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峪村:一个古老藏寨的华丽转身

2020-02-21 13:20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土司农家乐生态

策划 / 整理 本刊编辑部

红色文化基因

博峪村位于木耳镇西南部,洮河南岸,卓尼县城东南部,距县城约5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小村寨。

“土司文化”在卓尼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几百年间一位又一位优秀的土司在这片土地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最为有名的要属曾为中国工农红军做出全面支援的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而博峪村便是杨土司的故乡。

据说,卓尼土司的始祖大约在唐朝末年率其家族和十六部落离开西藏,经过几个世纪的辗转迁徙,在元末明初由四川若尔盖进入甘南的迭部地区。

在博峪村,“土司文化”与红色革命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当年杨积庆土司为支援路经此地的长征红军,修栈道、放粮仓,做出了极大贡献。后来军阀统治者却以此为罪名将杨土司与其大儿子杀害,这便是历史上的“博峪事变”,也正因此,博峪村被称为“红色旅游圣地”。

博峪村以土黄色、藏红色和缃色为主的建筑色调,凸显了土司衙门遗址历史背景及藏族历史文化。这里的“苫子房”是全藏区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坐在“苫子房”里,阳光透过木窗洒在长桌上,喝上一口八宝茶,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卓尼县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兴修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寺庙,还编著了很多宝贵的藏传佛教书籍。在博峪村,村里处处可见五彩经幡,微风轻拂,似乎一遍又一遍诵读着经文,庇佑着这一方灵秀之地。

打生态牌,吃旅游饭

近年来,博峪村通过“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农家乐服务业”的脱贫致富思路,初步实现了一产和三产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业已成为整个博峪村的主导产业。

博峪村地处通往国家4A级景区——大峪沟景区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很长时间里,在这个风景如画村子里,老百姓过得并不富裕。

2015年,甘南州发起全域旅游无垃圾的“环境革命”,卓尼县委、县政府充分考虑博峪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引导群众打生态牌、吃旅游饭、走致富路。

按照乡村旅游的发展标准,博峪村对全村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完善,组织农牧民群众赴陕西袁家村考察学习,赴定西参加农家乐服务管理经营培训。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博峪村开始打造以“农家乐”“藏家乐”乡村旅游景点、观光休闲营地等为载体的旅游产业。目前,博峪村已开办农家乐60多家,大部分群众不出村就在家门口挣钱。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博峪村为了实现生态宜居,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体现自然生态、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对全村所有民房进行了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凸显了藏族历史文化。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好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村民监督委员会”及“十户联防”制度。

近年来,博峪村在生态旅游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土地资源,对耕地进行整合流转,统一建成种植油菜花观赏区和特色农产品采摘区,全力打造集餐饮、棋牌、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做好“生态+产业+旅游”的文章,延长产业链,加快推动农业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土司农家乐生态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里去休闲
“生态养生”娱晚年
杜鹃花红农家乐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农家乐
Fort Besie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