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假新闻的产生及传播探析

2020-02-24 04:58刘珺绯郭玉真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假新闻网民社交

□ 刘珺绯 郭玉真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六成,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加之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只需要拥有一部手机并处于一个网络信号稳定的环境中,便能实现“人人皆可做记者,你我都是评论家”的梦想。在此背景下,一些网站和自媒体账号为了谋求更高的点击率、增加曝光量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炮制出许多子虚乌有的消息进行发布,致使假新闻日益泛滥。

一、假新闻的产生

(一)互联网时代下追求时效性,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媒体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时格外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以使自己的消息能更快速地吸引大众关注,获取流量和独家报道权。很多媒体往往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新闻来源的真实性的确认,导致信息报道存在偏差或者造成新闻乌龙事件。如今年2月14日由澎湃新闻转载发布的一条来自中国科讯微信公众号的新闻称,“4000亿只蝗虫已经到达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并配以图片,证实新闻的真实性。消息一出便在互联网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4000亿蝗虫”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更是有高达151000个相关结果,可见消息一出便在网络上得到了极快速度的传播,其中不乏一些权威媒体也陆续进行了报道。这则消息最早的信息源头则是几个自媒体公众号率先通过微信推文进行发表,消息在后续的传播中变得日渐夸张,最终变成了耸人听闻的“4000亿沙漠蝗即将逼近中国”的不实消息。

(二)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壮大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被扩宽,而社交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传播特性、传播速度、传播成本、传播范围、用户黏性、交互性等多个方面的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也为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片沃土。用户点击并阅读推文,广告商会为所点击的新闻进行付费,这种商业模式的推动也为假新闻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一些机构将假新闻进行“精心包装”后使内容更加吸引眼球,再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病毒式的传播,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收取大量的广告费用,而生产假新闻的障碍已经被完全清除。

(三)网民媒介素养欠缺,信息真伪分辨能力弱

手机上网已经基本做到全面普及。伴随着网民数量的爆发式增加,部分网民的媒介素养却亟待提高,不少网民往往“听风就是雨”,极易被一些由真实图片、新闻所改编的假新闻所欺骗。加之越来越多的人在各类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但由于信息捕捉片面或歪曲了事实真相,使民众身边假新闻的数量也不断呈爆发式增长。

二、假新闻的传播

(一)社交媒体智能算法存在偏差

智能算法起初是为了使各软件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掌握用户喜好,以此来推荐用户想要看到或是需要的东西,但算法偏差也一直存在于算法设计和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有些算法偏差是算法本身所具备的,无法进行避免,但还有一些偏差是由于人为干预有意而为之的,这些算法偏差被用于假新闻的传播,其不良影响是巨大的。

1.新闻推荐算法为假新闻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些社交媒体的智能算法缺乏对假新闻的核查能力,往往会通过相关的关键词或信息属性进行信息分类,推动“物以类聚”现象的上演。一些假新闻往往通过这种方法使彼此之间的观点和信息互相认证强化,助推假新闻的传播。如Facebook的“新闻推送”功能,本意是为了更好地针对用户需求来推送更多符合用户口味的优质信息,但社交平台在为传统的权威主流新闻引入10%流量的同时也为假新闻引入了将近42%的流量,在用户打开Facebook前3秒内所浏览的内容有近22%的文章为假新闻。这些新闻推荐算法都使假新闻能更加快速广泛地进行传播。

2.“信息茧房”加剧假新闻的传播效果

“信息茧房”概念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其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的。它是指由于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并非是全面的,因此在选择信息时往往只会选择与自身兴趣相符或是价值相近的内容,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囚困在专属的信息“茧房”之中。而社交媒体自身的一些技术算法更是加深了信息“茧房效应”。茧房极大地削弱了用户的个人思考和分辨能力,使用户的信息接触面逐步收窄,只接触自身喜欢或熟知的领域,逐渐形成信息的“回音壁”。假新闻在此机制下更加肆意传播,在骗取大众的流量和关注的同时加剧了受众的“沉默螺旋”效应,使用户更容易受假新闻的影响,无形之中加剧了假新闻的传播影响力。

(二)“后真相”成为假新闻泛滥的温床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以及社交媒体的大范围普及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后真相”的发展。而“后真相”又使新闻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职责不断被削弱,往复多次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公众愈发不在意虚假信息,对于发布虚假信息也不会过分惶恐。相对于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人们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找寻情感共鸣,这也使新闻更加真假难辨,为假新闻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温润的土壤。

(三)网民推波助澜使假新闻肆意流传

互联网以及社交平台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让网民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很多人逐渐拥有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并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面对互联网来源不同、真假难辨的众多新闻时,受众往往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对一些信息进行转载传播,无意之间就成为了假新闻泛滥传播的助推器。因此,假新闻的泛滥传播与网民的推波助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除此之外,民众往往会由于自身的情感倾向而置真相于不顾。一些假新闻往往会将一些弱者作为新闻的主角,通过塑造弱者的悲惨遭遇来利用大众的同情心,使事件不断发酵、走偏。

三、结语

政府部门、媒体、平台和网民必须共同携起手来对假新闻进行治理,打造一个纯粹干净的舆论环境,让新闻不能失去真实的本心。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领域缺失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治理。治理调控并非一刀切断,应该有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加大防范力度。相关媒体机构必须严守新闻的落实职能,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及时辟谣,发布权威信息,减少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带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新闻舆论环境。相关媒体平台要完善自身的信息审查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将假新闻进行屏蔽和筛选,及时补救算法带来的种种弊端,为用户筛选出更加优质的内容,阻止并严惩假新闻从业人员从中谋取利益,并将其拉入企业黑名单。广大网民要不断提升媒介素养,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信谣,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猜你喜欢
假新闻网民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