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2020-02-22 09:53王丽丽郭奖励陈敏敏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预防性血栓下肢

王丽丽 马 梅 郭奖励 陈敏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苏州 215028

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病理机制为静脉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损伤、机体血液呈高凝状态,其中患者长期机体制动、术中麻醉可使静脉血流变慢,频繁静脉注射给药、刺激性溶液或注射高渗溶液均可致使静脉血管壁损伤,此外,静脉血管可发生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因素均可破坏机体纤溶系统稳定状态,促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在上述基础病理改变影响下血液深静脉内血栓形成,使患者下肢出现水肿、色素沉着、瘀滞性溃疡生成[1-2]。本研究比较了我院2019年1~12月50例行常规护理干预患者以及50例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患者的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00例危重病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n=50)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男26例,女24例,年龄24~75岁,平均(43.5±1.4)岁。对照组(n=50)行常规护理干预,男25例,女25例,年龄24~78岁,平均(43.6±1.4)岁。本研究两组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本研究对象均为ICU接收的危重症患者。(2)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收治入院前确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收治入院前下肢瘫痪以及下肢运动功能明显受限患者。(3)收治入院前确诊精神系统疾病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4)入院治疗前4周接受系统抗凝、溶栓治疗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常规护理) (1)护理人员每日开窗通风并检查相关医疗器械功能,适当清洁相关医疗器械,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左右,避免室内气温过低诱使血管痉挛。(2)护理人员持续性观察患者下肢皮肤色泽、皮温、腹股沟下股静脉走向及扩张情况,使用卷尺测量患者双下肢髌骨上缘上15cm处、髌骨下缘下10cm处周径。此外,若患者下肢某处肿胀明显,应测量该出,一般情况下,下肢肿胀严重可导致组织张力升高。(3)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给药,并向患者汇报患者病情,协助患者更换临床用药。此外,嘱其家属为患者提供低脂、低盐、高蛋白饮食,并鼓励患者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大便畅通。

1.3.2 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1)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护理人通过口头宣教、发放健康宣教材料、播放专家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症状体征、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使患者客观了解自身病情。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对于有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或长期情绪低落、抗拒治疗以及对诊疗干预希望程度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列举手术治疗成功案例,以提升患者对诊疗干预的希望。(2)体位干预。在保证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平稳的情况下,患者取仰卧位,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约30°,在行体位干预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伸展下肢或在膝下放置软垫。此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每隔2h帮助患者更换一次体位,清洁患者肌肤,以防止压疮发生,对于局部水肿患者,局部湿敷浓度为50%的硫酸镁,禁止用手摩擦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3)下肢康复锻炼。下肢康复锻炼包括主动锻炼以及被动锻炼,其中被动锻炼主要针对神志昏迷以及意识模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取仰卧位时被动屈曲患者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行内翻以及外翻运动。患足趾行屈伸运动,被动运动上肢2~3次/d,持续10~15min/次;主动运动,即在患者意识清醒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自主活动股四头肌、髋周围肌,足趾行屈伸运动,运动4~5次/d,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5min以内。伴随患者上述锻炼耐受能力以及灵活程度的提升,逐渐过渡至踝关节活动,并指导患者完成足蹬运动、直腿抬高试验,其中直腿抬高试验以及足蹬运动时双腿至少保持高度10s,锻炼5~10次/d。(4)给药干预。护理人员给药应避免下肢穿刺给药,遵照医嘱预防性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血脂。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72h后 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等相关凝血指标数值变化情况。(2)参考廖玲芳等[3]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患者下肢肿胀、局部压痛明显,体格检查显示Homans征为阳性,双下肢造影X线片均显示静脉内出现蜿蜒状充盈缺损,远侧静脉扩张,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希望,参考王丽君研究中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判断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状态[4],该量表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该量表总分值在0~5分,伴随量表得分的提升,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加重。借助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评估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希望[5],该量表范围为12~48分,伴随量表得分的提升,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希望水平逐渐升高。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相关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72h后 D-二聚体检测结果、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数值、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时间检测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试验组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4,P<0.05)。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s,n=50)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s,n=50)

组别 D-二聚体(ng/L) 凝血酶原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血浆凝血酶时间(s)干预前 干预72h后 干预前 干预72h后 干预前 干预72h后 干预前 干预72h后试验组 240.39±20.23 175.53±10.21 28.65±1.52 30.48±2.51 3.25±0.31 4.33±0.26 12.85±2.82 14.83±2.42对照组 240.41±20.25 204.38±10.23 28.66±1.54 35.78±2.54 3.26±0.32 7.53±0.27 12.88±2.85 17.65±2.41 t 0.024 11.023 0.126 13.037 1.263 14.375 0.285 11.34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患者对临床治疗希望的比较(±s,分,n=50)

表2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患者对临床治疗希望的比较(±s,分,n=50)

组别 SCL-90量表 Herth希望量表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试验组 3.15±0.11 0.81±0.14 13.028 <0.05 18.53±2.11 38.75±2.31 10.158 <0.05对照组 3.16±0.12 2.43±0.13 12.302 <0.05 18.57±2.14 23.05±2.33 5.123 <0.05 t 0.165 8.430 0.572 14.373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患者对临床治疗希望的比较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状态以及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希望见表2,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CL-90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Herth希望量表得分比对照组高(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危重患者往往需行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体位制动并应用麻醉药物、肌松类药物,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可破坏下肢静脉血管壁完整性,体位制动、麻醉药物、肌松类药物的使用可促使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群收缩功能减弱,从而使下肢静脉血流变换,内源性凝血因子以及外源性凝血因子均被激活,继而使下肢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6-8]。在危重病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过程中,常忽视患者心理认知对护理干预的影响,同时易忽视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即对于危重病患者开启认知干预,同时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干预[9-12]。本研究显示,干预72h后两组患者 D-二聚体检测结果、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数值、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凝血酶时间检测数值等相关等凝血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检测数值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患者上述凝血指标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干预后患者心理情绪状态明显改善。通过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干预,纠正患者疾病错误认知,并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患者主动投入到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对于意识不清醒的患者行下肢被动运动以及体位干预,以提升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速度,防止静脉血液瘀滞,纤维平衡被打破[13-15]。迟晓燕[16]临床研究显示,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的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2.23%,明显低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本研究显示开展预见性护理的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本研究结果与迟晓燕[16]研究结果一致,均证实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危重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预防性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