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及路径

2020-02-20 08:46穆沙江·努热吉
中国流通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发展路径一带一路

摘要:边境陆路口岸作为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节点,其产业发展对推动经济走廊贸易繁荣,提升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经贸合作层级,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层次分析法,以陆路节点口岸扶持政策、产业发展基础、通关条件、载体区域支撑、经济走廊支撑为影响因素,对连接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国家的45个陆路节点口岸的产业发展潜力及路径进行研究发现,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居第二位,中蒙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居第三位,中巴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最小。因此,为推动边境口岸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各经济走廊经济腾飞,应根据陆路节点口岸发展潜力对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进行产业分工。其中,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推进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推动机电产品生产加工、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与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推动机械运输设备制造、建材出口加工、进口木材、畜产品与矿产品落地加工业发展;中巴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因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暂不适合发展加工制造业。

关键词:陆路节点口岸;层次分析法;产业发展潜力;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2-0047-12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指导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提出,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由此可见,口岸作为对外开放门户与国际大通道,在“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是次区域范围内将生产、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联系为一体的经济合作机制[ 1 ]。边境陆路节点口岸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我国进行跨国合作的重要示范区,是我国与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连接的节点。将“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促进效应与陆路节点口岸的贸易聚集和空间溢出效应相结合,推动我国陆路节点口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与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层级,而且有利于国际生产、投资、贸易在陆路节点口岸及其腹地聚集[ 2 ],加快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本研究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口岸载体区域三个维度出发,以陆路节点口岸扶持政策、产业发展基础、通关条件、载体区域支撑、经济走廊支撑为影响因素,对连接中国与六大经济走廊国家的45个陆路节点口岸的产业发展潜力及路径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陆路口岸产业发展

口岸物流、边境贸易、制造业是口岸产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不仅有利于加快载体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能对一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3 ]。但是,口岸物流业占口岸产业的比重一直较高,生产加工与边境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口岸产业辐射半径小、产业发展结构性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口岸产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沿边口岸将成为未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主要抓手,需要加快口岸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边境口岸开放,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三位一体”的口岸共同开放示范区[ 5-6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完善中国边境口岸产业体系,形成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陆路口岸产业经济超常规发展[ 7 ]。尽管“一带一路”建设为陆路口岸产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受地区发展定位不明晰、协调机制不完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发展要求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对陆路口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限制[ 8 ]。应抓住“一带一路”及经济走廊建设契机,从国家和地方层面重视陆路口岸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加快陆路口岸生产加工业、金融业、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9 ]。

(二)“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与陆路口岸产业发展

各经济走廊既有各自建设的重点,亦有发展的共性,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应构建沿线优势产业群和城镇体系,依托口岸体系的桥梁作用,促进各种资源及生产要素的跨区域和跨国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分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体[ 10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应为政治与安全合作、能源合作、国际物流合作与港口建设[ 1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新亚欧经济走廊促进了跨境产业链的形成,为更高层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保障,为新疆口岸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属于松散型经济合作机制,为实现制度性合作机制,需要加快沿线国家产能合作、产业合作、经贸合作,中国各陆路口岸作为连接沿线国家的纽带,在经济走廊由松散型合作向制度型合作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1 ]。

(三)口岸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口岸产业发展能否对载体区域经济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在两者间的传递和流动,口岸产业发展能够为区域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商品提供销售市场,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入能够进一步推进口岸产业发展,加快口岸城镇化进程,进而形成互相带动的良性循环关系[ 13 ]。然而,大部分口岸与区域中心城市间距离较远,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口岸数量极少,导致口岸与载体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困难,口岸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很受限制[ 2 ]。口岸产业与区域产业拟合程度是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实际中我国口岸产业与地方产业相互脱离现象比较严重,尚未形成有效的協调发展机制[ 14 ]。为进一步发挥口岸经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构建要素协同机制,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资,加快口岸城镇化进程[ 15 ]。

总之,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了口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如何推动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的问题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口岸载体区域三个维度出发,在评价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基础上,设计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路径。

三、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指连接中国大陆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陆路边境口岸,是国际交通运输的大通道和枢纽,是包含生产、交换、消费的经济系统。从陆路节点口岸分布情况看,六大经济走廊共有陆路节点口岸45個,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其中,新疆有13个,内蒙古有11个,云南有10个,广西有6个,黑龙江有4个,吉林有1个。具体参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疆和云南陆路节点口岸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能同时拥有一条以上经济走廊的支撑,始于新疆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陆路节点口岸完全重合,始于云南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有部分陆路节点口岸重合。

(二)评价方法及基本步骤

本研究运用萨蒂(Saaty)等[ 16 ]创立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 cess,AHP)对“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的产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主观思想进行客观量化,有机融合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和层次性分析。层次分析法能够在定量信息较少的条件下,将人们的主观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并衡量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最终细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将之分解为多层目标,从而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步骤包括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等。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不同属性对与所要解决问题相关的因素进行分解,划分不同层次,判断同一层次各因素与下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一般而言,层次结构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为实现总目标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指标层(具体因素)。

2.构造判断矩阵

利用表2所示的1~9标度法,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直到最底层,对从属于上一层次的同层次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其相对重要性,得到相对重要性矩阵R:

3.各因素相对重要性计算

一般而言,采用层次分析法需要多位专家进行评价,即:

矩阵特征值CI越大,说明所构造的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差;矩阵特征值CI越小,说明所构造的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好。λmax值稍大于n,其余特征值也接近于0。

计算得到各项指标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不同单位数据之间可以直接相互加总。随后,将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数据与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层次级指标权重进行加总求和,最终得到综合得分结果及其排序。

(三)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1.指标体系构建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作为较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合作机制,其贸易创造效应、投资促进效应将带动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 5 ],加快陆路节点口岸产业优化升级,进而推动载体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口岸产业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要素在经济走廊内的传递和流动,为经济走廊提供合作平台,推动走廊各国间合作由松散型向制度型转变[ 17 ]。接下来,以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Q)为目标层,以国家扶持政策(NP)、产业发展基础(IF)、通关条件(CC)、载体区域支撑(RS)、经济走廊支撑(CS)为准则层,从陆路节点口岸、载体区域背景、经济走廊三个维度出发,选取25个影响因素,构建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图1。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7年世界银行数据库经济走廊数据、2018年《中国口岸年鉴》口岸数据、2018年各省区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体区域数据)。本研究涉及两类指标:一是可量化指标,即定量指标;二是不可量化指标,即定性指标。对不可量化指标而言,根据1~9标度法,按照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进行赋值处理。比如,是否为国际口岸为重要指标,是=9,否=3;是否为指定口岸、能否办落地签证为相对重要指标,是=7,否=3;是否有边民互市也是重要指标,是=9,否=5。相对重要指标其赋值较高,赋值范围一般在5~9之间;相对不重要指标其赋值稍低,赋值范围一般在3~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需要对不同单位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方便后续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

(四)各层次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各指标权重。指标权重越大,说明该指标对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的影响越大。具体参见表4。

经过实验发现,准则层和指标层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值(CR)较低,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五)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计算结果

在获得每个影响因素权重的基础上,对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沿線国家的45个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Q)进行评估,得出相应的计算结果。具体参见表5。计算结果显示,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差异较大,产业发展潜力评估值在0.13~1.72之间。且由于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基础、国家扶持政策、通关条件、载体区域支撑、经济走廊支撑等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各陆路节点口岸即使属于同一条经济走廊,也拥有不同的产业发展能力和潜力。

(六)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等级划分

根据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值,可将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Q)分为四个等级。

1.一级产业发展潜力(1.4≤Q<1.8)

这类口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经济实力雄厚,国家扶持政策优势突出,是陆路节点口岸中的龙头,需要综合推进其产业发展。评价结果显示,霍尔果斯、阿拉山口、满洲里、瑞丽、二连浩特、绥芬河、珲春、友谊关、河口等9个陆路节点口岸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

2.二级产业发展潜力(1.0≤Q<1.4)

这类具有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拥有一定的国家扶持政策和区位优势,自然条件较好,与核心经济区距离较近,产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重点推进部分产业的发展。吉木乃、巴克图、东宁、东兴、凭祥、伊尔克什坦、腾冲猴桥、都拉塔、磨憨、畹町、天保等11个陆路节点口岸具有二级产业发展潜力。

3.三级产业发展潜力(0.6≤Q<1.0)

这类具有三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过货量、人流量等经济要素发展较好,但通道功能较强,经济功能较弱,需要有选择地推进某种产业的发展。吐尔尕特、平孟、珠恩嘎达布其、甘其毛都、孟定清水河、水口、策克、打洛、塔克什肯、龙邦、勐康等11个陆路节点口岸具有三级产业发展潜力。

4.四级产业发展潜力(0.1≤Q<0.6)

这类具有四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过货量、人流量等基本要素发展得不理想,自然条件较差,需要优先推进陆路节点口岸物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相关关联产业的发展。金水河、卡拉苏、满都拉、额布都格、密山、黑山头、阿日哈沙特、虎林、阿尔山、老爷庙、室韦、红其拉甫、乌拉斯台、红山嘴等14个陆路节点口岸具有四级产业发展潜力。

(七)主要结论

1.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具有差异性

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是推动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其数量决定着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群的总体产业发展实力。

表6显示,在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8个陆路节点口岸中,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共有6个,占其陆路节点口岸总数的75%,说明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群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16个陆路节点口岸中,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共有9个,占其陆路节点口岸总数的56%,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群产业发展潜力居第二位。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20个陆路节点口岸中,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有5个,占其陆路节点口岸总数的25%,说明中蒙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群产业发展潜力较低,排第三位。中巴经济走廊仅有1个陆路节点口岸,且产业发展潜力最弱。

2.不同省区其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不尽相同

从陆路节点口岸所在省区看,各省区所拥有陆路节点口岸的数量及其产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参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新疆和云南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均为6个,两省区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均比较强,但云南陆路节点口岸总数为10个,新疆为13个,相比之下,云南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实力总体略强,居第一位,新疆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位居其次。广西陆路节点口岸数量为6个,其中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为3个,广西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排第三位。黑龙江和吉林的陆路节点口岸均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节点,各有1个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两省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相等,并列第四位。内蒙古尽管有2个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但由于其陆路节点口岸总数多达11个,总体而言,内蒙古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较弱,排第五位。

3.各因素对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贡献不同

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结果显示,在影响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的五大因素中,产业发展基础(IF)的贡献度最高,为28.14,说明陆路节点口岸过货量、人流量、生产加工区建设等基础因素在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扶持政策(NP)的贡献度为7.10,位居第二,说明边民互市建设、功能性陆路节点口岸建设、保税区建设、落地签证等国家扶持政策对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通关条件(CC)总体贡献度为3.48,位居第三,说明通关条件对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载体区域支撑(RS)和经济走廊支撑(CS)贡献度较小,分别为1.35和1.43,说明外部因素对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因素。

四、“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挖掘边境地区区位优势,逐步完善互联互通建设,以产业发展将边境对经济合作的屏蔽作用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介作用,促使作为国家间领土划分依据的边界由政治封闭线向经济接触带演化[ 18 ]。根据陆路节点口岸发展潜力以及载体区域和经济走廊经济优势,对陆路节点口岸进行产业分工,使边境口岸区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助力各经济走廊经济腾飞。

(一)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路径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均从新疆出国境,两条经济走廊的国内段与中亚段完全重合。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出国境后可经三条路线抵达荷兰鹿特丹港,辐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经贸合作的典范。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是致力于全面加强中国与中亚、阿拉伯国家、波斯湾、地中海沿岸地区能源合作、农业合作、经贸合作的新经济走廊[ 12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在新疆边境共同的陆路节点口岸一共有8个,根据经济走廊建设重点和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推动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1.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霍尔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龙头口岸,区位优势与国家扶持政策优势明显,依托两个口岸已经设立了两个县级市(即霍尔果斯市和阿拉山口市)和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实力和潜力最强,具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为此,可引进一批高科技、数码电子、家用电器、精密仪器、机械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和相关企业入驻口岸工业园区,组装加工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着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新疆巴克图口岸、吉木乃口岸、伊尔克什坦口岸、都拉塔口岸是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均具有二级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新疆本身就是棉花种植生产区域,且具有进口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丰富棉花资源的区位优势,应致力于实现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棉花资源在口岸区域的落地加工,生产加工纱锭、纱线、针织品、床上用品、服装等一系列产品,销往国内外,提高附加值,进而推动陆路节点口岸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3.全面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中亚和西亚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是其主要和基础经济部门,农业资源丰富,价格低,品质高。巴克图口岸和伊尔克什坦口岸已经开通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霍尔果斯、阿拉山口、都拉塔、吉木乃等口岸均为进口中亚和西亚国家农产品的主要口岸,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应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依托瓜果、蔬菜、禽肉、水产品等中方优势农产品和中亚、西亚国家初级农产品,推动以边境口岸地区为主的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园区建设,面向中亚和西亚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围绕小麦、油料、畜禽、特色农产品四大领域,重点发展面粉、面制品、食用油、肉制品等加工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外向型农产品加工进出口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集种植、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4.加快发展进出口资源加工产业

中亚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矿藏种类繁多,储量大,其中哈萨克斯坦铭铁矿的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和铀矿的开采量分别居世界第九位和第五位,塔吉克斯坦铅矿、锌矿的储量以及土库曼斯坦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19 ]。西亚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应依托新疆边境口岸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疆内外实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到口岸工业园区落地,对从中亚、西亚国家进口的矿产、贵金属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进出口资源加工产业。

5.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

霍尔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作为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的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两大龙头口岸,城镇化程度较高,工业化进程较快,边境贸易发展良好,商贸物流、国际旅游、电子商务、会展咨询等服务行业发展迅猛,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业的支撑。因此,应加快霍尔果斯市、阿拉山口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稳步推动霍尔果斯市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全国首个离岸人民币业务试点以及阿拉山口市金融服务业发展。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路径

中蒙俄经济走廊起始于我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四个沿边省区,共有20个陆路节点口岸,且各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水平与潜力不同,应挖掘沿边省区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结合中蒙俄三国进出口贸易优势,推动陆路节点口岸区域产业发展,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1.重点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机电产品、机械器具、运输设备制造业

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机械器具、运输设备,2018年其进口额分别为143.87亿美元、120.63亿美元、18.62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7.6%、23.1%、3.6%。蒙古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全部机电产品、机械器具、运输设备均依赖进口,且中國是其最大的供应伙伴,将来合作空间更大。吉林珲春口岸、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和二连浩特口岸均为公路铁路一体化口岸,均有边境经济合作区支撑,加工生产配套设施健全,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和实力,应着力推进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战略部署,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现代机电产品、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2.促进进口矿产资源落地加工产业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原材料化和能源化的特征。在2018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各类别商品中,贸易量占比最高的商品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占俄罗斯对中国总出口量的73.5%。矿产业是蒙古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采矿业产值占其GDP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超过30%和60%,占其总出口量的81%,国家财政的23%,外国投资总额的73%[ 20 ]。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且有相当数量的矿藏尚未开发,矿产资源中磷、铜、煤、石膏、萤石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俄罗斯和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促使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两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关系非常密切。中俄边界上的珲春口岸和绥芬河口岸进口煤炭和铁精粉,满洲里口岸进口煤炭、原油、铁矿砂,且均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中蒙边界上的策克、甘其毛都、珠恩嘎达布其、塔克什肯等口岸具有三级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主要进口铁矿石、铁矿粉、铅锌粉、煤炭等资源产品。以上陆路节点口岸应依靠先进加工手段,在口岸及其腹地对从俄罗斯和蒙古国进口的自然资源进行精深加工,使这些地区成为新的增长极,提升中蒙俄经济走廊实际成效。

3.加快建材出口加工产业发展

俄罗斯建材行业发展滞后,各种建筑材料严重短缺,其国内产能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70%以上长期依赖进口,特别是对石材、玻璃、砖瓦、骨架、板块、门窗等结构材料以及涂料、油漆、瓷砖、墙纸、灯具、厨卫、门帘、窗帘等装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中俄边界的珲春口岸、绥芬河口岸、满洲里口岸作为具有一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龙头口岸,能够形成建材生产加工产业链,为中俄建材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近年来,蒙古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对建材需求量猛增,首都乌兰巴托的城市居民已占其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住宅需求快速增长,建材需求趋旺。尽管蒙古国部分建材能够自供,但还有大量建材需要从中国进口。中蒙边界上的二连浩特、策克、珠恩嘎达布其、额布都格、满都拉、塔克什肯等口岸是向蒙古国出口建材的主要口岸,但除二连浩特口岸以外,其他口岸产业发展实力较弱,仅具有三级或四级产业发展潜力,需要根据陆路节点口岸的功能和优势有选择地推动出口建材加工产业发展。

4.大力发展进口木材加工产业

俄罗斯森林植被资源非常丰富,覆盖率约为40%,木材蓄积量为800亿立方米,占全世界木材蓄积量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出口国。俄罗斯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亚洲部分,中国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2018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木炭、木制品金额为35.56亿美元,是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3%。中俄边界的珲春口岸、绥芬河口岸、东宁口岸均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是进口俄罗斯木材的主要口岸,珲春市、绥芬河市、东宁市可为进口木材加工产业提供产业链基础。以上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发展针对自俄罗斯进口木材的精深加工产业,制造精制家具、建筑构件、文体用品、包装容器等木制品,销往国内或者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东亚各国乃至欧美国家,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5.着力推动畜产品落地加工产业

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产业,是蒙古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产值占其农业总产值的80%,占其出口总额的10%。在蒙古国第一产业中,畜牧业占比较高,由于天然畜牧草原资源比较丰富,畜牧业一直是其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产值远高于种植业。中蒙边界的二连浩特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策克口岸、满都拉口岸、塔克什肯口岸、老爷庙口岸均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其中策克口岸、满都拉口岸、塔克什肯口岸已经建立中蒙边民互市贸易区并投入运行。应依托中蒙边界的肉类指定口岸与边民互市平台,提高肉、原皮、动物毛、牲畜进口量,实现落地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销往国内外,充分挖掘中蒙边界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三)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路径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起始于云南,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起始于云南和广西,均为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机制。借助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契机,推动云南和广西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分工发展,不仅有利于形成区域内新的产业链,而且有利于经济走廊产业合作的稳步推进。

1.大力推动机电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发展

中国在机电产品生产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对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贸易量及其占比最大。云南和广西作为上述两个经济走廊的出境地,其陆路节点口岸具有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云南的瑞丽口岸、河口口岸、磨憨口岸、腾冲猴桥口岸和广西的友谊关口岸均有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比较健全的生产加工园区作为支撑,年过货量、人流量已经超过百万吨和百万人,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具备重点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加工产业的基础条件。以上陆路节点口岸应充分利用我国技术优势,积极引入广东、福建、江苏等其他省市区的机电产业、技术及企业,形成机电产品产业链,发挥在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着力发展进口农产品加工产业

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等均为传统农业国,农业是其支柱产业,农产品属于其外贸出口的主要商品。中国是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农产品主要的进口国。云南瑞丽、畹町、河口是我国粮食进口指定口岸,云南的腾冲猴桥和广西的凭祥、东兴是我国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以上陆路节点口岸应依托特定的功能和区位优势,加大农产品进口量,提高进口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这是提高中国与两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层次的重要举措。

3.推动进口矿产资源落地加工产业发展

在矿产品方面,我国是矿产资源消耗大国,矿产资源供不应求,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缺口。孟中印緬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工业化水平低,对矿产资源需求量不大,但矿产资源丰富,储备量大,以大量出口矿产资源获得外汇收入,且中国是其主要的出口对象。云南的天保、孟定清水河、打洛、勐康口岸和广西的平孟口岸作为具有二级或三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应重点发展进口资源加工产业,在矿产资源加工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提高进口矿产资源附加值,逐步形成以陆路节点口岸为依托的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链,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加深中国与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

4.推动特色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云南的瑞丽和广西的东兴等口岸作为具有一级或二级产业发展潜力的陆路节点口岸,具备一定的特色产品加工基础,特别是红木和珠宝加工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成为瑞丽市和东兴市的两大特色产业[ 21 ]。缅甸、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森林资源丰富,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云南和广西的陆路节点口岸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口岸发展的特色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特色的边境优势产业,以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引导建立口岸经济区,推动口岸经济区由过境贸易向边境加工转型,进一步推动云南和广西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孟中印缅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层级提升。

由于中巴经济走廊的红其拉甫口岸海拔高达4 700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暂不适合发展加工制造业。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政策、口岸自身发展基础、载体区域和经济走廊建设等诸多方面。因此,推动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纳入“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与各地总体发展规划,特别是各地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时,应具体规划所在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布局和路径,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全面推动各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促使陆路节点口岸实现从商贸通道向集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为一体的经济系统的转变,促进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全面优化升级,打造一批产业实力雄厚、功能齐全、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核心口岸,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利华,李佳珉,葛宇航,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25-27.

[2]杨继瑞,薛晓.“一带一路”口岸经济要素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16(12):53-58.

[3]AHN Y-S,MCLEAN G N.Competencies for port and logis tics personnel:an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human resource de velopment[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8,9(4):542-551.

[4]张必清.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1):21-26.

[5]沈进建,陈家勤.全面开放“一带一路”沿线口岸与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J].全球化,2015(7):73-84.

[6]孙久文,周玉龙,和瑞芳.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2):28-38.

[7]涂裕春,刘彤.民族地区口岸经济发展预判——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分区域类型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62-166.

[8]郭宏宇,竺彩华.口岸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形势、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6(1):46-55.

[9]王海英.“一带一路”倡议与黑龙江跨境产业合作:机遇、路径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7(5):91-95.

[10]任佳.进一步推动GMS合作升级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东南亚纵横,2014(10):24-26.

[11]李希光.“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路径[J].人民论坛,2016(15):86-89.

[12]何文彬.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战略内涵及推进思路[J].亚太经济,2017(1):29-40.

[13]张永明.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及对策研究[J].区域发展,2010(5):38-43.

[14]张洪祥,于天福,李富祥,等.东北边境口岸与核心腹地城市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17(3):44-51.

[15]张丽君,于倩.中国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双核心”发展路径——以新疆霍尔果斯为例[J].开发研究,2018(6):45-52.

[16]SAATY T L,VARGAS L G.Models,methods,concepts &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Springer,2012:54-63.

[17]穆沙江·努热吉.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18]黄凤志.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分析[J].学术前沿,2016(7):62-73.

[19]穆沙江·努热吉,何伦志.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新疆口岸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6(6):34-39.

[20]张秀杰.蒙古国经济发展放缓与中蒙经贸合作新思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2):191-196.

[21]欧明刚,何敏.云南與广西口岸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亚太经济,2016(1):123-127.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Path of Land Node Ports of the Belt and Road Economic Corridor

Mushajiang Nureji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chi,Xinjiang830012,China)

Abstract:The border land port serves as a link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Economic Corridor.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further prosperity of trade,and accelerates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R Economic Corridor countries. The author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path of 45 land node ports which connecting China and B&R six Economic Corridor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New Asia-Europe Continental Bridge Economic Corridor and the China-Central Asia-West Asia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 have the bigges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tential;that of Bangladesh,China,Indi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 and China Indochina Peninsula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 is the second;that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 ranks third;and that of China 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 is the weakest. To make border port region become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 and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rridor,we should do the better job in industrial labor divis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otential. For New Asia-Europe Continental Bridge Economic Corridor and the China-Central Asia-West Asia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uch industries as high-tech,deep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modern financial service;for Bangladesh,China,Indi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 and China Indochina Peninsula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the processing of imported resources,and the processing of featured products;for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mechanical haulage equipment,the export and processing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 processing of imported wood,animal byproducts,and minerals;and because of the bad natural condition in China 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node ports,there is no suitable processing o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or them.

Key words:land node por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development potential;development path

收稿日期:2019-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的产业发展与辐射效应研究”(19XJJC79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口岸出口商品本地化视角的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研究”(19BJL027)

作者简介:穆沙江·努热吉(1984—),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人,经济学博士,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丝路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口岸经济。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法发展路径一带一路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