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与实现路径

2020-02-21 15:39李松珊崔瑞兰江丽丽
社科纵横 2020年8期
关键词:医务病患医疗机构

李松珊崔瑞兰江丽丽

(1.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250355;2.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南250000)

医务社会工作是对医疗服务领域内开展的社会工作的总称。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特别”的存在,医务社会工作自开展以来一直承担着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职能,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激活社会资源,为病患搭建起内外联通的桥梁,解决病患因疾病救治引起的心理、社会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同时还是“医护的助手”,他们为医护提供病人的“近景和远景”,大大提高了医护诊治的针对性科学性。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始自21世纪初,目前大中城市的三甲医疗机构大部分都已设立医务社会服务部,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1][2]

(一)体现医疗服务的“人本温度”

医务社会工作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开展的以“助人”为宗旨的非临床服务,它兴起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关怀服务,由生命晚期的临终关怀逐渐拓展到心理关怀、精神康复、经济支援、社会救济等方面,它在沟通医患关系、提供心理抚慰、争取经济援助、全程跟踪服务等方面都展示了医疗服务的“人本温度”,得到医患双方的高度评价。医务社会工作以其口碑赢得人们尊重,使其成为医疗卫生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卫生系统将更加重视对人民健康需求的回应,无论是普及健康知识,优化健康服务,还是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医务社会工作都有更多施展作为的空间。可以预见,医务社会工作会有更多机会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医疗卫生服务升级为健康服务,突出人文关怀,满足人们个性化健康需求,提升人民在健康服务的获得感。

(二)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品质

医务社会工作主要体现在就医前、就医中和就医后的医疗服务中。就医前,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导医帮助,为前来就医的人群提供就医咨询,帮助就医者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完成就医前的准备工作。就医中,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围绕临床治疗服务的需求,对病患进行心理安抚,协助医生护士管理病患,并帮助经济困难的病患申请救济资源。就医后,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形式是院后跟踪随访病患情况,并及时反馈给专家团队。可以看出,医务社会工作是作为医疗服务中有效的辅助者的角色出现在病患面前的。有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本身就有医学背景,医学专业知识扎实,即使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他们也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多年,耳濡目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患者不仅需要救治疾病,还需要在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方面给予指导,结合病情对病患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并根据临床要求加强康复指导,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医务社会工作不仅成为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更成为患者的朋友,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医疗服务良好形象、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构医疗服务和社会资源连接的桥梁

为病患争取社会救助资源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医务社会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服务内的救济服务,更是充当医疗机构和社会连接的桥梁。医务社会工作通过解读、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健康保障的新政策,保证就医者能够“听得懂”“用得上”。在病患身处经济困难时,为病患提供介入方案,充分利用医院内部资源,同时为病患争取来自外界的经济支持,“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可决定减免医疗费用或其他社会福利”[1]。医务社会工作还充当健康生活的倡导者,将绿色治疗、绿色照护和绿色生活的理念“灌输”给病患及家人,通过动员社会各方参与,激发人们健康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全方位、多主体建设健康环境。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务社会工作开始介入“全人服务”“全过程”健康服务,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开始走进社区,助推医疗服务延伸到对接社区的预防和保健,通过组织义诊、健康讲座、家庭访问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生活尝试,提升人们的健康管理意识。

二、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需要更高质量的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要成为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步履维艰。医务社会工作还处于发展初期,内在和外在的发展都有一些制约因素还未突破。没有高质量的人才保证,就没有高质量的服务品质。没有可以连接的诸多外围资源,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社会工作介入医疗服务时间还比较短,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资源动员能力还比较低,在医疗卫生服务中职能发挥的路径还在探索和建构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化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难”

我国社会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在妇女儿童工作领域就已经开展起来,后来逐渐拓展到老年人照护、残障人士关怀、贫困人员救助等领域,社区、学校、企业、戒毒所、法院、监狱、管教所等都有社会工作者的身影。正是在社会工作开展的大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才得以产生。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延伸至医疗服务领域所形成的有双重职业特色的制度安排。由于医学的专业性特殊性,医务社会工作从事的是非医学服务,是作为医疗活动的“附属服务”存在的,因而一些医疗机构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尽管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从2000年就已正式开展,政府从2009年就倡导“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但是对于社会公众来讲,它还是新生事物。目前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是位于一二线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是接触社会大众的一线,但绝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几乎闻所未闻。“我们经常被当作穿着马甲为患者指路、提供咨询的爱心人士”“不被卫生机构认同和接纳”“我们的专业期待全社会关注”[2]等来自医务社工的心声说明反映了“社会公众和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识模糊”[3]。医务社会工作难以得到社会大众认同,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工作,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能力弱”

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它的工作对象就是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提高弱势群体的自助能力,使弱势群体能够顺利重返社会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的。救济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不仅能向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同时还能针对患者日益增长、变化的医疗诉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动更多公益救助平台,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4]目前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在医院内部进行,它的主要救济功能体现在为病患寻求经济救助。政府是社会救助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来自民间的社会救济资源数量有限,在资源对接上有一定难度,影响医务社会工作救济功能的实现。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要想发挥健康“全周期”的介入功能,必须依托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四方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而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对社区资源的统筹利用严重不足。同时,医务社会工作对承担的健康社会工作还比较陌生,需要一个“学习”期,但是社会针对这一工作转型的培训还没有正式展开。当前的从业人员专业来源多元化,专业人士较少,导致医务社会工作在一些医疗机构成为“志愿服务机构”,而社会工作专业助人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慢”

从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中卫生部提出,“倡导医务社会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到2018年卫健委将医务社工制度列为考核的一级指标,充分表明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高度认可,但是医务社会工作想要得到大力发展,还有一些制度性瓶颈需要突破。一是岗位设置缺乏刚性政策保障。医务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定岗?应当归属什么部门?它的岗位职责如何确定?即使已经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机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各自开展的业务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医务社会工作的“招募、考核、待遇、晋升都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而不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零散行动”[5],否则难以形成稳定的发展。二是专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要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施展作为,不仅在人员数量上需要扩容,更要在服务品质上进行提升,但目前的从业队伍中专业人员缺乏,开展健康服务等专门工作受到限制。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3]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实现路径[4]

(一)面向公众大力宣传实现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功能

人人享有健康服务,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原则和目标。新时代医务社会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守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理念,面向人民不同的健康需求,开展有特色的健康社会工作,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工作的评判标准,以解决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工作重点,以增强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旨归。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是健康服务理念的创新。医务社会工作自身应当借助“大健康”理念的普及,成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声者”,策划制作以健康普及为主题的节目,使公众在认同健康理念的同时,认同为健康理念发声并致力于健康普及的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更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大力推介,通过制作专门的节目进行宣传,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需要手拿“麦克风”的自媒体推出大众喜爱的多样化作品,让医务社会工作助人的宗旨与服务得以在公众中普及,解决社会公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接受”问题。“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6]

(二)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实现医务社会工作的资源链接功能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给予帮助,使困境中的弱势群体有能力恢复社会功能,重建社会主体功能,为其重返社会奠定基础。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务社会工作更要发挥资源统筹与链接作用,坚持以病患需求为本,帮助服务对象切实解决问题,保证服务的成效。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发挥迫切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中构建健康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支持鼓励民间慈善救济机构的合法规范运营,为医务社会工作进行资源链接赋予合法身份和政策保障。政府应保障医务社会工作与公益、民营等各类慈善救济平台对接,使医务社会工作既能统筹医院内部资源,还能够做好与社区服务机构、家庭对病患照护服务的对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为医务社会工作发挥资源链接、服务整合功能提供支持。政府还应重视解决医务社会工作人才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服务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创新与专业社会组织、与医学院校合作、与志愿服务机构的合作方式,应当制定“教育培养一批、培训提升一批,医护转型一批,社会招募一批”等计划,引导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同时结合健康社会工作的新要求,对从业人员加强业务督导和培训,为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健康服务能力提供专业化支持。

(三)为医务社会工作“赋权定责”进行制度保障

医务社会工作要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专业优势,发挥主人翁意识,走在健康服务前台与医护患并肩“作战”,主动承担起协助健康治理的职责,做一名健康知识的普及者,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健康环境的管理者,健康生活的倡导者,健康问题的解决者。政府应当通过细化的制度设计,使医务社会工作有权有责,拓展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不仅能够在医院内部开展以临床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经济救济为主的专业助人工作,还应将其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之中,协助社区全科医生开展“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政府应当通过制定一系列刚性政策,激励医务社会工作者发挥重实务、重联动的特点,走出医疗机构,走向人民生活,通过组织有特色的社会活动,为大众讲解医疗健康政策,大力推介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大众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医务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结合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明确医务社工从事健康服务的“合法身份”,细化制度设计,逐渐完善其岗位职责、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人才政策,以制度保障医务社会工作“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责”,发挥它在健康服务中的专业优势。

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务社会工作应当成为卫生健康服务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成为创新健康治理方式、构建现代健康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医务社会工作不再是医疗健康领域可有可无的事物,而是彰显医学与社会学“爱与尊重”价值取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与医疗服务进行协同健康治理,共同打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在创新服务方式方面达到高度融合,这必将成为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的重大创新。

猜你喜欢
医务病患医疗机构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