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脓毒血症血清PCT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分析

2020-02-22 09:53罗浩强何惠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毒血症淀粉酶炎症

罗浩强 彭 杰 何惠婷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清远 511500

脓毒血症是指患者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一种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容易死亡,是典型的ICU危重病症[1-2]。连续性肾脏替 代 治 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种通过吸附及对流等原理可以对患者机体内的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毒素等物质进行有效的清除,是目前临床治疗脓毒症等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3-4]。有研究显示[5],CRRT可以去除患者血尿酸、肌酐等物质,可以有效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对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情况也有较好效果等。本研究就我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严毒血症患者,行CRRT的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由我院确诊为脓毒症[6];(2)患者平均动脉压<60mm Hg,收缩压<90mm Hg,且血乳酸>3mmol/L;(3)患者皮肤出现花斑且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临床资料不全;(3)恶性肿瘤;(4)患者在发病后接受过肾脏代替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B组(n=43)行常规干预,A组(n=39)在B组的基础上行CRRT。A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51~86岁,平均(65.4±9.9)岁,原发性疾病中弥散性腹膜炎12例、胆管炎5例、重症肺炎11例、重度创伤5例、重度感染6例,病程1~6d,平均(3.55±0.85)d。B组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51~90岁,平均(67.0±9.2)岁,原发性疾病中弥散性腹膜炎13例、胆管炎6例、重症肺炎12例、重度创伤5例、重度感染7例,病程1~6d,平均(3.43±0.8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B组治疗方法 B组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支持治疗,包括抗感染、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等。对出现呼吸衰竭患者则给予机械通气,对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则要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

1.2.2 A组治疗方法 A组在B组的基础上实施CRRT,具体步骤为:(1)于患者右侧颈内的静脉建立血管通路;(2)准备治疗仪器,multi Filtrate血液净化机器(来自德国费森尤斯公司),实施高容量的血滤处理;(3)血流量为100~180mL/min,超滤率为3000~4000mL;(4)血滤器每日更换1次,置换液随患者状态进行调整;(5)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低分子肝素抗凝、枸橼酸抗凝或不给予肝素,对过滤量进行调整,治疗时长为7d。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治疗7d后静脉血进行采集,对患者的血清中的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血清淀粉酶进行检测,并评估两组在治疗28d内的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CRP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治疗方式,两组血清PCT、CRP均下降,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血清PCT、CRP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CRP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CRP水平比较(±s)

组别 血清PCT(ng/m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组(n=39) 183.58±26.43 74.52±22.32 19.688 0.000 19.45±4.21 6.34±2.35 16.981 0.000 B组(n=43) 184.18±26.34 101.28±31.95 13.128 0.000 19.38±4.18 10.62±2.69 11.556 0.000 t 0.103 4.354 0.076 7.638 P 0.918 0.000 0.940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WBC、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两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s)

组别 WBC(×109/L) 血清淀粉酶(U/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组(n=39) 23.36±2.25 8.22±0.88 39.135 0.000 327.56±16.86 94.42±12.33 69.705 0.000 B组(n=43) 24.15±2.19 12.74±1.23 29.788 0.000 327.32±17.32 151.42±15.63 49.441 0.000 t 1.610 18.962 0.064 18.206 P 0.111 0.000 0.950 0.000

2.3 两组治疗28d内死亡率比较

A组患者经CRRT治疗后,28d内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56%,B组在治疗28d内,有8例死亡,死亡率为18.60%,两组在治疗28d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5,P=0.022)。

3 讨论

虽然脓毒血症患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脓毒血症的发病因素较多[7]。近几年的研究显示,炎症因子的表达在脓毒血症患者的发病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炎症作用的发生导致患者的炎症因子持续升高,而患者的免疫功能持续下降,免疫系统支持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但很多情况下在治疗过程中忽略血清、尿淀粉酶的变化并未给予足够重视[8-11]。CRRT作为一种代替受损肾脏进行血液净化的治疗技术,可以将患者受损后产生的清除毒素及多余水分进行有效清除,随着CRRT技术在治疗手段中的推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RRT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有着较好的作用[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的PCT、CRP、WBC、血清淀粉酶水平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CT、CRP、WBC、血清淀粉酶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由于脓毒血症的炎症机制作用,两组的炎症因子(PCT、CPR、WBC)均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脓毒血症的炎症机制作用下炎症因子的升高,在经过CRRT治疗后,CRR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机体的炎症因子及有毒物质进行有效清除,恢复机体的正常炎症机制[14-15]。由此A组的炎症因子(PCT、CPR、WBC)的下降程度远大于B组;脓毒血症患者的应激机制及高反应高代谢以致患者的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因此两组在未治疗前的血清淀粉酶均在较高水平,而经治疗后,患者的炎症机制首先被稳定,机体恢复至较为平稳的代谢状态,因此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血清淀粉酶也降低至正常值[16]。A组的血清淀粉酶降低水平高于B组;CRRT治疗后,A组治疗28d内的死亡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RRT治疗对脓毒血症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的影响。

综上所述,CRRT治疗能有效降低脓毒血症患者的PCT炎症因子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影响,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毒血症淀粉酶炎症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重症脓毒血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IncRNA H19与TNF-ɑ IL-1β及IL-6等促炎因子水平相关性分析
淀粉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表达分析
小麦萌发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