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里的中国》看主旋律电视综艺节目的突破和创新

2020-02-24 04:58彭霄萌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综艺李白戏剧

□ 彭霄萌

《故事里的中国》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央视一套推出的一档原创文化节目,将历史与故事相结合,通过深度挖掘红色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故事,向新中国献礼。在当今综艺节目的制作中,“多样化艺术表达与文化元素的融合式发展不失为一条有益路径。”①这档节目采用了“混搭”的编排方式,每期节目通过影视、戏剧、综艺三重艺术形式,综合呈现出一段具有时代意义的主旋律故事,创造了一种主旋律综艺之前没有过的表现形式,为主旋律综艺节目创作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和思路。

一、主旋律综艺节目的时代贴合与表达

(一)常规电视综艺节目创意的发展瓶颈

首先是综艺节目的创意严重缺乏。“综艺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包含晚会、真人秀、脱口秀等多种内容类型,是电视内容的主要构成类别之一。”②当今国内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琳琅满目,有些节目的热度也很高,但是却经常被人诟病缺乏创意。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原创的综艺节目太少。现在很多热播综艺都是从海外引进的版权,再在国内进行制作。购买国际上综艺节目常见的制作模式版权,例如“The Voice”这个IP在荷兰火起来之后,被卖到了很多国家,制作成了我们看到的《中国好声音》《美国之声》等。

其次,除了创新的缺乏,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很多综艺直接“汉化”国外的优秀综艺。例如最近的一档讨论度很高的综艺节目《你怎么这么好看》,就被观众怀疑是模仿美国Netflix出品的综艺“Queer Eye”,同样的人物设置以及大同小异的被帮助对象,都让观众很容易地找到“Queer Eye”的影子。《你怎么这么好看》并不是唯一一个被怀疑有“抄袭”问题的综艺,还有《中餐厅》被观众怀疑“抄袭”韩国综艺《尹食堂》,《向往的生活》被怀疑“抄袭”韩国综艺《三时三餐》。

虽然观众的质疑不代表以上综艺节目在法律意义上有抄袭行为,但是也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观众对于这种“拿来主义”的愤怒。后代艺术家总是在前辈的经验上成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世界,艺术总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继承很重要,创新也同样重要。没有继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但同时艺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的继承就是自我毁灭。

(二)深挖热点话题的新型表现形式

当下热度很高的表演类综艺节目,把舞台剧表演搬上综艺舞台,是我国原创的一种综艺节目类型,在其他国家的综艺节目中很难见到。而其诞生的契机是最近几年中国观众对演员演技的大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员的诞生》也应运而生,成为当年的爆款综艺。之后的几年中,大量和演技有关的综艺节目也频频上马,仅仅是去年就产生了好几个话题度较高的表演类综艺节目,例如《这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演员请就位》《演技派》等。而表演类节目的形式虽然新颖,但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形式大同小异的表演类综艺,还是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不过,因为演员演技问题一直存在,这个热点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消失。所以,“表演”这个热点对于综艺节目来说,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同时,由于中国的广播电视具有特殊的属性,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要求中国的广播电视机构在节目制作的时候,不止要考虑到电视节目的一般属性,还要有主旋律题材和意识形态的宣传。但是主旋律题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相对生活和娱乐题材更加沉重,要让观众可以静下心来接受一段沉重的主旋律故事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旋律综艺节目要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更新颖的表现形式,新瓶装美酒,把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用更有看点的形式包装出来。

《故事里的中国》作为一部原创综艺,创造性地将访谈和戏剧融合在一起。“表演”是当下综艺节目制作中的一个热点,而《故事里的中国》也抓住了“表演”这个热点元素。用综艺节目的热点元素去化解部分观众对于主旋律这种严肃题材的不适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和其他表演综艺不同,演员明星不是节目的“主角”,而是节目构成的一个部分。戏剧是访谈的延伸,观众可以通过戏剧从视听上获取进一步的感动,感受故事背后的力量。

在《故事里的中国》之前,国内并没有像它一样将访谈和戏剧两种元素结合起来,用以表达主旋律故事的例子。表演类综艺节目是中国根据国内当下的热点创造出来的特色综艺,而《故事里的中国》又将表演这个热点融合在节目中,去服务想表现的主旋律故事。节目把访谈和戏剧表演组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地去讲述一个故事。这种编排方式无疑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二、主旋律综艺节目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一)以红色经典为切入点,紧扣“故事”的主题

《故事里的中国》整个节目的主线逻辑是由红色经典作为切入点,包括经典的红色电影、小说、舞剧等。主持人开场会先介绍一部红色经典,引出真实的历史人物,然后再通过对嘉宾的采访,深入到真实的历史人物,从而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例如第一期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持人先是用著名演员孙道临和袁霞演绎的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引子,然后邀请了电影中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作为嘉宾,讲述电影拍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以及她了解的关于电影中男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及其夫人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叙述,搭建出整个故事的情节和架构,让即便是没看过电影的人也对整个故事和故事的原型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第一位嘉宾的采访,为整个“故事”构建结构。在故事的架构建设好之后,主持人又请了李白烈士的孙子李立立上台,通过家人的视角,补充了更多更感人的历史细节。例如在李白烈士被敌人处决之后,他的夫人通过自己亲手为李白缝的裤子,辨认出了李白的遗体。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情节,拉近了观众和历史人物的距离,使故事中的形象变得既鲜明又生动。同时,由于嘉宾都是和故事中的历史人物有过真实的接触或者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在他们的讲述过程中,情不自禁表现出来的神态和动作,通过摄像机的捕捉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很容易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引发情感共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情感上的累积之后,观众的情绪也达到了观看节目的第一个高点。

(二)通过“采访+舞台剧”的形式重现经典

观众的情绪达到了第一个高点之后,演员的情绪也在刚才嘉宾动情的讲述中积淀到位。演员从前期剧本围读会中反复揣摩台词,由戏剧总导演带领演员完成戏剧排演,到最终一气呵成地完成舞台表演,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戏剧的演绎是节目的亮点,同时也完成了另一条叙事线,用戏剧加强之前嘉宾口述历史故事带来的情感冲击。

戏剧文本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戏剧创作的最重要的一环,作者中心论曾经长期占据着西方戏剧界的主流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文本对于戏剧来说非常重要。在《故事里的中国》中,虽然戏剧只是节目的一个部分,但是节目组还是给予了非常大的重视,邀请了著名的剧作家和导演来打磨在节目中呈现的戏剧。在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戏剧总导演和编剧对电影剧本进行了改编和凝练,让剧本更加适应综艺节目的时长以及戏剧的要求。第一场戏就利用了舞台上的布景,将原本的电影剧本戏剧化。在一块背景屏幕上,左边是延安的风和日丽,右边是上海的凄风苦雨,表现出了当时上海那种山雨欲来的环境。主人公在略微犹豫之后,坚定地跨向了风雨之中,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视觉上的内容补充之前嘉宾讲述的故事,让情绪的感染力加倍。

在现代的后戏剧剧场理论中,戏剧文本和表演、灯光、音乐等一样,都是戏剧构成的重要元素。戏剧文本只是一个优质戏剧的构成元素,而一部优质戏剧除了良好的戏剧文本外,优质的舞台硬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故事里的中国》这档节目中,整个舞台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立体的多空间舞台。这种舞台的布置可以更好地呈现整个戏剧的空间感,同时也不用频繁地换景。戏剧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进行表演的,而这样立体的舞台设计可以模仿电影中蒙太奇的作用,让观众同时在多个空间看到故事并行发展。例如在舞台剧的后半部分,李侠在阁楼里发电报、西柏坡接收电报、敌人在监听同时搜索捕捉信号以及地点暴露之后敌人追捕李侠,这样一个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场景的剧情,在这个立体的舞台上可以同时表现出来,呈现出了一种交叉蒙太奇的效果,带给观众具有巨大冲击力的紧迫感。

《故事里的中国》这种“采访+舞台剧”的新型综艺形式,是在用采访的方式搭建起故事的架构之后,借助戏剧的表演方式进一步加深故事的情感冲击力,同时运用科技手段丰富视听,让戏剧表演更加专业。在“采访+舞台剧”这样一个形式下,传达出来的故事更加生动,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

(三)主旋律综艺的新型叙事语言

让主旋律变得更“接地气”,以此留住观众。例如《故事里的中国》的前五期,依次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白毛女》《烈火中永生》,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大多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而且是严肃的主旋律题材。虽然运用当下综艺的热点元素可以吸引观众,但是这种严肃的题材因为和观众有一定的距离,很容易为了突出它的严肃性而将故事表现得空洞,稍不留神,就会把这个故事讲得乏味,让观众失去持续收看的兴趣。“面对众多的电视节目,观众完全会‘用遥控器投票’,因此,在内容的制作中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③所以要把这些故事讲好,就要在主旋律题材和观众的兴趣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以人物为中心、双线并行的叙事烘托主题。如果要让严肃题材“接地气”,就要以人为本地去讲故事。以人物去推动叙事、辐射事实,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大时代的世事变迁。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期,整个节目很大一部分的篇幅是在讲李白烈士和他夫人的爱情。从组织安排他们结为假夫妻,作为从事地下工作的掩护,到他们真的爱上了对方,结为革命伴侣,一直到最后李白烈士被国民党特务抓走,两人生离死别,这些细节被嘉宾娓娓道来,把观众记忆中的高大的“符号”还原成更接近观众的普通人,用爱情激起了观众对爱情的共鸣。在舞台剧中,剧本编写也很注意去表现剧中主人公李侠和何兰芬之间的感情羁绊,从第一幕何兰芬对李侠初见的陌生,第二幕中那种对爱人的柔情,到最后痛失所爱的悲痛,都被演员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大段的内心独白强化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采访+舞台剧的双线并行叙事,烘托了气氛,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结尾升华主题,以小见大地辐射时代精神。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并不代表故事一定会停留在微观的角度,因为故事最终想表现的还是宏观的时代。节目的最后,节目组将当年在西柏坡接收李白烈士最后一篇电文的苏采青女士也请到了台上,苏女士用明码隔着时空向李白烈士发送了一篇电报,内容是“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这样一篇电文,让整个故事有了终点,将整个节目的情绪推向了顶峰,也将故事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中,一封电文告慰了英烈之魂,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封电文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想要对另一个个体诉说的感慨,也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反馈。节目中整个故事的叙事也清晰流畅,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结构完整,用人物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去反映壮烈的革命历史,不同于娱乐综艺的俗套以及部分主旋律节目的乏味,立意深远又极具创意。

“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定义,告诉人们何为公共的、共同的社会生活的规范。”④《故事里的中国》通过一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优秀文艺作品,用多重艺术手法对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将电视访谈与戏剧融合,用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拉近观众和这些文艺作品以及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从中得到感悟,同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故事里的中国》是文化类节目的一次成功突破和创新,为国产综艺节目贡献了新的节目形式。

注释:

①尹庆民,张璐,杜建邦.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取向与创新趋势研究——以《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为例[J].中国电视,2020(01):109-112.

②③宋凯,韩洲.智能融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电视,2019(06):70-75.

④[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4.

猜你喜欢
综艺李白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戏剧类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