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2020-02-11 11:18曹和修田杨群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话语机制群众

■曹和修 田杨群

我党历来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要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就必须及时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努力构建崭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体制、认同机制、传播机制、话语机制和评价机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有效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带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明显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海量的信息通过新兴媒体广泛传播,使得不同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以更快的速度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迅速渗透,一些错误思潮和反动言论也通过网络空间,引起种种社会波澜。这些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简单运用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和体制机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很难奏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重视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我党坚定制度自信的高度概括和充分体现,也是新时代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的新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在强化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一、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P2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是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保证,有利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务必长期坚持,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同时,我们党也强调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2](P98)。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进程中,各种敌对势力以我国的根本制度、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为目标,进行种种攻击和发难,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诸多挑战。面对国内外的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做出诸多调整,并从制度和机制体制层面加以完善,加快新时代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体制,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切实提高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在凝心聚力、引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理论认识的深化。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活泼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以汇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统一意志和行动力量,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而奋斗。

各级党组织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中也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核心目标,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决策,确保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各级党组织要把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努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管理机制,以保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必须始终围绕总目标,细化具体目标,严抓落实,把具体目标落实作为各部门单位党建工作和领导班子工作、干部队伍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本部门单位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加强管理,并根据意识形态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问题,及时调整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确保目标管理的有效进行。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强、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注重过程,抓出实效,加强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过程管理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能够环环相扣、抓铁留痕、循序推进,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具体意识形态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各部门职能、权限的不同,加强对其承担的意识形态工作内容、要求进行考核,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在目标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建立完善覆识形态工作的过程管理机制,切实使意识形态工作纳入过程管理、过程监控、过程督导和过程考核中。这些过程管理机制要求包括舆情分析研判机制、重大问题处置机制、工作量化机制、工作问责机制等,能及时发现、有效处置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重大问题的扩大化,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通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量化、细化和具体化,实现对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的定量和定性比较,促使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并通过严格奖优罚劣、强力问责,认真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3](P142)。这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路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举措,要求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各自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抓好各自分管部门、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这一机制有利于各部门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目标,落实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政治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使命任务落实到人,充分发挥以上率下、示范引领的“头雁作用”,确保实现责任到人、整体联动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使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成为工作常态,提高他们的理论能力和业务能力,以更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熟练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担当,认真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做到履职尽责。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日常监管、督导,形成部门单位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追责问责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切实使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凝聚全社会共识,增强社会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机制

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一定社会制度合理存在的精神支柱和保证。[4](P22)也就是说,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做好凝聚人心的工作,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同时,意识形态作为人们社会实践的一种精神动力,构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行动的思想基础,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发挥其凝神聚气的重要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构建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具体到这一机制设计中,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基本生活规范,并通过意识形态的叙述和阐释为人民群众承认和接受,借助各种有效的方法途径使意识形态深入人心,让党的意识形态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新时代意识形态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以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看,要加强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为此,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必须着力构建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机制,形成外在教育与内在引导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实现由外向内的转变,成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中的理论自觉。这就要求我们在认同教育过程中,不断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掌握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把意识形态内容与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使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内容契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升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同时,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机制必须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真正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并产生共鸣,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增强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认同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教育、理论说教等方式,还要采取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通过富有正能量的故事、典型案例,阐释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意识形态教育实效,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把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自身的内在要求,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落到实处。

意识形态的认同接受,是一个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构建意识形态认同引领机制。一方面,必须强化学习引领机制。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坚持读原著、悟原理,使理论学习走向深处、实处,拓宽理论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了解时代前沿动态,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知识基础,有效引导人民群众增强诉求表达能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必须构建意识形态沟通引领机制。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存在诸多矛盾冲突,对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现实挑战。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关注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契合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才能形成意识形态认同引领机制的基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创新意识形态认同引领的方式方法与载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始终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准确解释,廓清模糊认识,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和对话,主动协调冲突、化解矛盾,实现好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在问题的化解中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意识形态。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既需要加强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可,也需要构建外在的监管机制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管束力,为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提供切实保障。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我们党对一些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能及时把重大政策决策传递给社会,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传统媒体上保持较强影响力。然而,新兴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以致在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给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适应这些变化,构建认同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水平,以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监管。各级各类意识形态管理部门要通过机制建设,对所辖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并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使意识形态工作真正管得住又管得好,努力形成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同时,通过监管约束机制,进一步实现在日常监管约束中体现主流价值导向,引领全社会成员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优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一些领域不断被新兴媒体所取代,而新兴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也使广大民众更趋向于愿意从它们那里获取海量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权受到削弱。事实上,与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相比,我们对这些崭新的意识形态传播渠道、传播方式还没有及时建立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以统筹推进意识形态传播体系、组织架构、传播渠道和队伍建设等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对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以充分运用这些大众化的新载体、新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使我们既能在宏观上创新传播理念,又能在微观上通过差异化、分众化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引领和传播机制,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宣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此,积极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和氛围,理直气壮地批判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错误思想,不断优化舆论宣传机制的内容、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应成为新时代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舆论宣传机制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把深入群众生活实际、了解群众生活需要、把握群众所思所想作为主要内容,把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主要目标,把畅通群众问题反馈渠道作为主要模式,切实保护好维护好群众利益。舆论宣传工作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和社会呼声,及时回应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敏感话题,澄清群众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模糊认识。

在当前社会生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呈现多样化,不可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的舆论宣传工作必须努力调整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对群众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感关怀,以有效实现群众自身的价值关怀,为社会生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氛围,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魅力,极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得到拓展,在极大开阔了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导致各种层面的大量信息不自觉地涌现到人们的眼前,呈现鱼龙混杂、目不暇接的局面,尤其是一些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传播特别迅捷,甚至难以给人反应的时间。新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给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带来严峻的挑战,单纯依靠传统传播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必须不断优化意识形态协同传播机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载体,努力打造意识形态复合传播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3](P152)。为此,必须探讨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充分协同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工具,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力。在发挥好传统媒体传播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既要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渗透到新兴载体中,也把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和影视、歌曲等文艺形式都运用到意识形态传播中来,高度重视开创形式多样的快讯、短评、推文、弹幕等新兴的传播样式,广泛运用网络话语、符号,创新意识形态传播话语范式和叙事技巧,推动各种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各尽所能、各尽其用,为广大民众提供差异化、层次化及精细化意识形态传播新模式,形成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渗透力强的意识形态复合传播载体群。

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优化网络传播的自律机制,在有效利用网络宣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高度防范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能力,提升他们使用网络的水平,能够运用网络宣讲政策主张、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把握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技术性、成长的互动性、内容的渗透性、效果的累积性等新特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及时解决网络意识形态问题,防止重大社会问题的发酵蔓延;另一方面,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督查问责,增强网络担当意识,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及时整体地把握意识形态的真实情况,做到精准甄别、合理辨析网络意识形态,加强对网民的素质教育,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想言论要坚决进行批驳,对大是大非问题要及时“亮剑”,理直气壮地批判网络错误意识形态思潮,对别有用心散布错误意识形态思想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积极在网络上疏导舆论、凝聚民心,保证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清气朗。通过机制建设,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不作为、不敢为的行为,要加大问责力度,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只有真正做到有责必履、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才能更好地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四、创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要特别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P156)。这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意识形态深入人心获得认同的必然途径,更是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机制创新的基本遵循。意识形态话语机制创新必须把握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民众思维特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根据人民群众话语接受的特点,结合人民群众思想实际,从人民群众新的社会实践出发,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创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形成新时代崭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话语体系。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阐释抽象的、理性的意识形态内容,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增强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对人民群众现实问题的覆盖面和解释力,把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出去,扩散开来,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强大力量,切实提高新时代意识形态宣传效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及影响力。

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要求我们努力探索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生成机制,形成大众更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的崭新话语内容。一方面,对传统话语进行重新梳理解读并赋予时代内涵。传统话语中,仍有许多在新时代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只是因为其存在样式与现代生活相差较远,逐步为人们所疏远,其积极意义被淡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6](P136)。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要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因此,我们必须对一些传统话语进行重新梳理解读,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解释和创新性运用,将它们嵌入现代生活的话语表达,赋予其生活化、网络化、个性化的特点,充分体现新时代的人文关怀,拓宽新时代意识形态对话语境,增强传统话语亲和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理解,以丰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体系,形成符合大众话语特点和时代需要的意识形态话语资源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汲取能够凝聚民心和焕发活力的精神精华,通过吸收、融合和创新发展,提炼出更多新的范畴、概念和话语,更加全面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话语体系,实现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不断更新,并以符合人们心理接受特点的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在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还应注重推动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机制,要根据人们理论接受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适应新时代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改变过去行政命令式的表达方式,采用普通民众容易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使意识形态工作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还更能接地气,实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生活化、大众化。为此,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机制必须强化话语方式转变,运用清新活泼的大众语言取代生硬的文件语言,把专业的、深奥的学术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运用平实质朴的话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化高深的智慧为深入浅出的道理,真正讲出群众内心想听、愿意听还听得懂的话语,讲出群众身边的生活道理,使用群众愿意用、经常用、多数人用的话语表达符号,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传播意识形态理论,使意识形态宣传在广大民众中入脑入心,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在新时代,网民形象化思维活跃,网络语言逐步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借助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将网络语言与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结合起来,运用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网络话语表达群众生活实践,把复杂深奥的大道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通过网络发现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运用“网言网语”拉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表达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思想,在网络上形成意识形态的“正能量”,切实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话语自信。

五、健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评价机制

干部考核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7]要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水平,就需要我们对意识形态工作状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进行反思、修正和调整,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促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健康发展。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评价非常复杂,需要全面覆盖意识形态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全过程。因此,意识形态工作的评价很难有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导致意识形态工作成效评价始终成为一个难解之题,我们过去往往是用感性经验来进行判断评定,也常常导致评价结果说服力不强。因此,只有不断健全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评价机制,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有效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结论,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扬长避短、改进不足,及时弥补意识形态工作短板,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更好的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5](P156)。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履职尽责的评价机制,促进意识形态工作者认真履职尽责,真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实起来。这一评价机制必须涵盖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岗位职责的评价,能够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任何错误思想观点都没有传播的空间,绝不允许出现所谓的“特殊媒体”和“舆论飞地”。意识形态工作还要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有明确的考核内容、方法和程序,做到奖勤罚懒、追查问责,有利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现有疑必查、有问必究、有责必问、有错必惩,使意识形态工作高效运行。要有日常理论学习、理论培训的基本制度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强化责任担当的落实,确保新时代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同时,还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激励措施进行评价,看其是否有利于表彰和奖励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是否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正能量,传播最强音,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更好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首先实现“班子要强起来”[5](P156)。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各级党委应高度重视,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面临着意识形态工作人才缺乏、专业队伍不强等问题,特别是还存在抓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不高、力度不够等现象,干部队伍难以成为真正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致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抓得不牢不实。为此,新时代必须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评价机制,努力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强理论宣传队伍能力素质建设,积极推进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并实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发展战略规划,激发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活力,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定力、动力和能力。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评价机制,必须坚持以激发干部队伍工作活力为导向,必须有利于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者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努力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涵养新境界,提升工作本领,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敏感和对国家政策形势的深刻认识,具有更加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社会洞察力,切实增强他们的政治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建设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不断提高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效能,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认同接受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接受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并把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毛泽东同志说:“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8](P663)因此,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效能的评价也只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来检验。对意识形态工作效能的评价,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是看意识形态工作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力,是否能够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意识形态理论能否契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否解答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此,健全和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效能评价机制,必须有利于根据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和客观实际,综合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释程度,评价意识形态关照社会现实问题的程度,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程度,并依据这些评价结果进一步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现实生活,准确解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合理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需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六、结语

总之,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只有通过构建和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体制、认同机制、传播机制、话语机制和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合理规范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切实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猜你喜欢
话语机制群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