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实现机制

2020-02-24 18:54马芳平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妇女

马芳平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100718)

从当前研究看,学界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研究,学术成果也比较多。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为关键词,共有相关文章50多篇。除综述类文章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规律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贡献,特别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但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特别是时代化研究相对较少。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为关键词,检索结果分别都只有3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的相对薄弱,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逻辑关系和实现机制的研究更少。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历程中总结其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实现规律和经验。

一、结合妇情调研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进入中国的历史节点是在近代出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时期,妇女问题开始成为中国社会问题的集中表征之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在被介绍并在中国传播、运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社会集中关注的妇女心智教育和形体解放问题、妇女的人格和经济不独立问题等。在回应和解决近代妇女问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必然发生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同中国妇女实际相结合成为理论和现实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党员自觉对中国各阶层妇女进行了调研,例如,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王会悟、杨之华等对上海、湖南女工的调研以及毛泽东、沈雁冰等对农村妇女的调研等,使中国共产党迅速地掌握了妇女的劳动和生活状况,对各阶层妇女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从而形成妇女是力量的理论共识,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对妇女力量的忽视,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思想中国化(1)1921年8月,陈独秀和李达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及章程》中明确妇女作为革命主体的必要性:“在男女对于社会义务平等的理由上,我们主张女子与男子携手,加入一切抵抗军阀、财阀底群众运动”。。大革命时期,根据调研中反映出的中国女工阶级觉悟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进步女学生参与革命宣传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妇女解放的社会影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对中央苏区农妇的调研,使中国共产党对农妇在革命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动员苏区妇女在支援红军、粮食运动、参加武装斗争等实践中争取自身解放,使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有了可靠的同盟军。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妇女工作者对各阶层妇女在抗战中的表现进行充分了解,促成了妇女统一战线的形成。在具体的妇女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延安妇女生产劳动情况的调研,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运动方针,把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经济基础对妇女解放的作用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抗战实际和妇女工作实际的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并结合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实际,引导妇女从个体劳动者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劳动者转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工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引导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并初步建立起妇女参加集体劳动的相关配套机制,取得了体制性解放妇女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妇女解放的一些传统做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遇到阻力,新出现的妇女问题又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各级妇联从作好调查研究开始,在对妇女的诉求和妇女问题的新表现科学认识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的思维解决妇女发展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形成了保障妇女权益和提高妇女素质的一系列机制,使中国特色妇女发展道路取得实效。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与中国妇女实际相联系,植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中,才能迸发生机和活力。在中国妇女解放进程中,也曾有一些曲折和失误,之所以能发展至今并取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与中国共产党对妇女政策的不断调适密切相关。妇女政策的不断调适本质上就是理论通过调研不断修正、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正如毛泽东1941年9月对中央妇委工作组的讲话中指出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和进步着的,调查研究也必须是长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妇情调查,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妇女实际相结合,使抽象的、一般的理论变为具体的、直接的相关妇女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

二、通过宣教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大众化就是通过宣传教育使民众了解、认识、接受、认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把理论和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妇女解放行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其妇女解放使命的关键一环。“我们要完成妇女解放的使命,只有去找群众,只有去找生活最痛苦、要求解放最迫切、而最有解放精神与魄力的群众。这种群众,方是我们妇女运动真正的基础。”[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一切革命工作和新鲜事物,在其开始唤醒群众的注意时,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能成为群众的思想行动,产生巨大力量。每一个新发生的问题,从其开始提出,到达成熟解决的过程,都是先从宣传、解释、教育着手,而继之以有系统的宣传工作。”[2]其中,对民众,特别是对妇女,进行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成为建党初期宣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有目的地开展对妇女群众的革命宣传和对普通民众的妇女解放教育。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各种进步报刊,发表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和评论,还特别注意根据群众的接受水平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宣传,党早期有关妇女运动的决议和章程中大多会附有简短明了的口号,就是为了能以最简洁的方式让广大群众了解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的核心思想和主张。中共四大提出要重视口头宣传的作用。在具体宣传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初步摸索出对不同阶级妇女群众进行宣传的经验。在创办的平民女校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女工和其他劳动妇女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设置课程,在拉近与劳动妇女关系的基础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安排教师发表有关平民女子切身问题的演讲,使学生具体地感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主张和意义,其中陈独秀、沈雁冰等都曾在平民女校上课。党的三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提出“接触女工的初步方法,或办工儿院,或办女工夜学,亦方法之一,并可斟酌情形因期制宜。”[3]在争取知识女性方面,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释知识女性面临的教育和职业问题,维护女学生的恋爱、结婚和离婚自由(2)例如向警予对司法部关于女学生悔婚的不当裁决进行批评,肖楚女对女学生离婚问题进行辩护。参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5-274页。,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知识女性的内心。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充分了解底层劳动妇女生活状况的基础上,以共情为桥梁,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和解放意识;引导女学生和女知识青年深入社会,在与一般贫苦妇女交往中培养其阶级感情,初步形成了“接近走近妇女——宣传教育妇女——动员组织妇女”的宣教路径。在宣传方法上,除了在斗争中公开号召和宣传外,还通过学校、读书班、亲朋好友等关系更自然地接近妇女、展开谈话和教育,促进了妇女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1927年后,中国革命的斗争环境异常艰苦。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党的妇女运动应群众化。”[4]为了争取妇女群众,中共六大根据当时妇女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认为采用传单、宣言、口号等进行宣传最相宜。作为有组织的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把报刊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途径,“革命的报纸上要有妇女的专栏及通讯员”。在宣传教育的具体策略上,中国共产党注重从普通民众和妇女群众的生产生活入手,引导其运用阶级的方式思考妇女问题,促进民众特别是妇女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政治立场的认识和体验。

抗日战争爆发后,妇女解放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越来越强。1937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的《妇女工作大纲》中把宣传妇女解放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妇女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为日寇侵略中国简史、抗战形势、抗战常识、抗战胜利与妇女解放、党的抗日十大纲领及当时当地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宣传”[5],并强调要根据具体对象有重点地抽出和妇女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宣传。在抗战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宣教工作。在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妇女工作者在动员妇女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宜采取谈话、图画、讲故事、问答、唱歌等方式,并且要活泼有兴味,才便于了解和接受”[5]。为了提高妇女宣传的实效性,中国共产党还要求妇女工作者要接近农村基层妇女,“生活习惯、服装、语言、态度要适应农村”[6]。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利用合法政治途径开展妇女宣传,争取妇女群众。1938年,邓颖超在国民参政会召开前夕强调,“要亲切的和妇女大众建立经常的关系,要谦虚、诚挚、仔细地聆听各界妇女大众的意见。不仅在参政会开会以前,在开会期间,也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接近各界妇女同胞,征询意见。即使在闭会之后,亦应将会中讨论与决议案向各妇女团体与妇女大众作报告与解释”[7]。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和解放区进行了针对性的妇女解放宣传,号召妇女把自身解放与争取民主建国联系起来。在解放区的土改中,利用诉苦、谈心等方式把妇女的个体私人感受和行为与普遍的政治的阶级解放联系起来,启发妇女的阶级觉悟,取得良好效果。“在中国妇女身上,共产党人获得了几乎是现成的、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广大的被剥夺了权力的群众。由于他们找到了打开中国妇女之心的钥匙,所以也就是找到了一把战胜蒋介石的钥匙。”[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公共生活逐渐成为一种理性、自觉的生活。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系统化、政治化、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在主要社会机构和单位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核心主张和基本理念通过思想政治宣教被民众和社会认同。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大众化从受众角度讲,是包括男女两性的,是对包括妇女在内的中国所有民众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宣传充分考虑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时代,中国妇女和中国民众的经济水平、政治素养以及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早期大众化阶段,中国民众包括妇女的知识水平有限,生活水平不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大众化更多强调的是理论内容的通俗性、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理论传播方式的便利性、可获得性(主要是通过书籍、报刊、讲座、演讲等),理论效果方面的短平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历次扫盲运动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妇女和男性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妇女的生产和生活有了基本保障。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在强调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开始关注理论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传播方式的规律性、生动性(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理论效果方面的长期性、示范性和榜样性。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在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各种思潮和信息的交汇中要实现大众化,关注的更多的是理论内容的可认同性和实效性,理论传播方式的快捷性、互动性、交流性、可参与性(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传媒、交流平台、自媒体等),理论效果方面的共情性和感染力。

三、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时代化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之所以能得到持续推动,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不断发展创新是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把妇女解放运动与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阶级革命的理论,把妇女问题的解决和妇女运动的开展与革命所要解决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联系起来,在革命和战争环境中力主妇女解放,重视妇女力量,保护妇女群众,并在生产劳动、革命政权建设、军事斗争等实践中培养妇女的主体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冷战背景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妇女,必然更多从政治角度看待妇女问题,在理论选择上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计划经济等思想。1956年后,中国共产党把妇女解放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体制性推进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统筹妇女的工作和生活。1978年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妇女、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更多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把发展作为解决妇女问题的关键。2018年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时代把握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主题,把妇女问题和妇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

在具体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实现了妇女工作方针的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时代化。建党初期,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通过妇女运动决议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对象、前途、任务和依靠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方针任务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土地革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劳动妇女为主体的妇女工作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工作方针得以形成和确立。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都贯彻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并在新的背景下发展为“两勤方针”。1979年,在全国妇联第四届常务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重新确立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运动方针。自此之后,中国妇女全国代表大会在制定妇女工作方针时都坚持并发展这一原则。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中国妇女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妇女工作方针任务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从中国妇女六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到妇女七大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妇女工作方针始终与党的方针相一致。中国妇女八大开始明确要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制定妇女工作方针任务的指导思想。中国妇女八大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中国妇女九大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国妇女十大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妇女十一大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妇女十二大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在制定妇女工作方针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同时,妇女工作围绕的具体任务也在变化,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振兴中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妇女解放所处的历史方位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妇女发挥作用的领域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扩展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在围绕妇女工作方针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工作方法也在与时俱进。革命时期,党在领导和组织妇女工作时,逐渐意识到党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路线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运用该工作方法有效组织和动员了妇女,在解放战争时期把其确立为党领导妇女工作的基本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方法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党领导下的集中统一的整体思想和分工合作的妇女工作方法,在国家政权建立初期显示出党解放妇女的政治决心和各部门的现实努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渐形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全面规划的妇女工作方法,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化解放妇女的优越性。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全面规划的方法不断规范化和制度化,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得到发展和规范,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相关机制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妇女工作方针的制定、妇女工作方法的选择已形成一定的内在逻辑。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从民族危机到民族独立再到民族复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实践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妇女工作方针任务和方法也与时俱进,但妇女解放与党的方针任务相一致的原则没有变,提高妇女素质、保护妇女权益的立场没有变,创设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努力没有变。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是集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为一体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有机统一起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发挥巨大指导作用的一个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推进“三化统一”:通过马克思主义妇情调查实现的中国化、通过理论宣传实现的大众化、通过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实现的时代化的统一。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党员和妇女工作者通过对女工和农妇的社会调查,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思想中国化,形成“妇女是力量”的理论认识,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妇女力量的忽视。在“妇女是力量”的认识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指出要重视对不同妇女群体进行思想政治宣教,向妇女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解放思想,并唤醒、引导和组织妇女参加实际革命工作,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党的整个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妇情调查,正确认识了女工和农村妇女的受压迫情况和革命诉求,把农妇和女工作为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政策,并通过向劳动妇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实现妇女解放与土地革命任务的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妇女调查团的讲话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情调查的科学化和实践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抗日战争时期任务的结合,使最广泛的妇女统一战线能在革命和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解放战争具体阶段任务的结合,以此调动妇女群众的参与和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上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仍然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国家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妇女参与国家建设和自身解放。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的妇情调查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国家层面开展的十年一次的妇女地位调查使中国共产党和妇女工作者能准确把握妇情变化,并把妇女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体任务相结合,从而调动妇女在参与发展、推动发展中实现自身解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妇女在参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实现自身解放,也必将在未来推动妇女解放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是中心主题,是空间维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时代化是前提条件,是时间维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大众化是目的,是主体维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国情、中国妇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制定妇女工作方针和任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妇情调查的有效开展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实践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时代感、群众感召力和现实针对性。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要想成功被大众和中国妇女接受和认同,必须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符合当代民众和中国妇女的认知水平和普遍利益诉求,并与现代媒介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一个整体,在中国选择经由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征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妇女在参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实现自身解放。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妇女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当代妇女的工作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