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角下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研究

2020-02-13 05:21陈永存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足球

陈永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192)

国家改革领导小组在2015年2月27日发布《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同时明确了校园足球是国家行政、非政府组织、市场机构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活动[1]。在推广校园足球的电视电话会议中刘延东同志提到:“发展校园足球是我国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2]

从1986年“环渤海区域发合作市长联席会”到1999年吴良镛提出“大北京”概念,再到2004年的“廊坊共识,我国政府和全国各界一直都在关注这一区域的发展问题。[3]北京携手张家口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而北京、河北将会在交通、环卫、文化、体育、医疗、旅游等多项领域合作。[4]

在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汇报,并提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京津冀区域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4 年 8 月,在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这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能够促进该地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建构。在2015年8月13日,教育部文件和教育部网站上正式公布《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5]。在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建设北京副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规划。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的校园足球如何形成区域联动?校园足球如何在提高学生体质?如何在校园健身和运动干预中发挥作用?如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序的区域管理?值得我们研究。

1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国校园足球计划开展五年来,国家确认了8627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参与校园足球的城市由最初的44个增加到134个,传统体育定点学校由最初的24所增加到5000多所,确定38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以及4个校园足球综合实验区(市),并同时进行了校园足球实验学校校长和实验学校足球教练和体育教师的培训,足球试点校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由100万人上升到270万人,规模和取得的效益在逐渐显现[6]。校园足球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2015年,中央财政以及全国地方教育局和相关的体育部门,开展了校园足球的专项事业经费的划拨,为了加强足球专业人才等师资队伍的培养,同时国家财政在全国范围内成立20个专业培训点以强化足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封闭式的足球专门人才培养[7]。但是,校园足球的各种制度和赛事体系还不完善,实践中缺乏针对性培训,阻碍着校园足球的发展速度。

李卫东[8]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校园足球推广模式的理论思考》文章中提到,“建立以全国各级部门为主导,多种学校为基础,全国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运行与校园足球管理体制。”

李冀霞[9]认为,“目前我国对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目标以及定位认识不清,把校园足球运动当作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新模式,不重视其对于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作用,这样导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难以摆脱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制度依赖。”

殷岳[10]提出,“学校应当把足球运动纳入阳光体育运动的体系,大力推动校园阳光足球计划,营造出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竞赛制度,调动初中生的参与热情。”足球发达国家针对足球方面的营销成熟理论基本达到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想提高足球水平一定要重视校园足球。

在《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2015—2025年)》阶段性征求意见稿中写到,到 2020 年全国要达到2万所校园足球学校,每所学校里应有1块足球场,学校有足球教学训练专项经费,学校至少有1名专职足球教练配备,每周保证钸少于1节足球课;每周开展两次以上校园足球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应达到2000万[11]。

2 京津冀校园足球区域性协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吴键用教育者的视角发表校园足球的观点:校园足球的开展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本身[12]。选择“校园足球”作为突破口,国家最为重要的意图就是通过“校园足球”的开展,目的是建构起学生参与的学校体育活动的空间拓展和场地完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一致性、整体性、交通便利性、经济发展的趋同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将使得三地校园足球开展更具潜力和优势。

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意味着把京津冀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之间协同发展,而不是个体之间的简单合作[13]。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共同完成同一目标[14]。协同代表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个体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推动事物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付出努力并从中获益,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享共建。

宋思洁[15]提出,“在一体化背景下,一个地区教育的最优配置和最高利益,并不必然是整个区域的最优配置和最高利益。”只有综合进行分析和全面调研才能很好把握京津冀协同运行的战略要求。曹浩文[16]提出,“不同的教育领域和教育内容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毛振明[17]等强调,要搞好校园足球开展必须有新的参与者即校长和家长。

基于以上思考,根据国家战略的指导精神,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创新发展,形成联动机制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对足球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提升足球知识水平、扩大足球受众范围、增进学校、社区、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全民足球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3 京津冀校园足球的现状和发展动因

目前,京津冀地区现有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大、中、小学校2000多所。京津冀三地区域体育特色传统学校有599所,其中,在北京的学校238所,在天津的学校163所,在河北的学校有198所;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棒球和橄榄球、羽毛球等多个运动项目[18]。由于京津冀行政区划分的原因,导致三地各个学校秩序等级紊乱,调查显示在北京和天津行政区称市级、区级,河北省行政区称为省级、市级、区级。

通过调查表明,在北京市海淀区中,有中小学 180 多所,持有足球教练员资格证的和曾经接受过足球专业培训体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校园足球规定的战略任务标准;在北京和天津中学生里,有一年以上足球训练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三年以下占22%,3~6年占12%;河北省中小学正常开设足球课程的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1.5%,偶尔有足球课程的学校为30.2%,从没有开设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的32.8%。通过对京津冀中小学校园足球场地的调查发现,中小学里15.3%的学校有标准的足球场地,38.7%的学校场足球地为跑道长度300m,38.3%的学校足球场地为跑道长度200m,剩下7.7%的学校足球场地为跑道长度150m。由此可见,三地中小学校52%以上的都是非正规场地(跑道长度300m以下),场地设施有待提高。

娄方平[19](2016)指出,当前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足球教育价值缺失、行政管理运行分化、发展目标混乱、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体育教师教练化、评价考核标准不统一等不足之处,加上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几乎交流缺失。

2016年3月,由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教育委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北京市体育传统项学校各种比赛,北京600多所中小学共17328名选手参加了足球、篮球、排球、棒和垒球、武术套路及对练、游泳、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定向越野、健美操、田径14个传统体育项目比赛[20]。今年3月北京市体育局与北京市教育委又一次发布2017年北京市体育传统学校比赛的通知,同时要求市级、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必须参加,区级校及其他学校按照单项竞赛规则选择参加。

4 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运行模式的构建

在京津冀区域建立校园足球人才培训机制,建立有利于学生足球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的政策,建立校园足球区域评价标准和评估制度,总结归纳创新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建立适合校园学生足球发展特点的赛制,建立统一的校园足球竞赛协同部门,将体育赛事分区域分级分层,由地方足协、体育局和教育部门针对学校制定考核标准。

邱乐威[21]等认为,“足球运动的氛围正在逐步提升之中,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认知和支持度有明显提高。对校园足球教师职业和家长参与认同的研究,对于足球开展效果和促进学生身体运动素质,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和我国足球改革途径都具有现实的意义(见图1)。

图1 三地社会资源、教委、体育教师、校长和家长与校园足球的关系模型

4.1 京津冀区域间培训、科研协同运行模式

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足球教学,促进各校体育教师足球水平提升机制和国外学校以及俱乐部交流的探索,举行京津冀区域学校之间的足球教学观摩、授课、访问活动,在各区域内举办教师间“足球基本功比赛”和理论知识大赛,建立“市、县、区校园足球大联盟”互相交流, 在校园内设立“足球奖学金”并颁发获奖证书。有序安排三地区域间各种培训、科研工作,建立“小学培养足球兴趣并爱上足球、初中喜欢参与足球各种活动、高中发挥足球特长技术出众”的整体战略思想,探讨处于中间足球水平区域内足球管理,进行资源整合新机制的研制,《区域中小学生足球校本课程》,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各个年龄阶段《 省市 校 园 足 球 教 学 指 导 纲要》,研究幼儿足球教程和少儿训练方法的重要尝试。

4.2 京津冀校园足球竞赛协同运行模式

鉴于京津冀三地高校林立、足球氛围好、群众足球基础深厚的特点,除了“大足赛”或“大足联赛”外,应该在京津冀体委、足协和教育部门的协同下,三地学校借助本地联合优势,举办三地高校自己的足球赛事,比如京津冀地区高校足球联赛,推广本地区的校园足球文化,提高本地区学生足球水平,并和本地区丰富的足球俱乐部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人才培养。

企业合作与家庭参与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是一种创新思路,弥补足球专业教师的不足;用有趣的比赛来调动普通学生,如每学年的足球主题运动会,为广大学生设立足球游戏比 赛 ,如男、女颠球接力、男、女标记点射门、男、女各种脚法踢远、男、女带球过杆、男女运球变向射门、男、女足球保龄球和男女带球10m折返接力;学校安排专业教师为参赛队员补课,解决练和赛的矛盾,每班可成立男女混合足球队和啦啦队,形成男女生共同参与,学校比赛由教师培训学生,学生裁判执法,提高学生足球裁判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踢球、会看球、会评球的三会标准,让学生家庭参与到学校足球比赛中形成全员关心足球、管理足球。

京津冀中小学生竞赛小学组考虑学生生长发育特点采用男、女5人制和7人制足球比赛形式,比赛方式可采用上、中、下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比赛时间可以20~30min;初中组采用11人制比赛形式。例如:北京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北京市中小学传统比赛、还有从2010年启动的“奥运城市杯”、京津冀校园足球邀请赛、以及区域性的夏季和冬季友谊赛;在2016年“天洋杯”京津冀足球超级联赛中设有校园足球比赛,这是非常好的运行模式,这一比赛形式,主要是三地区域俱乐部、民间足球团体、地区体育青少年部主管单位或足协、地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等共同策划和参与。

4.3 京津冀校园足球帮带联谊结对子模式

京津冀区域内横向联合校园足球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结对子,建立走出去,请进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帮带结对子体系,校园足球开展比较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开展比较缓慢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去交流并传授经验,为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域之间进行教学经验、训练方法、文化建设和学校足球队的交流,并进行制度创新,如学院、系和班级成立足球协会,定期进行足球宣传,拍摄短片记录“自己的足球故事”。在帮带联谊运行的同时,为京津冀地区提供展示的舞台。

4.4 校园足球区域发展成果目标

京津冀校园足球发展应以“三新”为起点,即全新的合作理念、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全新的联动机制;应以四个依据为主,即以校园学生为主、以课内教学为主、以校园内班级足球比赛游戏比赛为主、以系院级联赛为主,增加学生广泛的参与性。京津冀区域协同应以六个进步为标志,即以提升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幅度的大小为标志、以学生课内外掌握足球知识多少为标志、以学生运用足球技能程度为标志、以全校学生参与的百分率为标志、以学生喜爱上足球课出勤率为标志、以学校相关领导和孩子家长参与率增加次数为标志。

京津冀校园足球区域足球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的体育文化,丰富了区域校园体育活动,加强了区域足球文化的宣传,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使京津冀的教师职业认同发生三个改变,即校园足球改变了教师的思想、校园足球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态度、校园足球改变了教师的上课热情。

5 结论

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不仅是各自发展的需求,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和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实现足球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及合作互助的需求。建立合作共治、复合治理的运行机制,打破了三地区域校园文化与地区教育工作中闭环式运行体系的融合,使三地的优质资源能够发挥优势,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区域间教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价值。

三地校园足球协同发展必须以本学校的体育和教育的相一致,避免盲目效仿,同时建立“互联网+校园足球”的信息网络平台,将注册、赛事、培训、场地运营、科研管理等资源优化整合,激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健全心理等多重目标,通过线上和线下网络服务实现校园足球的全面发展。

京津冀校园足球协同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制定与修订要协同、校园基础设施与师资建设应共建、区域之间的利益要平衡、监督与评价机构要统一、竞赛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地方特点,同时针对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不同层次的特征的治理要科学,这些现实问题都是影响协同发展的关键,这将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足球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让足球动起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