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甘肃农业》十大关键词

2020-02-21 13:20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甘味高标准甘肃

策划 / 整理 本刊编辑部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回首2019,我们迎来了祖国的70华诞,吹响了脱贫攻坚关键之年的号角,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

2019年,是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成效非常显著的一年。在这一年,农业农村整体上呈现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市场旺、收入增、百姓喜的良好局面,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过去的一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对我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戈壁农业、循环农业均给予了肯定,这充分说明我们路子走对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不平凡的2019年,甘肃农业人在陇原大地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热情与汗水,清零行动、产销对接、“甘味”品牌、丝路寒旱农业、厕所革命……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常能听见这些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热词”。

关键词1:70年“三农”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体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可以说,新中国70年“三农”的巨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成功。70年来,甘肃省生产总值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近年来,甘肃致力转方式、调结构,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焕发生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济保持动能加速转换、后劲不断积聚的发展势头。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方向,以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为重点,突出“牛羊菜果薯药”和现代制种等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技术支撑、要素保障、龙头带动、改革推动和市场拓展,加快推动甘肃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解读: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甘肃广大干部群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用勤劳双手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光辉篇章,陇原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甘肃发展也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斗目标,负重自强、顽强拼搏,全省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改革有序推进、开放不断扩大、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党风政风好转的良好局面。如今,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乡村产业,正不断成长、蓄势待发,为陇原大地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2:清零行动

2019年,预计甘肃省减少贫困人口93.5万,31个贫困县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藏区实现整体脱贫。“三区三州”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可谓“最后的贫困堡垒”。“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跨省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决胜脱贫攻坚冲锋令。2019年以来,甘肃上下全面开展“3+3”冲刺清零行动,持续拓展稳定增收渠道,扎实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

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世代贫困的山乡,正发生沧桑巨变。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些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帮扶,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其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干部群众携手攻坚克难,书写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2019年,甘肃农业杂志社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宣传为主导,积极开展农村一线宣传,在组织大型媒体采访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陇上百村纪事》等图书,突出宣传农业产业发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3:产销对接

2019年,甘肃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利用农交会、文博会、兰洽会等各类展会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现场产销对接贸易洽谈、特色优质农产品专场推介会活动,推动贫困地区构建稳定购销关系,切实稳定贫困户家庭经营收入,夯实产业扶贫基础。为帮助农业生产者走出这一困境,使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能够走上全国性的大平台,协会通过推广货物质押的“甘农投模式”,为企业提供农产品收储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收购牛、羊、种猪、苹果、马铃薯、洋葱、中药材、啤酒大麦、洋葱、食用菌等各类农产品,解决临夏、定西、天水、平凉等地农业流通和生产企业收储资金不足问题。

解读:甘肃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强化“四个意识”,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发扬敢死拼命精神,坚持把产销对接作为重中之重,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聚焦贫困地区农产品收购资金不足这一难题,全面推广“甘农投模式”,不断完善产销对接活动顶层设计,着力夯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基础。产销协会成立一年多以来,充分利用与全国大市场联系紧密、熟悉市场的优势,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分析、研究和预警,把全国大市场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地方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提出应对市场的建议,让生产与需求有效对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牵头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引导会员企业和联结合作社调整“产、收、储、销”策略,稳定增加企业收入,保障贫困户收益。

关键词4:“甘味”品牌

为了推动甘肃特色农产品建立知名品牌,2019年7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2019-2023)》(甘政办发〔2019〕73号)。随即,在临夏州举行的阿里巴巴助力打造甘味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聚划算汇聚甘肃的开幕式上,阿里巴巴聚划算与“甘味臻选”品牌签约合作,聚划算汇聚甘肃首个“甘味沙漠南瓜”品牌实现首发;第25届兰洽会“甘味臻选”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兰州召开,成功搭建起了甘肃特色农产品直销国内外等大市场的平台和网络体系,提高了甘肃特色农产品供应的能力和水平,打出了“甘味”知名品牌。11月,兰州市商务局搭建平台首次在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举办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活动当日1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华润万家签约60种商品,年销售额约400万元,有效提升了“甘味”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12月,在第二十届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甘味”农产品在展会期间共斩获29项金奖,13项优秀奖,获奖总数在全国各省展团中位居前列。12月底,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甘肃“甘味”农产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随后,新华社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渠道和高端的智库力量,围绕“甘味”品牌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将“甘味”打造成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名牌。

解读: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渠道”目标,紧扣年度重点工作,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完善扶贫产业体系,补齐弱项短板,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为着力打造甘肃省“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特色农产品和“甘味”品牌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甘肃基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深化脱贫攻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过程中,全力打造“甘味”农产品省级公用品牌。如今,甘肃在短缺经济时代以“干旱高寒”为特征的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正悄然转变成今天满足人们追求天然有机、特色化、多样化需求的发展绿色高质量农业的优势,以绿色有机为特质的“甘味”特色农产品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品牌价值,也为国内外企业来甘投资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把“甘味”品牌做好做响,甘肃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5:丝路寒旱农业

2019年1月15日,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在甘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甘肃将着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这是当地对特色农业基本形态的最新概括和明确定位。5月22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PPP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6月27日又发布了《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建立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项目库的通知》,甘肃将进一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

解读:甘肃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可以说是“发展有需要、建设有条件、技术有支撑、前期有基础、未来有前景”,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甘肃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更好地发挥区域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丰富和完善我国农业区域发展的板块体系,在全国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在主攻方向上,坚持“大特色”与“小品种”一起抓,落实“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优势产业集中度。在产业布局上,打造“一带五区”,即以高原夏菜、瓜果、养殖业及奶产品为主的沿黄农业带,以现代制种、非耕地设施蔬菜、酿酒原料生产为主的河西灌溉农业区,以优质苹果、白瓜子、黄花菜、小杂粮等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以中药材、马铃薯等为主的中部旱作农业区,以苹果、花椒、油橄榄、食用菌等为主的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以藏牛羊、藏药等为主的甘南高寒牧区。特别是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将河西走廊打造成为西北乃至中亚、中东欧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在品种质量上,大力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在产品产业上,大抓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生产方式上,狠抓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老字号”“陇字号”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绿色供给。

关键词6:厕所革命

近年来,我国“厕所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广大城乡的公共厕所大都面貌一新,深受群众欢迎。2018年底,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2019年初,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奖补,支持和引导各地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普及卫生厕所,实现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4月,甘肃出台《甘肃省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精心安排部署,在2061个村整村推进农村改厕。甘肃省先后向市县下达省级基础奖补资金2亿元,中央奖补资金2.1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6月,甘肃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卫健委、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等8家单位联合出台《甘肃省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8月,在全省村庄清洁行动现场推进会上,不仅通报了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还进一步宣传推广了各地先进的改厕经验,激发了群众改厕积极性。

解读:小厕所,大民生。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厕所革命”这项基础性民生工作高度重视,并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一直以来,农村是我国推进“厕所革命”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甘肃省摸清底数,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根据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川道地区、干旱山区、高寒偏远地区等不同条件,积极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民群众接受的改厕模式,在“增量”的基础上致力“提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积攒出了更多的好经验、好做法。如清水县探索出“创新改良”模式,对双翁漏斗式旱厕的厕具进行改良,适宜寒旱地区推广应用;民勤县探索出“群众自主”模式,充分调动群众改厕积极性,推广深埋储水桶等方法解决冰冻及反臭问题;兰州市探索出“分类推进”模式,按照城郊、川水、干旱山区分类推进农村改厕;甘州区探索出“生物处理”模式,改建新型生态资源型厕所,不要水冲、不用防冻、不需后续抽粪,粪便经过生物菌降解后变成有机肥。农民群众如厕更加干净、更加便捷、更加环保,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2019年,甘肃下大力气提高技术、严格管控,抓牢把好农村厕所的质量关,让百姓真正体会到了“厕改”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7:生态环境

2019年1月,在全省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议上,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攻坚冲刺状态、务实有效举措,确保按期完成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迎接中央环保第二轮督察的全面检验。3月,省环境监察局联合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沙漠周边无人机巡查。重点对武威荣华公司沙漠污染治理场地周边进行了无人机巡查,航拍过程中未发现涉水排污企业,也未发现排水痕迹。5月,UNDP-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增强甘肃省保护地系统,加强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在兰正式启动,这意味着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再获国际合作项目支持。5月底,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全省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目前,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巩固提升,环境风险态势较为平稳。总体来看,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解读:生态环境是事关宗旨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事关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甘肃省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是西北乃至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近些年,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在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沙漠变绿洲的奇迹正在发生,绿色成为甘肃发展的鲜明主题,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据有关数据,全省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在纳入《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68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比例为95.6%。黄河流域水质良好,内陆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水质为优。开展监测的44个地下水点位监测显示,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省优良天气率为82.8%,14个地级城市均开展了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氧化硫、二氧化氨氧化碳、臭氧环境的自动监测。全省14个市州均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等沙尘天气过程,累计受沙尘天气影响642天,全省各地全年均未出现酸性降水;声环境质量总体平稳,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和夜间总体水平基本处在“较好”和“一般”的水平;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全年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在正常范围内,电磁环境质量状况均为良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完成涉重金行业全口径排查,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甘肃省自觉扛起生态建设的政治责任,传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精神,永不懈怠、久久为功,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底线,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关键词8:美丽乡村

2019年5月16日,甘肃省省长唐仁健主持召开十三届省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8月29日至30日,甘肃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10月15日,在兰州举行的2019“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上,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与法国美丽乡村协会副主席弗朗兹·吉诺签订了《关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框架合作协议(备忘录)》,并向6位外国专家颁发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外籍顾问聘书。根据协议,法方将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甘肃美丽乡村建设给予指导、培训和赴法交流考察。并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等参与推动甘肃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开展特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协作,促进甘肃省和法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商贸流通。

解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入了有力推进的新阶段。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好美丽乡村始终是甘肃面对的一篇大文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凝练概括和形象表达,不仅要有物质支撑,还要培养、增强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现代意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让人得到熏陶、获得享受,自觉向善向上,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绝不是要把农村变得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自然禀赋、民俗特点,充分发掘村庄原有的个性与特色,更好保护山水田园,为文化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9:合作社提升行动

2018年,陇南市宕昌县围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培育中的“内引外联”作用,探索出了合作社抱团发展的“宕昌模式”,为甘肃闯出了一条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路径。为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的扶贫带动作用,2019年以来,甘肃省深入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扎实做好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生产经营销售、金融保险政策落实以及整县推进提升等工作,加快提升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合作社在推动产业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贫困村合作社整改和“空壳社”清理工作任务,靠实辅导员工作责任,从业务层面加大对合作社指导力度,加快整改工作进度、提高整改工作质量,落实“空壳社”清理工作,2019年,全省陆续举办了4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确保辅导员“会干”“能干”,实现了市县两级辅导员培训全覆盖,1月,全省加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能力现场会在宕昌召开。2月,召开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合作社问题整改工作部署会暨全省农民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3月,甘肃省第二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在定西市安定区开班。6月,全省贫困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宕昌县召开,随后,2019年全省第三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在广河举办。7月,全省第四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在天水市麦积区举办。

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农村领域数量最大的农民自组织,毫无疑问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承载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等众多的任务和角色,但更面临着内外部诸多严峻挑战。2019年,甘肃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合作社示范社发展项目资金14342万元,开展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工作,扶持国家级示范社198家、省级示范社653家、市级及县级示范社115家,整改提升合作社268家。目前,全省已培训合作社带头人1.99万人次。经过不懈努力,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在组织带动小农户、激活资源要素、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10: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我国从2011年开始创建高标准农田。2019年初,中央明确,到2020年要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今年至少要创建8000万亩。2019年,甘肃省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口粮田,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20万亩以上。4月,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分解下达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提出更高要求,细化任务清单。7月,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视频会议。12月,全省高标准农田暨农田水利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张掖召开。进一步贯彻了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总结交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动员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解读: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兴旺的保障。近年来,甘肃省高度重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突出重点,加快节奏,确保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硬任务。各地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等标准规范和批复的建设内容施工,统筹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农田林网等建设,提升农田综合质量。注意整合一家一户分散的地块,提高地块归并程度,实现耕作地块相对集中,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提供条件。由此,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张掖市,采用政府统筹,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村民事村民议的优势,按照土地性质不变,承包关系不变,社内互换的原则,实现了“一户一块田”,解决了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兰州新区编制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区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相统一,科学合理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和内容,实行水、路、林、田等综合配套,构建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的高标准农田规划体系。天水市抢抓国家启动实施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中央加快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政策机遇,加快防洪堤防建设,全市渭河干流及支流大部分险工险段得到了有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3.79亿元,修建堤防172.37公里,有效保护了136.49万人和70.93万亩耕地安全。玉门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农业综合产能、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围绕规划建设的5.1万亩高标准农田,整合项目资金,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甘味高标准甘肃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厚道甘肃 味甘道地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