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困境与突破

2020-02-24 04:58张一潇王宇轩周开迪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兹曼类节目电视节目

□ 张一潇 王宇轩 周开迪

2013年,在河北卫视推出的《中华好诗词》广受好评之后,各大卫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诗词类电视节目,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等节目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诗词类电视节目不仅为观众在茶余饭后提供着娱乐,同时也传播着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观众的文化人格,这样的节目应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然而,在各大卫视尽享诗词类节目热播的红利时,诗词类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却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中写道:“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①,这一声音下的娱乐性将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教育性冲淡,观众观看这类节目时,关注点很容易在“娱乐至死”的魔咒下向节目中的娱乐部分偏移,转而忽视了身为主角的诗词。本文通过调查与访谈的方法,探究观众对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接受情况,剖析诗词类电视节目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增强诗词类电视节目传播效益的方法,引导观众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节目中的诗词上。

一、娱乐至死的“魔咒”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以媒介为参照,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阐述时代”与“娱乐业时代”。在“阐述时代”里,印刷品是思想的载体,人们用铅字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文字进行自由、理性的思考;而电视技术的碎片化中断了“人们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②,“电视技术自身的娱乐倾向正把人类文化转变为娱乐业的广阔舞台”③,将人类带入“娱乐业时代”,迫使人类走向娱乐至死的生存状态。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而在于我们看电视”④,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娱乐倾向与生俱来,是存在于认识论层面上的。然而,这一认识适用于20世纪的美国社会,却未必适用于当今的中国。尼尔·波兹曼时代的美国电视节目是裸露在资本运作下的商品,必须以吸引观众为目标收回制作成本并赚取利润,在金钱至上的法则下,娱乐是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最好方式。恩格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经济下的电视节目除商品属性外,另有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身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⑤换句话说,赚钱是资本主义下电视节目生存的唯一方式,而中国电视(特别是央视)的节目则可以为了社会效益增大投入,甚至是赔本赚吆喝。经济基础与主要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中美电视节目根本上的差异,也为中国电视节目打破娱乐至死的“魔咒”留下了努力空间。

二、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困境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表现形式无法与媒介本身的倾向相对抗”⑥,电视的倾向是娱乐,因此电视媒介娱乐至死的性质无法改变,至于其表现形式则无关紧要。但是,当电视的倾向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时,电视的表现方式就发挥着引导电视倾向的重要作用。诗词是中国古人真挚情感的结晶,诗词类电视节目围绕着古典诗词展开,在弘扬诗词文化、传播中国传统审美意蕴上功不可没。然而,诗词类电视节目在表现方式上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其社会效益的扩大。

为找到诗词类电视节目的症结所在,课题组在全国大学生群体中发放了《大学生观看诗词类节目情况调查》的有效问卷265份,并与随机抽取的12名观众进行了深入的电话访谈,在案例分析、数据分析、样本分析的支撑下找到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节目内容的连续性弱

问卷结果显示,22.6%的观众无法回忆起上一次所看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具体内容,能清晰回忆上一期所看节目内容的观众仅占14.7%。这个结果一方面和每个观众的记忆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诗词类电视节目内容的连续性相关联。“在电视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连贯性也随之消失”⑦,波兹曼描述新闻节目的话语完全适用于当下的诗词类电视节目,切割成碎片的节目文本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也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央视诗词类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第五期为例,第一个节目《陪你长大》的主题是“陪伴”,第二个节目《一江水》的主题则是“乡愁”,第三个节目《题西林壁》的主题又换成了关于“超越”的人生哲理,45分钟内这个节目已经更换了3次主题,平均每个主题只有15分钟,观众还没来得及在一个主题上深入思考时,节目已经在滔滔不绝地讲述下一个主题的故事;在节目情感上,第一个节目是充满温暖与童趣的,第二个节目的情感则是游子身上那种淡淡的忧愁,第三个节目的情感又转换成了开朗、豁达,情感的快速转换使观众无法在一种情感中回味思索;此外,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风趣闲聊也打断了节目的连续性,让观众从思念或忧伤的情感中跳脱出来。

(二)画面与音乐喧宾夺主

“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尼尔·波兹曼认为人们在观看电视时,关心的仅仅是画面本身,而非画面下的内容。这个问题具体到诗词类电视节目上就是观众聚焦于精彩的表演与紧张的答题竞技而忽略了诗词本身。

在《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第四期中,京剧名角王珮瑜用戏腔演唱的《南乡子》

歌声绕梁,婉转动听。然而,在戏腔大放光彩时,戏腔下的诗词就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的12名观众都认为《南乡子》的戏腔非常动听,但其中有4名观众无法清晰地说出用戏腔来表现这首词的原因,2名观众认为自己的聚焦点完全在戏腔上,忽略了诗词本身的含义。诗词类电视节目的舞台表演、歌唱、竞技是展开诗词的形式,本应是衬托诗词的绿叶,但在缺乏主持人、嘉宾引导的情况下,观众会因为诗词精美的外包装而混淆节目的表现主体,注意力也会随之发生偏移。

(三)节目缺少互动性

问卷调研显示,76%的观众是通过电视机收看诗词类电视节目,而电视的信息传递主要是单向的,且近年来电视开机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诗词节目的话题性和互动率也大打折扣。29.9%的观众认为自己几乎不参加节目互动,52.5%的观众表示自己很少参与到诗词类节目的讨论中。

三、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改进方法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当前诗词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为了扩大诗词类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相关节目的制作方势必要从节目连续性、内容的主体性以及互动性上做出改进和创新。

(一)增强节目的连续性

对于节目的连续性,当前诗词节目主要呈现出主题、情感、点评三个方面割裂的问题。针对这一点,诗词类节目的制作方首先要做到统一各期节目的主题。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指一期节目只能有一种主题,而是要求一期节目中各首诗歌的主题要有情感态度的一致性和思维逻辑上的关联性。比如边塞主题、爱国主题、羁旅主题以及思乡主题的诗歌在情感脉络和风格逻辑上就有很大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编排组合在同一期的节目之中,通过情感上的层层递进实现节目内容的由浅入深,给予观众更加流畅自然的观看体验,以此避免在诗词主题上的折跃。

对于情感方面出现的割裂,节目必须要严格把控选用诗词的基本情感基调,决不能出现“上一首诗沉郁,下一首诗欣喜”这样分裂的情感安排。如果非要将情感跨度大的诗词安排在同一期节目中,一定要做好诗词与诗词之间的情感衔接。节目组可以利用情感相对淡薄或者态度偏中性的诗词进行衔接,尽量避免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情感的大起大落。

(二)突出诗词的主体地位

对于节目画面、声音喧宾夺主导致诗词本身在节目中受到忽视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创造与诗词本身相符的情景,通过聚焦的方式摆正音乐舞美的位置,使之可以真正为观众理解诗词服务。

《经典咏流传》等传唱、朗诵类的诗词节目可以在每一首诗的片头加入专门为诗歌拍摄的微电影,将诗词朗诵或者传唱融入到微电影中,以具体的可视化情节,生动再现诗词精神,并通过现代演绎手段,赋予诗词全新的时代意义。例如,在《蜀道难》的传唱中,可以添加介绍四川地区哥哥背妹妹上学的微电影,用镜头表现“蜀道之难”的客观事实,以兄妹的情感连结表现当代四川人乐观而大无畏的“蜀道精神”。此外,嘉宾可以在节目表现完之后,适当地介绍节目设计时的构思,用点评引导观众贯通诗词与歌曲。《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答题、竞技类的诗词节目则可以通过舞台剧、小品等形式创建情境,让观众沉浸在诗词之中。比如,在以“聚会”为主题的诗词比赛中,节目组可以布置类似《兰亭集序》描写的“流觞曲水”的场景,让各位选手“列坐其次”去答题或者朗诵。

(三)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融媒体时代,诗词类节目的传统电视分发渠道和互联网分发渠道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合作的关系。现有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主要通过电视渠道发放,而电视的单向信息传播导致了节目互动性上的缺乏,节目组应更加重视新兴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站在诗词节目传播中的作用。

有受访者向我们表示:自己在电视上观看节目后还会再到互联网上搜索普通用户剪辑、上传的相关节目片段去反复观看。节目的运营方其实可以按照这种思路,制作节目的精编集锦和单首诗片段,上传到相关网络平台,并在正式节目中对观众加以引流,用电视媒体+互联网平台两只脚走路。除此之外,节目组在制作诗词节目时,还可以和地方的媒体联动,针对河南、川渝、广东等方言人口大区制作河南话、四川话、粤语的诗词节目片段,用节目引发地方观众的共鸣和游子的乡愁,提升方言人群对节目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结语

诗词类电视节目有着提高观众审美境界的社会效益,而《娱乐至死》一书中反映的一些问题限制了这类节目社会效益的发挥。对此,诗词类电视节目需要在表现手法上进行调整,用增强节目连续性、突出节目主体性、增强节目互动性的方式引导观众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节目中的诗词上,以形成一类更具传播效益、寓教于乐的节目。

注释:

①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7.

②周倩.新媒介时代下的娱乐至死[J].视听,2017(10):17-18.

④⑥⑦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5,97,115.

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猜你喜欢
兹曼类节目电视节目
新电视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应对策略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世界头号毒枭再次成功越狱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