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专题创新传播形态探索

2020-02-24 04:58周建莉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音响听众广播

□ 周建莉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广播成了相对的弱势媒体。虽然现在已进入融媒时代,但在同一个传媒集团内,作为独立传播平台的广播与其他媒介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除了以即时传播路况和交通资讯为主的交通广播,当下的新闻广播也要扬长避短,找准自身与众不同的优势。笔者认为,广播新闻专题既有报道深度,又有报道力度,应该把它当成与别的媒介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体裁。当务之急是创新此类节目的传播形态。为此,笔者将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一番探索与思考。

一、题材选择以动态事件为主,突出新闻性

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大量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其中有许多是广播新闻专题非常合适的报道对象。作为深度报道的种类之一,新闻专题可以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有较大新闻价值,又为受众关注的典型人物或新出现的社会现象①。在如今一些广播新闻专题的采编实践中,记者选择题材时还主要着眼于一些典型经验或者政策、领导意图的解读,宣传性味浓而新闻性淡,导致实际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只有以动态事件为报道对象的广播新闻专题,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广播新闻专题的题材选择除了挖掘区域优质信源、体现本土特色,还应该以动态事件为主,因为动态事件既能突出新闻性又具有过程性,有利于记者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采制和报道。以动态事件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一般被称为“事件性新闻”。它是以围绕独立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报道类型,通过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介绍,追求报道的速度和新闻的时效性。然而,可以当作广播新闻专题来报道的动态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基层,增强脚力和眼力,同时广交朋友,开拓信源。

与主题性题材相比,事件性题材的广播新闻专题在采制时还相对容易些,这是由于事件性新闻中的事实丰富、具体、鲜活、生动,基本上属于一事一报的题材。记者只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就可以获取报道素材。当然,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主题,也需要记者的脑力和笔力。广播新闻专题的报道对象还有许多是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要对这些人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介绍,就需要用典型事实做支撑。只有对大量相关事实的梳理,才能聚焦新闻人物,凸显人物的个性,体现人物的传播价值。

如一条题为《坚守与奉献只为守一方健康》的广播新闻专题,说的是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孙端街道有大量在武汉的务工人员,春节前夕他们返回家乡后,这里曾被全部集中隔离。为了有效防控疫情,孙端街道卫生院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吃住在单位,全天候待命。卫生院一共有80多名工作人员,平时除了接待居民的日常门诊,还承担着对全街道17个村400多名武汉返绍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每天两次的体温检测、6个道口的24小时值班、重点区域的防疫消毒等工作。面对繁重的任务,连70多岁的放射科医生王国荣也主动请缨,参加值班站岗。医护人员朱丹微负责的村子是重点防控的新河村,由于该村隔离人员多,她每天都要穿着防护服走近3万步路。防护服不透气,经常没走多久就开始出汗。一冷一热,虽然人有点不舒服,但她仍坚持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春节以来,她和同样在卫生院工作的丈夫都没有回过自己的家。正是有这些基层医护人员的坚守与奉献,孙端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到2020年3月20日,这里已经没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这条广播新闻专题中,记者采用了大量的现场录音,声情并茂,播出后在绍兴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在,广播新闻专题的题材涉及领域正在不断拓展,有些容易受到关注的社会新闻也被纳入到了采制范围。如在一条题为《电瓶车在楼道和车库充电隐患大》的广播新闻专题中,记者从绍兴市区某小区因为有人在车库为电瓶车充电引发火灾的动态事件切入,通过实地走访几个小区,采访居民、物业公司负责人、保安等,对这种普遍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播出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在报道社会新闻时用广播新闻专题的体裁,既能充分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面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内容取舍为纵向结构服务,增强故事性

在采编实践中,广播新闻专题常用的结构一般为纵式结构。所谓纵式结构,就是根据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顺序组织材料,实行线性叙事。这种结构有利于增强报道的故事性。为了增强广播新闻专题的故事性,记者在采制时要围绕纵向结构取舍内容,也要注重情节冲突,还可以设置悬念,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以此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在广播新闻专题中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听众的收听欲望,使他们在收听时更加专注,更加好奇,更加投入。与此同时,广播新闻专题要讲好故事,既不能堆砌华丽辞藻,也不能用夸张手法,更不能空喊口号,而是要用丰富的音响和生动的人物采访来增强实际传播效果。

广播新闻专题中的故事化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化有严格区别。前者是叙述的元素,必须绝对真实;后者是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再现生活,故事中的事件、人物和情节可以虚构。当然,真实的故事既可以由记者讲述,也可以用采访对象的话语,还可以用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原则是不能因主观性太强而使报道失真②。如笔者参与采制的题为《迟到70年的证明》的广播新闻专题,通过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绍兴三位老人为了给70年前被土匪杀害的农民凌兆渭正名,跨越近半个中国,耗时1年多寻找线索的故事。最终,他们成功找到了原始证据,将为凌兆渭申请烈士的材料递交给了相关部门。其中的两位老人俞坚和凌水根还因此成立了“寻访无名烈士”微信群,帮助更多前来求助的家属,为无名英雄们正名。作品以三位老人的寻访过程为线性结构展开,记者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跟踪采访,抽丝剥茧般解开70年前的谜团,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生动展现了先辈英烈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真实情景,体现找回记忆、还原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和践行这一主题。这条新闻专题利用广播的媒介优势,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听众娓娓道来,情节曲折、细节感人。

广播新闻专题的片长是广播消息的几倍,主要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或者重要新闻人物,空间与时间的跨度都很大。要把典型的声音连接在一起,让其为主题服务,就必须对采访素材进行提炼,使报道更加自然、简洁和准确。笔者认为,广播新闻专题主要通过听觉传播符号叙事,为了使结构更加合理,除了要注重情节冲突、增强故事性,还可以采用声音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在广播新闻专题中运用叙事蒙太奇剪辑手法,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因素对声音进行组接,以展示事件的进程,交代曲折的情节。而在采访和录制时则要确保声音的真实、客观和典型,在剪辑时要讲究逻辑性,既让听众明白易懂,又让听众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广播新闻专题的故事化,就是要努力营造声音蒙太奇,通过刺激听众的耳朵使报道内容在听众心目中形象化,使广播的声音变无形为“有形”。

三、呈现手段以现场音响为主,注重可听性

正因为广播新闻专题比一般的广播消息篇幅长,所以要让听众听得下去,就必须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音响优势,由真实、丰富、生动的音响来进行新闻叙事。广播新闻专题中的音响在追求报道效果方面实际作用很大,真实而有感染力的音响能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烘托环境氛围、渲染人物情绪、刻画人物特征。随着报道的深入,能让听众去感知现场③。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广播媒介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④。广播以声音为唯一传播介质,听众只有在听的时候才能了解信息和产生听觉体验,并对广播传播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广播新闻专题的可听性直接关系到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广播以声音作为符号,不仅能够传达人类的语言,而且可以再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所有音响,传递出不同的现场感受,具有丰富的直接感受性。”⑤音响是广播新闻专题围绕报道主题、凸显新闻价值、反映现场变化的媒介符号,转瞬即逝,记者在采访时就必须有选择地进行采集和录制,否则事后就无法弥补。来自现场的音响能增强广播新闻专题的真实性,尤其是能催生视觉感受的实况音响,可以勾画出更感动人的报道细节。

广播新闻专题的形式多为录音报道,“录音报道是记者将实况音响采录后,加上文字解说制作而成的广播新闻报道,它是所有采用录音方式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体裁的总称”⑥。记者在新闻现场录制音响时,不能只是机械地自然记录,而是要选择能为报道服务的典型音响。这些音响既能反映出特定的时空、内容、人物和气氛,又真实清晰、生动感人。

在广播新闻专题中用好音响,除了要注重前期采制,后期的合成也不能忽视。对音响的合成是广播新闻专题后期制作时的关键。要根据报道的进展顺序进行剪辑,不能断章取义,只有自然连贯,才能确保音响叙事的完整性。在广播新闻专题中,利用现场录制的丰富音响,再配上点睛的解说,能够使作品在有效反映新闻事实、增加信息含量、描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营造感染力强的报道气氛。广播新闻专题以现场音响作为主要呈现手段,还能使报道产生一种意境美,有效增强可听性。

四、结语

广播新闻专题比其他的广播报道有更高的采制要求,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完善,形态更加鲜活。记者对新闻素材的深度开掘、理性分析和背景介绍,能够加强听众对报道对象的全面认知,从而体现出报道应有的新闻价值。在融媒语境下,广播新闻专题的创新空间依然很大,记者和编辑要在采编实践中不断探索,让其成为广播媒体在传媒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拳头产品,在获取更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注释:

①赵文静.新闻专题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运用[J].中国地市报人,2018(05):87-88.

②关键.对广播专题节目故事化的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89-90.

③肖军.试论广播新闻录音报道中的声音元素[J].传播力研究,2019(24):56.

④[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02.

⑤成文胜.广播新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9.

⑥危羚.广播音响报道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6.

猜你喜欢
音响听众广播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诚实音响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