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体教学观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备课过程中的应用

2020-02-23 10:04
英语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国队课程标准过程

康 萍

引言

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是以语境为基础的模仿,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情境来支撑。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绘本教学和情景对话式教学不同,在大量以文本为载体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为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状态及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苦恼。反思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教师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或者创设一个语言学习的整体环境,导致学生对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的习得是在切割以后的状态下完成的。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做些尝试,用整体教学观来指导英语阅读课备课。

备课的过程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由于目前安徽省合肥市使用的是2004年版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所以这里的备教材指的不仅仅是钻研和整合课本及相关教辅资料,更重要的是钻研如何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要求与教材相结合,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即将教授的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意义,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这一单元学习的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是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这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育部 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应基于三大主题语境,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展开,且所有主题语境都应包含中外文化范畴。

下面,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8 Adventure Lesson 4 Journey to the Antarctic备课为例,探讨整体教学观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备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本单元的话题是Adventure,如果让学生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因年龄特点和人生阅历所限,他们很可能只想到“人与自然”这一层面,因为人在野外进行探险活动必定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教师借用整体教学观深入思考该话题,就会发现它完全能够覆盖《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的三大主题语境。

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来看

苍穹之下,生命至上。从冒险的过程来看,如果想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体验冒险经历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就一定要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许学生不具备挑战自然的能力,但是可以做到提前学习和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必备生存技能与应有的心理准备。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把这种态度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前作好充分准备和应急预案,以提高成功的几率。

文章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具体的探险过程,并没有任何背景信息的讲解。加之本课的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且文章的内容很长,讲述的是学生根本不了解的事情,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文章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Amundsen succeed and Scott fail?这个问题给了教师一些设计导入环节的启示。既然文章中没有给出相关背景知识,且学生也不了解文中叙述的人物,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内容之前,进行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的铺垫,如人物的身份介绍,他们面对的自然环境及探险时应作的准备等。

本文讲的是挪威探险队和英国探险队比赛去南极的故事,最终挪威队率先到达,且顺利返回。而英国队在输掉比赛的情况下,返程也遇到了重重困难,最终全队人员的生命以悲剧结束。

通过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不难发现,英国队输掉的不是人与人的比赛,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人与自然的比赛。首先,英国探险队的五位成员没有一位是探险家,大多数是公务员(officer)。与英国队相反,文中对挪威队成员罗阿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身份描述是挪威探险家(Norwegian explorer)。其次,英国人斯科特(Scott)的南极之旅本来只是旅行(journey),但由于挪威探险家的这封信,旅行(journey)变成了竞赛(race)。这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其中却能反映出英国队对本次挑战大自然之旅不管是从个人素养方面还是从必备的探险用品准备方面,都是相当不充分的,这是导致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背景知识的铺垫,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还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同时能启发他们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的概率?答案很容易得出——提前了解将要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意外情况,从各个方面作好最充分的准备。

二、从阅读环节的设计来看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冒险家身上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并设计一些目标明确且操作性强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优秀品质,树立信心。Journey to the Antarctic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Scott left on 1 November and soon had problems.First,his two sledges broke down,and then the horses began to have serious difficulties with the snow and the cold.After a while,Scott and his men had to push the sledges themselves.通过这段文字,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以斯科特为队长的英国探险队在去南极的路上所遇到的恶劣天气和巨大困难,即使这样,他们依然选择坚持下去,直到抵达目的地——南极。反观现在的高中学生,作为00后的一代人,他们并不缺乏学习的能力,缺乏的是努力克服现实中的困难的信心及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毅力和恒心。根据这一点,教师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Question 1: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tivations for Scott and his men to overcome the great difficulty?

Question 2:If you were one of the men,what would you do in face of the difficulty?

Question 3: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from your life and study?

针对以上问题,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生活态度非常积极的学生,他们会选择努力克服困难,力求在困境中超越自我。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会选择逃避困难或者危险,力求保全眼前的安逸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整体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说法,作好正面引导的准备,即帮助学生做好应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及从生活和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增强信心。困难和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教师要做的是从正面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人类正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自身的生活经历或者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该主题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用语言恰当表达自己的能力。

三、从读后话题讨论来看

文章课后练习中的另一个问题“Why did Scott and his men become heroes?”同样给了教师设计读后讨论活动的启发。虽然英国人未能赢得与挪威人的这次南极之行的比赛,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However,on their way back they found time to look for rocks.They carried 20 kilos of rocks all the way with them.Later,these rocks proved that at one time in the distant past the Antarctic was covered by plants.所以,教师将在读后主题升华活动中据此设计一系列讨论话题:Do you think what Scott and his men did is worthwhile?If you were one of the Scott’s men,would you choose to do so?Please give your reasons.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来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

事实证明,这些问题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种:

有的学生不赞同这些人的行为。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也给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人既然存在于这个社会中,就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个人行为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带来的影响。

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他们虽然输了这场比赛,但是在精神上并没有被打倒。他们返程时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带回了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石头,为人类文明的更进一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们以这种方式向世人诠释了个人之于这个社会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成功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学生的回答很客观也很理性,基本上满足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方面的一些要求。

结语

整体教学观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备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践行《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教材,结合学情,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英国队课程标准过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