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问题与改进

2020-02-22 03:20金保华耿歌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改进价值

金保华?耿歌

摘 要 学校仪式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与育人价值,在农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与功能。当前,农村学校仪式教育开展较为滞后,在规范性、体验感、实效性以及特色化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有针对性地采取举措予以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仪式教育 价值 问题 改进

仪式教育因其所蕴含和承载的丰富情感意蕴和育人价值,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开展。但由于办学理念、教育资源配置等主客观原因,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学校仪式教育开展普遍较为滞后,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与德育功能,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与完善。

一、农村学校仪式教育的独特价值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較低。”社会学理论指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家庭内外两种社会化阶段。家庭内部社会化,即“父母双系抚育”;家庭外在社会化,主要是接受来自于社会,特别是学校方面的教育[1]。通常而言,农村学生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加之父母大都常年在外务工,隔代抚养可以说是大多数作为留守儿童的农村学生的普遍成长形式。隔代抚养模式下,处于成长期的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亲子互动、心灵关怀,再加之可以获取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学生性格偏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与自信心都较为欠缺,并且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及集体意识等方面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与培养。“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化遭受损坏时,学校具有对留守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与弥补部分教育功能的优势。”[1]学校仪式教育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教育价值,在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仪式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具有提升学生思想认识、促进学生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功能与价值。诚如考夫曼所言,学校仪式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凡,学生可以通过仪式教育增强他们的独立能力,使他们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积极的态度,以及能够以公平的方式帮助解决冲突等[2]。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学校仪式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营造一种极具感情色彩的场域[3],对农村学生的价值观、情感以及心理意识施以综合性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情的流动”和“归属感”[4],从而产生非常强的自我认同感,极大地提升自信心,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校仪式教育还可以借助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化社会行为规范,有助于克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不利影响,提升农村学生的思想认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因此,在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学校仪式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不可代替的作用,并且相对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农村学校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学校仪式教育在规范性、体验感、实效性及特色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仪式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

1.仪式教育规范性欠缺,仪式操演过程随意

学校仪式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操作性要求都非常高的专业教育活动。“学校仪式教育活动之所以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规约其行为,正源于其内在规范性和程序操作性。”[5]然而,在当前农村学校仪式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规范性欠缺、操演过程随意的状况。一些学校不仅缺乏对仪式教育开展的主题确认、内容设计、场景布置、着装要求及操作程序的规章制度,而且在仪式教育实施过程中不遵循基本的操演规范,程序能省就省、内容能简就简,甚至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把仪式教育变异成为工作布置会、考试动员会。例如,周一升旗仪式是一种具有高度严肃性、规范化的仪式教育活动,但是一些农村学校却很少依据《国旗法》制定具体的“升旗仪式实施方案”。升旗仪式整个过程缺乏明确的主题、规范的程序与庄重的氛围,往往是学生前面三三两两、稀稀拉拉地列队集合,教师后面三五成群、窃窃私语地站立旁观。“例行公事”后,要么草草收场,要么旋即转换成为了校领导冗长的工作安排,把本来神圣、庄重的升旗仪式演变成为了毫无章法的“随意行为”。如此缺乏规范的仪式操演,使得严肃、庄重的学校仪式变得随意、空洞,显然难以建构起参与者从中获得道德情绪和动机的情境,从而严重制约了升旗仪式本应承载的德育价值。

2.学生主动参与不足,缺乏真实情感体验

“互动仪式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正面力量,比如群体团结:可以给予每一个成员一种身份感和集体感。”[4]学生是仪式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深化对仪式精神与礼仪文化的认知,从内心深处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体验。然而,在当前很多农村学校仪式教育中,无论是仪式教育的设计、组织,还是实施、操作,学生的参与度均显不足。学生在学校仪式教育活动中多数情况下扮演的是“群众演员”,只要“听话”就成[6],基本上很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仪式教育的筹划与开展。学生主体参与的缺乏,使得在农村学校仪式教育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个体疲于应对,主体情感体验严重缺失,进而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仪式教育价值的实现。

3.过于追求外在形式,忽视内在教育价值

学校仪式教育是一个充满意义的文化事件,在其意义框架内,“支配性象征符号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法规与强烈的情感刺激紧密相连”[7],藉此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农村学校仪式教育起步较晚,对仪式教育开展的精神实质领悟较为欠缺,在仪式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于追求仪式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在价值和教育意蕴的现象。一些学校仪式教育搞的轰轰烈烈、绘声绘色,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举行仪式活动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对学生成长有何助益,却是学校仪式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很少思考的问题。学校仪式如果只关注表面的热闹形式,将形式性的表演本身当成仪式活动的主要目的,就会变成一种伪仪式。

4.缺乏乡土文化特色,教育模式同质化突出

“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周礼》中的名言充分阐释了乡土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教化价值。“乡土文化教育的落实需要多元化途径”,其中,“学校仪式不失为一个良策。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仪式,既增添了仪式的亲切感,也起到了乡土文化教育的效果”[8]。它可以使农村学生在切身参与中激发乡土情感、凝聚乡土认同,积极地为改善乡土环境、促进国家认同贡献力量。然而,审视当前农村学校现状,却鲜见融入乡土文化元素的学校仪式教育活动。多数农村学校置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于不顾,简单复制和盲目模仿城市学校的仪式活动,一味追求形式上的“高大尚”、标准上的“现代化”,仪式教育同质化明显,毫无乡土特色与自身个性而言。诚如朱永新教授所批评道:我们“乡村的教育严重地脱离乡村的实际,高度复制城市的教育内容,最后的结果不仅让乡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乡村,而且那些留在乡村的孩子也对乡村从心理上有疏离感,无法对乡村产生真正的认同”[9]。

三、农村学校仪式教育的改进策略

1.完善制度规范,保障仪式教育有效开展

当前,农村学校仪式教育开展中普遍存在着的缺乏章法、操演随意等问题,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无疑与仪式教育制度建设的滞后存在更为直接的关联。农村学校仪式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既要考虑到普遍性,以统一的制度规范保障仪式教育的有效开展,切实做到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也要注意到特殊性,面对主题丰富、形式各异的各种各类仪式教育活动,要区别对待、灵活把握。基于此,学校制定仪式教育规范时,可首先将学校仪式进行相应的分类,如常规仪式、节日仪式、纪念仪式等,每一类仪式可参照同一规范执行,具体到某一种仪式活动可灵活调整。如此,既可以保障仪式教育的规范、有效开展,同时也不至于用千篇一律的模式扼杀了仪式教育的丰富多彩。此外,为了保障仪式教育制度规范的切实可行,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客观实际,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一味拔高,也要防止以客观条件为借口放松要求。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10]学校仪式教育实施开展过程中,应真实感受和体验所带来的情感触动和震撼,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仪式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只有让仪式活动指向学生的内心深处,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才能使儀式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彰显。因此,在组织和设计仪式教育活动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无论是活动主题的拟定和内容的编排,还是场景布置与操作流程,都要积极吸纳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角色轮换机制,每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主题策划者、方案设计者和活动组织者,都拥有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

3.创新仪式教育方法,丰富仪式教育路径

方法的陈旧、路径的单一是当前严重影响农村仪式教育实施成效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有待积极地破解与改进。首先,农村学校应在遵循学生主体性、仪式活动规范性原则基础之上,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特点,从仪式主题的多元性、情感的丰富性及主体的联动性等方面,积极创新仪式教育方法,丰富仪式教育实施路径,让学生从心底激发出对仪式活动的认同与感情,切实提升仪式教育的实效。其次,农村学校是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农村学校还可以根据文化传统与区域实际,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仪式教育活动,从而发挥其特有的乡土教化价值。例如陈白沙中学是广东省江门市郊区的一所农村中学。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学校仪式教育乡土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土仪式教育资源,积极弘扬“白沙文化”,大力传承家国情怀,短时间内让一个原本落后的农村中学在校容校貌、校风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4.整合校内外仪式资源,形成仪式教育实施合力

学校仪式教育并非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要改进农村学校仪式教育现状,必须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促进仪式教育科学开展的合力。首先,积极挖掘、利用校园资源。农村学校要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校园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仪式教育活动开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将仪式教育与学校课程加以整合,以仪式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力争实现仪式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共进共益。其次,重视家校合作,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如通过微信群、QQ群等,与外出务工的学生父母建立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了仪式教育的开展情况,展现学生的成长轨迹。通过邀请家长参与毕业典礼、成人礼,以及举办家庭小仪式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仪式教育氛围,共同促进学校仪式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周边的文化古迹、红色景点、敬老院等,进一步探寻学校仪式教育活动与社区、社会教育的联结点,积极将社区、社会教育资源吸纳、整合进入学校仪式教育场域,从而进一步丰富、拓展农村学校仪式教育的内容与

空间[11]。

参考文献

[1]郑航,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学校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5(04).

[2] Kaufmann Huber, G. Kinder Brauchen Rituale[M].Freiburg: Herder,2001.

[3] Peter,M. Schooling as a Ritual Performance Towards a Po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al Symbols and Gestures.Routledge,1993.

[4]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张家军,陈玲.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6(02).

[6]季思含.中学教育仪式感养成的心理学基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2).

[7]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纪德奎,蒙继元. 学校仪式在乡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7(07).

[9]朱永新.中国乡村重建需要乡土文化教育[J].中国教师教育,2016(16).

[10]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11]耿歌.淮北市农村初级中学仪式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9.

[作者:金保华(1974-),男,河南固始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耿歌(1990-),女,安徽宿州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

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改进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