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课堂中弘扬红军精神
——以《四渡赤水出奇兵》教学设计为例

2020-02-24 02:59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10期
关键词:奇兵渡赤水乐曲

□ 罗 钰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里的第四首曲目, 由肖华作词, 晨耕、 生茂、 唐诃、 遇秋作曲。 词作者肖华参加过长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是我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之一, 并有“军中诗人” 的称号。 曲作者晨耕、 生茂、 唐诃、 遇秋参加过八路军,上过前线战场。 词曲展现了红军辗转于川黔边境及四渡赤水战役的艰难困境, 描写了毛主席巧用调虎离山之计, 展现了他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

(一) 曲式结构

此乐曲结构为合头换尾式四部曲式, 引子—A(慢) —B(快)—A'(慢) —C(中速) —尾声。引子部分为四四拍由圆号沉重、缓慢的旋律进入, 由单簧管、 大管、 小提琴、 大提琴、 定音鼓、大锣提示乐曲内容, 引出A 段主题旋律。

A 段为四四拍、 稍慢, 有四个乐句(2+2+2+3), 整体速度较慢, 但旋律紧密、 顺畅, 情感的抒发很连贯, 具有“顶真” 效果。女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的卡农形式, 加之有二胡、 琵琶、 三弦、竹笛等民族乐器的加入, 使川贵一带的恶劣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得到充分体现, 整段围绕主题“横断山” 固定旋律变奏进行。

A 段到B 段过门的演奏速度由慢渐快, B 段为八四拍、 稍快,新加入了三角铁、 芒锣、 铃鼓三个打击乐器, 过门的演奏速度由慢渐快, 塑造了“亲人送水” 欢快、 亲切的音乐形象。 演唱形式先是女声二部合唱, 男声二部合唱反复一次, 然后混声四部合唱结束。

B 乐段围绕“亲人送水” 的音乐主题, 用轻松、 愉悦的情绪重复演唱, 主要突出了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

C 段为四二拍、 中速, 围绕“毛主席用兵” 的音乐主题, 开始是快板说唱式的男高音领唱。 这一段落整体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大段是(2+2+5) 的三个乐句,第二大段是(4+4+10)。 整体呈现出一个等比数列的特点每段中,前两个乐句总是情绪较为平稳的叙述, 而第三句是情绪较为高涨的抒情。 从整体来看, 后段的整体情绪比前段更加高涨。 这种情绪的体现与结构的张力运用是相一致的。 然而, 在这一强烈的结构张力中, 为了增强结构力的收容性或包容性, 在乐句落音上,结尾翻高八度进入尾声, 突出肯定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的军事才能。

(二) 曲调元素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中的曲调为d 羽五声调式, 强调了音乐的本土风格。 乐曲A 段与B 段吸收了云南花灯的音乐语言, C 段结合了民间说唱“快板书” 节奏及表现形式, 大胆吸收了部队在战争年代常用的行军鼓动的演唱形式,领唱者手打快板, 群众不时应和。在乐队方面,《长征组歌》 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 中西混合乐队在当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雅俗共赏, 无论是作曲、 演唱技术还是整个艺术表现方面还都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挖掘。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感受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苦环境与拼搏精神, 继承、 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2.能准确记住“横断山” 音乐主题并能随音乐哼唱, 熟悉大合唱中的演唱形式, 了解组歌的概念与创作的历史背景。

(二) 教学重点

了解《四渡赤水出奇兵》 的演唱形式, 能准确记忆与哼唱“横断山” 音乐主题。

(三) 教学难点

感受《四渡赤水出奇兵》 中的云南花灯曲调, 学习曲调所含的民歌元素。

三、 主要教学活动与设计意图

(一) 导入

步骤1: 学生聆听教师用钢琴弹唱《四度赤水出奇兵》 A 段女高音领唱“横断山” 主题部分。

教师设问: 通过教师演唱的歌曲中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步骤2: 电脑播放图片, 简要介绍横断山脉。 教师设问: 歌词

中横断山在哪个地方? 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红军战士行路难、 环境艰苦的场景, 从而导入主题, 为后面学生可以准确记忆并哼唱“横断山” 音乐主题作铺垫。

(二) 聆听

步骤: 我的家乡就在横断山脉中,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曾经发生在我家乡的故事,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音乐。(播放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

教师设问: (聆听音乐前) 从音乐中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聆听结束学生回答上一问题时继续提问) 接下来是从歌词创作衍生到词作者的介绍。

(三) 探索

步骤1: 小组合作, 分段赏析。

分为四组, 小组合作讨论,每一组分别负责乐曲的四个段落,总结音乐风格、 演唱形式、 节奏、速度、 节拍等方面, 完成之后各组派一个代表, 将小组分析结果写在黑板上。

步骤2: 展示乐谱, 引导学生从歌词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教师设问: 《四渡赤水出奇兵》 原名《入云南》, 你们认为这首曲目和云南有什么联系呢?

步骤3: 聆听四首云南花灯音乐片段, 学生分小组讨论乐曲曲调的创作来源, 教师总结并介绍曲作者。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 聆听乐曲,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 从听觉上感受乐曲本身。

(四) 体验

步骤: 教师用钢琴伴奏, 学生通过教材上出示的乐曲A 段部分的乐谱, 随教师先唱谱、 后唱词。 (根据学生情况考虑降调)

设计意图: 通过识谱、 学唱,准确记忆并哼唱A 段部分的旋律。

(五) 理解

通过曲名“四渡赤水出奇兵”与歌词“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导入历史背景。

教师设问: 结合历史知识,认为曲名“四渡赤水出奇兵” 中的“奇”, 奇在哪里? C 段歌词“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中的“神”,神在哪里? (教师暂时不回答, 播放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展示的四渡赤水战役路线演示视频) 播放视频后让学生总结“出奇兵” “真如神”的依据。 (教师作补充)

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一次转折性战役, 发生于1935 年1 月19 日至3月22 日。 毛主席指挥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军重兵包围之间, 调动和迷惑国军。 当发现国军的弱点时, 立即抓住有利战机, 集中兵力, 歼敌一部, 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毛主席也把四渡赤水称为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 变被动为主动的典范, 后来成为西点军校军事教科书中的一个必学内容。

观看由北京部队政治歌舞团、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出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 中《四渡赤水出奇兵》 选段的视频。

设计意图: 通过分段赏析,以歌词作为切入点, 思考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观看演出视频, 了解《长征组歌》 是通过所有创作者、 演员、 幕后工作人员的合作与不断磨合之后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品。

(六) 结课

步骤: 了解红军精神。

教师设问: 从四渡赤水战役中, 学习到了什么精神? 对自身有什么启发? 联系今年我国抗击疫情的情况, 你能说出红军精神对我们的激励吗?

设计意图: 通过文化理解,联系时事,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面对困难时, 有一种大无畏的乐观精神,他们充分认识困难、 研究困难,然后去克服困难, 争取胜利。 我们国家能够变得强大, 离不开革命先辈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 离不开革命先辈能吃苦、 能奉献、 讲团结、 有激情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我国人民心中, 一代又一代传承发扬下去, 我们青年一代更要学习、 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

(七)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从音乐本身去了解音乐,通过赏析音乐,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探索乐曲背后承载着的历史文化背景。 预设多种问题答案, 灵活教学, 不局限于教师所预设的答案中。 通过聆听、探索、 体验、 模唱、 欣赏等一系列环节层层递进, 落实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在一节音乐课上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种下爱国主义种子, 激发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红军长征这一段历史的兴趣。

猜你喜欢
奇兵渡赤水乐曲
天降奇兵
厉害了,动物奇兵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
奇兵夺宝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
出奇兵,皮旅巧突重围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