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舍我的报业主权与内部组织思想

2020-02-24 04:58罗莎丽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报馆商业化报业

□ 罗莎丽

成舍我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报人。1912年,年仅14岁的他向安庆《民喦报》投稿,开始了他与新闻业的缘分。到1991年逝世,他从事新闻工作时间长达70余年,可谓是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他也是一位致力于新闻学术研究的教育家,创办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以及私立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此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民营报业家,创办了北平著名的“世界报系”、南京的《民生报》、上海的《立报》等。成舍我的报业经营观念在当时相当先进,一生创办并经营多家报纸,在生命尽头还在为《台湾立报》的发展筹谋划策,然而他的报业大王之梦还是没有成为现实。笔者对成舍我的报业主权及内部组织关系的提出及时代背景作相关探讨。

一、成舍我报业主权及内部组织关系观点的由来

纵观成舍我的一生,他身体力行地把新闻工作当作他毕生的事业。成舍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关心不是没有缘由的,他生于1898年8月28日,正值维新变法,毋庸置疑,救亡图存的时代环境势必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成舍我游历欧美时,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报纸的内容、发行、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欧美报业的发展模式,开始思考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前景。

考察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现状后,他发现欧美国家的报业资本化、商业化严重,黄色报纸众多,而他认为报纸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器”,“未来的中国报纸,应该受民众和读者的控制;他的主权,应该为全体工作人员,无论知识劳动或筋肉劳动者所共有;他在营业方面虽然还可以商业化,但在编辑方面,却应该绝对独立,不受‘商业化’任何丝毫的影响。”成舍我认为中国将来的报纸定要以英美国家的报业为前车之鉴,避免报业托拉斯的产生和报纸过度商业化而忽视公共福祉。

对于未来新闻事业的组织这个问题,成舍我曾几次强调要消除劳资对立与劳心劳力的区别。在详细论述中国的报纸如何预防资本化的危机,缓和劳资对立、记者和编辑的矛盾时,他认为:“就应该设法使一个报馆,成为合作的集团,由排字工人起,至社长止,都要忠诚合作,全成为报馆的主人,不但要消灭资本劳动两阶级的对立,并且要融合劳心劳力,使他们同为一个报馆的生产者。应就他们劳动的时间和效率,去区别他们的报酬,而不应该从劳心劳力上有所歧视。”成舍我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他在考察英法等国的报业发展后,发现没有雄厚资本的支持基本不能开办一份报纸,就连维持已有的报纸都很难。但如若报纸完全被资本家所控制,那么报纸对于社会公众福利的关注就会被资产阶级的商业利益所取代。于是,他在既要促进中国报业的发展又要防止中国报业走上和欧美资本化商业化的道路这对矛盾中,提出了这个设想。笔者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他这一设想的可行性。

二、成舍我报业主权及内部组织关系观点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局势

成舍我提出这个设想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虽然军阀割据时期已经结束,1928年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是各路新派军阀、旧式军阀依然对蒋介石政府及其中央军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各派势力军事和政治上的明争暗斗相比袁世凯时期虽略有式微却未曾停止。

首先,从社会制度上来说,当时的中国是带有封建残余、军事独裁性质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封建残余”“军事独裁”显然表明当时的中国仍然还保留数千年沿袭下来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政府或许能容忍一部分民营报业的存在,作为掩藏专制的面具,但绝不会允许整个新闻事业脱离自己的掌控,不会让“全国国民,人人应以纠弹贪污为已责,报纸关于此类记载,不特不应处罚、删扣,并‘缓登’亦可不必”这种对政府当局来说是“舆论失控”的情况出现。1926年,《京报》社长邵飘萍、《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被军阀张昌宗所杀害,而成舍我也差点成为张昌宗爪牙下的冤魂。1934年,南京《民生报》因刊登有关行政院处长彭学沛涉嫌贪污的新闻而被行政院当局以莫须有的“恶意新闻”“不服检查”为由做停版三日的处罚。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都表明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完全不可能实现报纸由全体人民所有的。

其次,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不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必然存在着劳资双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规律,而成舍我所提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成为报馆的主人这一设想,显然是希望消灭劳资两个阶级的对立关系,这样的关系只有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国家才有实现的现实土壤。

最后,从个人思想意识层面上来说,报馆中从发行人到主笔、编辑再到排字印刷工人,各有各的出身背景、生活环境,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势必会使全体工作人员对时局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报馆中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政治立场很难达到一致。政见的不同就好比现如今人们常说的“三观”不同,会使报馆中的全体工作人员很难做到目标统一,而目标难以统一,忠诚合作也就难以达成。

(二)经济环境

北洋军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靠借债度日。袁世凯死后,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北洋政府遗留的所有外债,而且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不同程度的大萧条时期,各国的对外投资更加谨慎。幸而南京国民政府成功推动了收回关税主权、创设中央银行、实施币制改革等举措的实施,到1936年底,财政才实现正常运转。因此基于当时的经济环境,普通人民群众一般只能实现自身的温饱问题,至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只是有钱人才能考虑的事。诚然,报馆的创办需要大量资金,如果资本薄弱,不但新报不能创办成功,而且仅是维持已有的报纸都将失败或被大资本者吞并。因此,成舍我所说的要使报馆成为一个合作的集团,消灭劳资两阶级的对立,那么必然要参与报馆工作的全体人员一起出资进行经营,这结合当时民众的经济条件来看是不允许的。

(三)文化环境

从教育水平来看,在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都是采用愚民政策,虽然五四运动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但这场运动主要惠及的还是青年、学生等知识分子,像排字工人、印刷工人等可能还是停留在较低知识水平。而且当时高级知识分子是稀缺的,报馆中精英群体占比小,更多的是普通操作人员,将这两者完全等同起来是不合理的。况且在知识层面有区别,那么每个人付出的精力也是不同的。如果说报馆主笔每天写一两篇针砭时弊的评论和一个每天排字八小时的熟练工人报酬一样的话,那或许人们都愿意去排字,而不是绞尽脑汁地精选角度、锤炼文字写文章了。因此,简单地说报酬的多少不应有劳心劳力的区别是不科学的。

三、成舍我理想中的报馆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设想

成舍我的这种报业主权及内部组织思想即使是放在21世纪也是难以实现的。尽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各类自主运营的自媒体,但是这类自媒体内部也是有股权分配的,并非所有参与者都拥有主权,在这些自媒体内部仍然有着劳动上的等级之分。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群体中成员的能力都有高有低,如果不论能力高低都获得同样的报酬,那就类似于“平均主义”,对于能力高的成员来说,这是不公的;对于能力低的成员来说,他们的上进心就不会很强,那么这个群体就难以发展,甚至有可能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

成舍我提出这个设想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中国报业出现和欧美同样的资本化、商业化弊端,但是这种设想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方面的各种因素来说,只能是一个对于报业机构组织与管理的美好构想,而难以成为现实。正如他当时所自嘲的,这是乌托邦的尝试。

猜你喜欢
报馆商业化报业
印象·邵飘萍故居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