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2020-02-23 10:04
英语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驱动教学法情境

罗 莉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经历过至少三年的英语学习和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教育部 2001)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现实却并非如此乐观。在中学里,仍然有数量可观的学生(其中尤以七年级、八年级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为甚)对于英语学习表现出畏惧甚至排斥的心理。同时,部分学生虽然对英语基本语音词汇及语法有所了解,但当处于课内外英语对话、讨论等语言实际情景下时,常常手足无措。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学生学习经历中重复的失败经验导致其错误归因,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学生所经历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妥当,导致他们对于重复的知识输入产生了厌烦、恐惧,或者在被动接受后因无情境再现而无法串联和活化所学知识,使得知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这种情况,相关学者进行了严肃思考和诸多试验,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巧妙途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得传统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革新。所以下面就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和在具体教学操作中的应用,以及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虽然人们所生存和依赖的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是个体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大不相同。人们的认知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所以,学习应该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在建构主义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个人的意义或者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就会不同,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也就不同。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和知识观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被动的、重复灌输式的接受式学习从本质上违背了学习规律。学习者的学习一方面应该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形成和建构,同时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另一方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枯燥、无背景的建构,而是在一定的有生活场景意义的情境中形成的。其次,要想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就必须让学习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意义或者兴趣,形成自己的学习驱动力,这种问题和情境就是其中的引导因素。最后,每个学习者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其所形成和构建出的知识内容甚至知识体系框架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始终明白这一点,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习和教学应该采用探究式、情境式、合作式、支架式和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基础,符合教学改革实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菊 2009)。具体地说,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所强调的重点在于第一要创设具体有意义的情境;第二,要利用有效的问题和任务进行引导;第三,要在学习过程中把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高效结合;最后,要在学习行将结束时进行总结与评价,既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又对合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理论上来讲,教师要清楚学生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尝试利用驱动教学法进行日常教学。通过“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要想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就需要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二)确定问题(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印象。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解决当前问题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徐中华 2014)。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2016年修改版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从五个方面设计整体课程目标和分级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使英语课程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优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在这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中,语言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而这也是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很多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误解,认为只要教好和学好单词和语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知识和技能并非总是相伴相生的。如果不注重在情境下掌握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可能只是知识碎片,谈不上能力的形成;同时,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在不停地灌输这种语言知识,而没有任何任务和问题导向,那么学生体会和学习到的也只能是英语的枯燥无味和被动学习的无奈。

如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之间建立联结,促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反应?如何让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则可以有效解决类似问题。相比于传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情境,把语言的学习与日常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同时提供给他们更多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知识的生成观,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具有直观性,贴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从而让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系,促使新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例如: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Module 4 Life in the Future Unit 1 Everyone will study at home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对话,谈论的是将来学校的学习生活。教师在分析此篇文章时不能仅仅让学生关注文章里面的语言知识点,忽略整体情境的塑造,而是要利用知识的模像直观或者言语直观的方式去创设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选取部分关于future school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通过模像直观地感受这样的对话情境。同时,可以在备课时就此对话编造一个形象的故事作为背景,如:Ms Li,Daming,Betty Tony,Lingling are classmates,they are drawing a picture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and having a painting exhibition tomorrow,please read their discussion and help them draw their pictures.如此,学生在阅读之前脑海中会产生一个对话发生的场景,从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期待。这样非常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

(二)确定问题或者任务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简·威利斯(Jane Willis)的任务划分,任务可以分成比较型任务、排序和分类型任务、列举型任务、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解决问题型任务、项目型任务。这些任务类型无所谓好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学情。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所能高效完成的任务就不同,通过完成任务获取新知的可能性也就不同,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选取适合其能力层次的任务类型。例如:比较型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并根据这些规则,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讨论等方式去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讲授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Module 6 Around Town第二单元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作为导游带领游客参观伦敦的情境,并设计了任务:Imagine you are a tourist guide and you are invited to introduce one of the famous sights in your city.Talk with your partner and then briefly introduce it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ndon and your city in style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some key buildings as well as the names of roads and buildings,etc.这样,通过任务中的对比,一方面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一些介词的使用,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中西方建筑、城市格局等方面的差异。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评价,学生就能更好地形成跨文化意识。

同时,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都有一定的兴趣依从性,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会积极完成,学习效率也会较高。而那些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活动则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任务完成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如角色扮演、师生互动、谜语游戏类的活动,或者一些具有新颖和创新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讲授外研版初中《英语》九年级Module 9 Great Inventions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介绍书本的发展历程,以及几年前人们对于“未来电子媒体可能替代传统纸质媒体”的担忧。围绕此话题,让学生act as journalists,make an interview,并发表看法。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关节。在教师创设情境并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任务后,接下来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的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任务解决方案的可能存在领域,而教师需要提供的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一些线索,剩下的工作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管不顾,而要紧随左右,全局观察。一方面,教师要进行课堂正常秩序的维护,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弊端是容易相互干扰,形成“表面热闹,实则无任何进展”的局面,所以教师要维护正常的学习和讨论秩序,让学生能够一直铭记任务内容,寻求方案。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注,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小组给予适当的语言知识支持。这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且具有开放、生成的特点。

(四)效果评价

评价的目的并非甄别或选拔,而是促进和激励学生。新课程强调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进行教师评价的同时,要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作用。评价内容包括两方面,既有任务完成效果、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又有过程性评价,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且在对学生进行纠错时要把握纠错的方式和时机,以激励为主。

四、反思

第一,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有效表达。这其中有两层含义,首先,英语课堂的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在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尤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语言练习和运用的机会,这将有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无论是师生问答还是小组讨论,都应该积极发动学生勇于表达。其次,重视学生的有效表达还意味着要及时抑制学生的无效表达。对于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任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处置,否则会形成涟漪效应,进而影响整体课堂教学效果。所谓处置并非简单剥夺学生的参与机会,而是通过更加细心、耐心的沟通发现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同时,这也反过来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人人有事做。

第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全面,尤其要考虑活动对培养文化素养的意义。教师的讲授和活动的开展的目的不应局限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对于材料甚至教材都要有所取舍,对于不符合时代特征和文化要求的内容要有所删减,添加更多与现代生活、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课堂中熏陶,在活动中成长。

猜你喜欢
驱动教学法情境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