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 补齐短板奔小康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

2020-02-21 13:20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短板小康社会三农

策划 / 整理 本刊编辑部

2019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2020年“三农”工作成效。

2019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2020年“三农”工作。

会议指出,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会议同时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必须深刻认识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做好明年“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特殊重要性,体现在“提成色”和“稳底盘”上。“提成色”就是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体现在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这一现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把农村的短板和弱项补上,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色。“稳底盘”则是针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挑战,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稳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供给,稳住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势头。

2020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乡村振兴战略要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这一年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对农业、农村、农民至关重要。反过来说,后者也对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三农”的“成色”,就是小康社会的“底色”。那么,如何坚决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做好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何在?

打赢脱贫攻坚战

会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

2019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约34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由8.2%下降到2%。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是“三农”,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农村,尚未脱贫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脱贫,就没有国家的全面小康。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全面小康最直观的“落差”和农民群众的民生痛点,2020年要加大补短板力度。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以农村饮水安全、村内通组道路、动力电等为重点,加强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补强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

“近几年每年减贫人数都是上千万。脱贫攻坚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脱贫的基础也越来越稳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2020年要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不降低也不拔高标准,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2020年将对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继续加快实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各方面的资源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确保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距离2020年底只剩下1年时间,收官之战既要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又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还要研究谋划2020年后减贫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他强调。

紧扣全面小康“三农”领域8项补短板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对此,会议列出了8块要加快补上的短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在汪三贵看来,补短板要聚焦重点解决最迫切的问题。他说,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生活饮水基本不成问题,但一些地方的生产用水、灌溉设施、生产道路、生产用电等还要加强,这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教育等领域已经通过脱贫攻坚有所改善,下一步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叶兴庆认为,要站在老乡的角度看农村的短板,把老乡最关心、最期盼改善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补短板的优先事项,把老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补短板工作好坏的最高准绳。

专家们还表示,各地农村发展很不平衡,不能全国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现在要补的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标的短板,不是与现代化目标对标的短板,各地不能跨越发展阶段盲目攀比、揠苗助长。

保障粮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会议提出,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猪粮天下安,会议对此已作出明确要求——在粮食生产方面,提出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生猪生产方面,提出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019年,中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达13277亿斤,这已是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70年的时间,中国牢牢将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

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猪肉供给等短板需尽快补上。用韩长赋的话说,这些年粮食虽然连年丰收,但粮食生产能力还不稳固,部分地方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有所抬头。

韩长赋表示,2020年要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防灾减灾,继续调整优化结构。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对此,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说,各项“三农”工作中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事关国运民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稳定“三农”基本盘就是要把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抓紧抓好,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程国强提出,今后粮食生产应从耕地保护、资源节约、种植结构调整、创新粮食生产组织机制、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生猪生产应从提高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支持生猪良种补贴等方面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和养殖场户的财政支持,从金融政策、养殖用地、法制保障等方面强化支持力度。

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

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会议强调,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稳定农民工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

韩长赋认为,保增收,就是要保障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继续保持“两个高于”。2019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0172元人民币,增长10%。在收入增速方面继续保持“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党的十八大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定量指标,其中一项就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叶兴庆说,10年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需要年均增长7.2%,而2011年到2018年已实现年均增长8.5%,今明两年只需达到2%的年均增长速度即可实现翻一番的既定目标。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认为,保障农民工劳有所得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保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二是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资的行为。

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农民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的增速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农业站上新台阶后增速也趋于下行,保持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跑赢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速的局面殊为不易。对此,会议指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稳定农民工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李国祥表示,转移性收入的增长空间有限,今后要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更加重视发挥农牧业收入的基础作用。“一些地方畜牧业发展排斥农户,但中小养殖户数量还很大,因此要有历史耐心,让中小养殖户分享发展成果。”他说。(整理自新华网、中新网)

猜你喜欢
短板小康社会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