两个特征,在重大事件暴发初期,因为对相关情况的认识不足,一般都容易产生谣言四起、谬论迭出的现象,这对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例如,此次新冠肺炎暴发之后,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攻击、丑化、中伤中国的抗疫努力,所谓“东亚病夫”“中国病毒”等错误论调不断出现,严重扭曲事实,干扰共识,对讲好抗疫“中国故事”造成不利影响,必须要及时有效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做出科学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希望大家旗帜鲜明、勇于斗争,积极主动发声,理直气壮驳斥错误言论,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国正能量。”[8]

(二)及时有效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回应各种错误论调的有力手段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各种错误论调之所以具有传播的空间和市场,关键在于真实信息相对不足以及普通民众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事件的突发性与原先主体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必然会造成一定意义上认知盲点的存在;事件的重大性与原先主体的心理预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必然也会造成一定意义上心理不安甚至恐慌的存在。因此,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及时有效地公开相关信息,从根本上扼杀谣言与不当舆论的生存空间。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协同发力。

首先,及时有效公布相关信息,建构开放的信息发布渠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要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信息获知渠道呈现开放化、多元化趋向,一旦权威信息“缺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公布,网络上的相关错误信息便具备了生长空间。

其次,集中回应错误论调,引导舆论走向。面对错误舆论必须要及时鲜明地表明态度,主流意识形态第一时间“亮剑”,通过及时发布相关真实信息,回应错误论调进而引导大众舆论走向理性平和的正轨。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3]

最后,构筑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发布与舆论监督机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一方面需要构筑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发布机制,建立正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充分运用互联网等多媒体中介进行广泛传播,并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整体性过程及时有效披露,减少公众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舆论恐慌;另一方面也需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舆论监督机制,正确鼓励引导公众参与、全程监督,打造健康开放的舆论生态环境。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运作技巧:多元形式与多重方法

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过程中,如何将故事讲得生动?如何能让故事吸引更多听众、获得更大传播效应?这些都需要运用特定的技巧,使用多重方法以建构多元表达形式,需要及时对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总结,形成相对固定、形式稳定、内容确定的理论化成果,以便于在叙事和发声中实现经验的推广和理论的传播。否则,一个好的故事具有重要内容,但如果没有恰当的表达形式,则会从根本上影响叙事与发声的实际效果。

(一)提升叙事发声的舒适性与可接受性

讲好中国故事,要运用多元方法构筑恰当的表达方式,提升叙事发声的舒适性与可接受性。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性说事过程,而是一种讲道理、融感情、互交心的复杂情感沟通与表达的交互性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运用特定的表达技巧。

一是需要积极构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叙事与发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创造便于人民群众接受与理解的鲜活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将故事和声音传到普通群众之中,才能从根本上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关头,普通民众无论是对真实信息的期待还是心理安全上的期待,都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强烈、更加紧迫,能否以普通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讲故事,直接关系到能否凝聚好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气问题。[9]

二是需要努力打造便于国外社会接受、传播的叙事与发声形式。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暴发,不仅会引起国内舆论场的关注,而且也会形成国际舆论焦点,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将会经常处于世界舆论聚光灯下。因此,我们在叙事与发声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发声的技巧,不能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封闭空间,而是需要凝练一些能够引起国外社会的关注,便于接受、易于引起讨论的标志性概念。特别是在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普遍性重大突发问题时,单纯依赖西方话语的阐释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问题的解决,因为西方话语本身在全球性问题的冲击面前也早已呈现出解释力不足的困境。[10]此时,应当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维度出发,从全球性问题的现实境遇出发,凝练一些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和话语,不仅能引起西方社会的普遍共鸣,而且更蕴含着中国故事的因素,凸显出求解世界普遍性问题时的中国智慧。

(二)构筑立体式发声格局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高度重视借助海外舆论力量,构筑立体式发声格局。重大突发性事件暴发之后,不可避免会引发国际舆论的重点关注,新闻的热点效应更将助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受关注度。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1](P212)。然而,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因为固有认知偏见和意识形态偏好,很难避免甚至故意在舆论宣传报道中使用“双重标准”,一些恶意丑化、任性中伤中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荒谬舆论也层出不穷,这是西方社会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主观化路径选择依赖。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这一问题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少数国家和媒体无视中国抗击疫情的巨大努力和显著成绩,采取人为攻击、恶意中伤的行为,不仅无视基本的科学精神,更违背了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

国际舆论场上的错误论调,不仅直接抹黑了中国抗疫的努力,更会影响全球抗击疫情的合作与信心,人为制造隔阂与分立,从根本上无益于携手抗击疫情的胜利获得。为此,一方面必须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加以回应,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运用西方舆论场上的正确论调,通过积极整合使用西方社会正确的认识与舆论素材,从西方社会内部引导国际舆论场的转向。这一做法具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更便于西方社会接受,因为援引的相关观点都是源自西方社会而非中国舆论;二是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用性,通过将西方社会中正确与错误观点的对比,有更直接的说服力。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西方舆论场出现的恶意中伤中国行为,中国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在发声时高度重视运用西方社会正确舆论资源,通过翔实呈现西方社会内部对于中国抗疫努力的充分肯定性观点,不仅有力回应了一系列错误论调,而且也引发了国外网民的普遍共鸣,是一次以“借嘴发声”形式构筑立体式发声格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成功实践。

(三)建立稳定持续的传播机制

及时推动感性经验向理性经验的升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故事、发声音,不能单纯局限于对碎片化事实材料的传播,关于这些素材的宣传具有幅度上的分散性、传播效应上的短暂性。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稳定持续的传播机制,而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凝练可以持续有效传播的内容,这就需要对现实经验进行及时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一方面,需要实现分散经验的系统化。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因为事发突然以及前期经验的相对不足,必然导致在处置过程中经验的分散化,这种分散性既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处置同一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差别,也可能是来自不同个体因为主观认知、理论准备、前期积累等方面因素差异导致的经验差别。因此,需要从总体性高度出发,将相对分散的经验进行集中系统化总结,以形成整体性经验并指导普遍性实践的开展。

另一方面,需要实现感性经验的理论化。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过程中,一开始形成的经验都是相对比较感性的,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需要着力将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12](P291)。只有及时推动感性经验向理性经验的转化,才能有助于从整体上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经验进行整体性推广与宣传。如何总结经验,从何种维度入手,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注重抽象精神层面的总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特色。因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不能单纯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而是需要突破单纯叙事以深入到更加普遍、更加深刻的层面,这就需要对故事和声音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意蕴加以系统化总结。所谓精神意蕴就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具体经验背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能够大力宣传、普遍推广的重要质性内容。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为例,我们在讲述抗疫“中国故事”、发出抗疫“中国声音”的时候,总结抗疫过程中的具体实际经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或重要着力点就是提炼抗疫伟大斗争中呈现的精神,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彰显的“抗疫精神”,这是叙事与发声需要重点加以阐释的具有持续性价值与稳定性意涵的对象。

四、讲好中国故事的思维方法:统筹多元辩证关系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个单纯新闻舆论的宣传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复杂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系统处理的综合性事务,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树立系统化辩证思维。

(一)辩证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

重大突发性事件因其重大性与突发性两个特征,使得其影响效应不可能仅仅局限在国内,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趋势不断增强,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效应一般都会实现“国际外溢”。因为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本全球化推动国际市场的形成,国际市场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卷入国际分工与交换体系之中。在现今历史条件下,很难找到某一个能够脱离世界市场影响而孤立自存的封闭地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敏锐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3](P35)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前所未有地增强,随着更加便利的交通和更加密切的交往,一种区域性地方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效应,在极短时间内便会传播到几乎全球的各个角落。

因此,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考虑到国内因素的影响,而且也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事件的发展与处理是否妥当,直接会影响到国际舆论的认识与走向。同样,国际舆论的相关判断和观点,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内舆论的走向。在此次应对疫情“大考”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科学引导舆论走向,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与紧迫任务。大众舆论对疫情的态势以及防控措施都保持高度关注,积极宣传正面有效信息、构建正能量占主导的舆论宣传格局,是关系到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具有两个直接的面向,即一方面面向国内舆论场,积极回应国内人民群众对抗击疫情方方面面情况的关切,引导国内舆论朝着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发展;另一方面面向国际舆论场,通过对中国抗疫故事的真实完整讲述,用事实和道理及时有效回应国际舆论场上对中国抗疫努力的污名化、妖魔化攻击。

(二)辩证统筹网上与网下两个空间

互联网时代既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对此产生新的挑战。从便利方面来看,互联网时代信息能够以同步方式快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互联网端口的每一主体都能成为信息发布与舆论宣传的主导者。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便捷获取和快速自由传播,使得重大突发性事件可以同步实现广范围的传播。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考虑到网络时代的新特征,诸如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速度的快速化、效应的超强化,等等。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中介,及时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与控制权,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生态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网上舆论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以极快的方式影响到网下事情的发展;网下事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则会在网上形成意见积蓄与情感宣泄,反过来演变为进一步影响网下事情发展的破坏性力量。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网上与网下两个空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高度重视网下抗击疫情的斗争,集全国之力迅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取得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网上舆论空间的斗争,审慎处理网上不同矛盾与意见的性质区分,对带有意识形态与政治色彩的错误论调展开鲜明的批判与回应,对人民群众正常网络意见的表达给予高度重视与妥善处理,对因认识不足产生的偏差给予科学有序的引导,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为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辩证统筹当前与长远两个视角

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系统化有机衔接的辩证过程,其中既有事件初期的及时叙事与发声,也有随着事件不断发展而进行动态性叙事与发声,更有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基于经验总结上的整体性叙事与发声。因此,需要统筹当前与长远两个视角。

从当前视角来看,特别是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处于动态进行时的状态下,叙事与发声尤其需要侧重于求解当下面临的系列问题,诸如真实信息的披露、主要应对措施的宣传,等等;从长远视角来看,应当具备前瞻性战略思维,超前谋划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的叙事与发声,特别需要注意从总体上对成功应对经验的理论化、系统化总结与宣传。

就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言,辩证统筹当前与长远两个视角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在疫情暴发初期,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无疑是疫情的防控,这是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主要矛盾,必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绩,应当把注重长远规划目标的推进纳入工作的整体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社会生产复工的辩证节奏,努力夺取“双胜利”,已经成为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中心。辩证统筹当前与长远两个视角,需要将当前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性工作纳入到长远规划的大局中加以把握,需要做到既抓当前应急工作不放松,同时也要保持追求长远目标的不懈怠。

猜你喜欢
突发性突发事件舆论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