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呈现精彩中国
——以《人民日报》(海外版)进博会报道为例

2020-02-24 04:58于金卉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海外版人民日报博会

□ 于金卉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并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而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我国对外传播交流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体现。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影响还不匹配。当前中国故事的讲述还存在着缺陷,好的中国故事只是在国内广泛传播,并没有传出国门。这个问题包括两个原因:第一,我国目前的传播话语体系还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叙述体系与底层逻辑上;第二,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依然存在着误解,导致错误、片面的观点肆意传播,由于没有及时夺取话语权,导致错误信息与不良情绪遮盖住了真实的中国故事。

于1985年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行对外宣传的媒体之一。创刊30多年来,其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也是向世界塑造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之际做出重要批示,他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创刊30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不论是历史地位还是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都具有独特的标志性含义,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毫不犹豫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二、进博会报道——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11月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进博会的举办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开放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绝佳契机。《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本次进博会报道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报道中抓住时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一)用时代热词讲中国故事,呈现潮流中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日报》在用词方面也摆脱了以往严肃、晦涩的话语体系,紧跟互联网潮流,选择大众容易接受、轻松活泼的话语体系进行重大事件的报道。

在进博会举办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版)多次利用口语化的标题进行报道。例如《央企购物车:满满满》《全世界的好东东都来了!》等,在标题上就做到吸引读者眼球,增加阅读兴趣。同时文章内容中使用一些年度热词,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例如“进博会通内斯食品集团展区,观众对于来自德国的烤肠赞不绝口,纷纷点赞”,这里的“点赞”一词并没有收录在词典中,但是近几年成为了互联网年度热词,因此主流媒体顺应时代潮流对正能量新词采取包容态度,在报道中都运用了“点赞”一词。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选择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报道。不论是标题还是内容的叙述,其表达方式都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报道实践前沿,同时也给其他主流媒体的报道形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利用时代热词的语言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新时代的潮流中国。

(二)用中华传统文化讲中国故事,呈现文化中国

经过5000年的积淀,中华文化中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厚的底蕴,也体现着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也正因如此,语言文字成为讲中国故事的一大特色。应充分利用诗词古文讲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一同走出国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个场合中提到要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进博会举办当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一版就刊登了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可的文章《恰似新时代辉煌绽放(望海楼)》,这是将中华文化和当代主题良好结合的典型。文章把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四叶草作为线索,不仅将进博会比作四叶草“恰似新时代辉煌绽放”,更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见证“丝路”壮景与当今“一带一路”相连接,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文章对进博会这片四叶草的每一瓣都赋予意义,分别是“改革开放的恒心”“中国方案的匠心”“文化自觉的信心”“伟大梦想的雄心”,并用文学语言进行描述,认为“四者交汇,幸甚至哉”。在进博会第一天刊登这篇文章,让华人华侨意识到即使身处异乡也不能忘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让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报道中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悠久的文字、厚重的语言表达风格与现代的活动结合起来讲述中国故事,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已经植根于人民心中,更能向世界呈现一个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中国。

(三)借他人之口讲中国故事,呈现客观中国

此次进博会报道中有3篇报道直接引用了国外媒体的观点和论断,通过西方思维传播中国会议、借他人之口讲中国故事的形式成为进博会报道的一大亮点。

本届进博会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世界能够看到中国另一个新的形象——进口国,进博会在以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各国的到来。在《世界经济合作共赢的典范(国际论道)》一文中,《人民日报》(海外版)选取了西方话语体系代表美国《华尔街邮报》、塔斯社大利亚杂志《外交学者》以及“一带一路”国家代表巴基斯坦《国际新闻报》的报道和评价。借他人之口表明进博会的意义和理念更有说服力,例如《外交学者》杂志指出:“这一宗旨显示了中国在目前全球环境中‘明确支持包容性全球化’的决心。”这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正确解读和积极评价。这种“国际论道”的形式,充分考虑到了西方话语体系逻辑,按照西方人的话语体系进行进博会的传播,避免了二次阐述带来的误解,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

在之前的重大活动宣传中,中国的报道模式常以“我”为中心,难免会陷入主观情绪表达的抒发,减少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度。而转变话语角度,借他人之口进行表述会使报道更加客观公正,在不同媒体的评价中向读者讲述中国故事,能呈现出一个更加客观的中国。

(四)从多角度讲中国故事,呈现立体中国

1.讲好普通人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从小人物的小故事讲起,透过小人物的“个人梦”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家梦”。2018年既是进博会举办的第一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在浦东,沐浴创新阳光》这篇报道,将两个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更能体现进博会对于上海的意义。文章采访了不同行业的浦东人,听他们讲在浦东工作生活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上海、了解中国。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对中国的转变进行陈述,感情更加真实,对于进博会的宣传更加自然。

2.讲好企业领头人的故事。进博会的参展方都是以企业为单位,因此选取企业领头人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本次进博会报道选取了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头羊常兆华。他曾经在美国担任过两个上市企业的副总裁,在改革开放之初毅然回国创业,潜心研究,所创办的公司成为“国产支架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开始引领世界支架行业的新标准”。如今中国制造的医疗器械也能参加进博会,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拥有了比肩世界一流的能力。

3.讲好“地方故事”。中国故事其实就是由一个个地方故事组成的,地方故事讲好了,中国故事自然也就讲好了。进博会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版)选取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陕西作为地方故事的代表。作为一个中部内陆城市,陕西的开放程度相对于沿海城市较低,而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和进博会的举办让这座原本较封闭的城市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在《陕西:让开放成就百姓幸福生活》这篇报道中,记者选取了三位不同的陕西人作为切入点,通过在进博会进口食品、引进人才、拓展市场,利用开放这把“金钥匙”,促进陕西经济不断前行。

通过讲述普通人、企业领头人以及城市的中国故事,从不同角度切入,让读者对中国的了解不局限于国家的精英人物、精英事迹,而是透过基层生活的报道让读者产生共鸣。从小切口反映国家的价值观,用多角度讲述故事,呈现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中国。

三、讲好中国故事依然任重道远

通过文本分析,笔者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讲中国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尤其是具有国际性质的大型活动,报道形式已经不局限于客观公正的纯消息、通讯,开始采用人物报道、消息与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可见,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在实践应用层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讲好中国故事依然任重道远。笔者统计,《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本届进博会相关的报道共有87条,其中真正从“讲好中国故事”角度出发进行叙述的报道仅有11条,占据整个报道的13%。可见,虽然已经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故事报道,但是数量与质量仍然难以得到保证。未来主流媒体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还应从以下三点出发。

(一)主动出击,讲好中国故事避免慢人一步

很多时候外国对中国的误解会先于中国好故事传播,导致国际舆论会首先倾向于国外媒体的误解之词,这个时候再进行中国故事的传播,其难度会更大,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2018年11月,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D&G)在其官网发布了明显带有歧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起筷吃饭》。事件发生之后,《人民日报》随即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表示“这才是中国人的筷子”。通过视频的形式,《人民日报》虽然讲好了中国的文化故事,对辱华行为进行了最有力的回击,但是却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行为。未来,应将讲好中国故事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才能让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

(二)找准切入点,为讲好中国故事掌舵起航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进博会报道中,笔者发现部分报道已经具备了好故事,但是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例如《我为进博会运展品——首届进口博览会境外展品运输侧记》中仍然以传统消息的框架进行报道,如果选取一位进博会运输员,从他的经历和视角来看进博会,并进行深度报道,也许会更令读者欢迎;再如《参展厂商收获满满——“我们展台太火了”》中,记者采访了加拿大太平洋海洋单细胞海藻集团的副总裁,以表现展台火爆的情况,但是最后的叙述变为对这家公司的介绍,没有吸引读者的内容。因此,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跳出已有的消息逻辑框架,以一种能引起共鸣的形式进行讲述,会让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三)培养专业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储备力量

想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除了需要具备好故事以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讲故事的人。作为讲故事的主力军,媒体工作人员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更应该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与能力。在不同场合、不同平台,针对不同的受众,讲故事的形式都应该进行不同的变换,以最佳状态进行传播。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运用好国外新媒体如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了解国外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应该成为必备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抓住新的机遇,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挖掘有价值的故事点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时的口号,而应是新闻从业者一以贯之的信念和思想,也是当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相信未来的中国故事能够越讲越好,让中国故事自己“走路”,传遍世界。

猜你喜欢
海外版人民日报博会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新举措
No.2 企业微信海外版改名为WeCom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办好“海味党报”——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
直企首探进博会
裘山山散文被《散文》(海外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