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感:专题片建构真实的有效路径
——以广东新闻频道《权威访谈》采访实践为例

2020-02-24 04:58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创人员现场感摄制组

□ 辛 鹏

《权威访谈》是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一档新闻专题节目,以“现场走访+人物对话+背景短片”为主要节目形式,是一档“具有访谈特色的专题片”。相比纪录片和新闻,专题片更强调宣传价值,注重“以理服人”,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宣传味”“说教味”,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实”效果和受众的收视意愿。为了更好地还原“真实”,《权威访谈》节目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即突出现场感,以现场感强化受众的真实感。以下结合《权威访谈:李中——进军深海勇闯“禁区”》这期节目的采访实践,探讨专题片如何提升现场感。

一、亲临现场:以记者“在场”强化现场感

新闻与专题片虽都以现实生活为言说对象,都以“新闻真实”为生命,但是因为节目形态的不同,而导致后者给予观众的真实“感”有所减弱。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借用新闻特别是现场直播的操作方式,通过记者(主持人)出镜,构建“观众耳目”的角色,带领受众亲历现场,从而提升受众的真实观感。

广东新闻频道《权威访谈》由带有政论色彩的解说词串联全片,因而在语境上奠定了“宣传”基调,而主持人出镜,特别是现场走访的形式和大篇幅人物访谈的融入,则大大提升了节目的现场感。2018年初,当得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主导完成的“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笔者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出彩的重大选题。报题通过后,节目组及时与中海油取得联系,并于2018年3月底和4月初,先后两次登上中海油南海981钻井平台,开展现场采访。事实上,节目的主要采访对象——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钻完井总工程师李中当时已经调离了海上石油勘探作业一线,在公司总部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为了还原李中及其技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攻克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难关的生动过程,节目组选择将访谈地点定在漂浮于南海之上981钻井平台,这便是出于强化现场感的坚持。在乘小艇抵达981钻井平台脚下,摄制组全部人员和拍摄设备需要使用“原始”的吊篮吊上20多米高的平台。在没有保险带或者安全绳保护的情况下,主创人员攀着吊篮绳索,在摆臂的带动下,晃晃悠悠地越过波涛汹涌的海面,登上平台,这颇有真人秀意味的“惊险一幕”也呈现到了节目正片中,一下子营造出紧张感,抓住了观众眼球。

许多新闻从业者都强调“在场”——每逢大事要事发生,记者必须在现场。在场,是营造现场感的前提。对专题类节目来说,核心信息和主题主旨的传达,主要依靠解说词和人物访谈来实现,与采访地点在哪,或许关系不大,但是呈现和营造与节目主题密切相关联的现场环境和现场氛围,是增强节目看点,提高受众对节目信息真实性观感的关键。比起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不加雕琢的、带有“毛边”的言说和体验记录,更能拉近节目与受众的距离,实现节目观点的入脑、入心。

二、用好现场:竭尽所能收集现场素材

新闻现场转瞬即逝。新闻现场的每一刻都在创造历史,每一秒都在传达新的信息。每一位亲临现场的记者,都生怕错过重要的信息。专题片的制作通常不作线性的现场记录,而往往进行“横向”的信息整合,阐释特定的主题①。因此,专题片的现场或许不如新闻现场那么瞬息万变,但同样包含诸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待记者或摄像人员的挖掘和收集。

做足前期准备,充分了解采访事项,是做深、做透采访的关键,也是用好现场的关键。《权威访谈》摄制组对主要嘉宾的采访分两次进行,先后两次去到中海油南海981钻井平台。在第一次预采访之前,主创人员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了解海上高温高压区钻井作业的关键技术环节和技术难点;登上平台后,经与平台技术人员沟通,重点拍摄了钻井液实验室、岩芯库房等重点场景,并与采访对象做了初步沟通。预采访结束后,摄制组浏览了全部拍摄素材,再次梳理兴趣点,撰写了下一次正式采访的详细拍摄计划。

用好现场,还要求拍摄者发挥巧思,找准角度,化平淡为神奇,把现场最有代表性、最具震撼力的画面带给观众。《权威访谈》摄制组在拍摄钻井平台岩芯库时,看到了从海底取出来的岩芯堆满库房,如果直接手持拍摄,感觉并不出彩。摄制组开动脑筋,决定将摄像机绑在取芯机器人的手臂上,让机器人运动起来拾取岩芯,这样就拍摄到了非常有冲击力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在拍摄取芯钻头和水泥石压碎实验时,主创人员使用了高速摄影机,用升格的手段,使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高速运动的水滴和水泥石被挤压破碎瞬间的精彩画面,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给节目增色不少。

用好,也包含了“用足”之意,要求拍摄者保持对现场素材的触觉和执着。例如在对李中等主要嘉宾的采访和拍摄工作结束后,还有大量的空境要拍摄,笔者作为编导兼摄像,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拍下钻井平台在黄昏和清晨时的镜头。为此,笔者全力争取能在平台上过夜,以便于在当天傍晚和第二天清晨进行拍摄。精诚所至,中海油破天荒地同意了摄制组的请求。最终,留下来的两位摄像人员拍摄到了钻井平台沐浴在金色夕阳之下的壮丽场景。虽然第二天清晨天公不作美,海面云层厚积,未能拍摄到初升的太阳,但作为补偿,摄像人员通过延时镜头拍摄到了非常漂亮的云层在平台上方快速经过的震撼景象。这次拍摄工作因主创人员对“现场感”的极致追求,没有留下太多遗憾。

三、再现现场:建构难以呈现的真实

为了让观众看懂海上高温高压区钻井作业中一些关键技术环节的工作原理,主创者大量运用了情境再现的手法,力图还原现场以外的“现场”。如前文所述,专题片和纪录片都恪守客观真实原则,在实操上,体现为都需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提炼现场素材时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不做过多的变形处理,排斥“戏剧化”的演绎。情境再现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叙事手法,但却是复原叙事断点的重要手段。情景再现包含“真实再现”与“场景重建”两个方面。“真实再现”是通过主观镜头、模拟声音、虚拟扮演等方式复活历史情境的一种纪录片创作手法。“场景重建”是借助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重建现今社会肉眼无法观到的场景,它包括用电脑合成的方式复活已经消失的文物古迹、通过技术展现人类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宇宙星空、借助电脑特技动画复活已经消失的人物等②。在《权威访谈:李中——进军深海勇闯“禁区”》这期节目中,主创者主要采用了“场景重建”的创作手法。例如通过3D技术,对深水钻井原理、钻井装置定位、深海地貌等进行了动画模拟还原。另外,在谈及海下异常高压的风险防范时,主创人员还借用了2016年热映的根据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中的画面,既诠释了海上高温高压区钻井作业的凶险,又增强了专题片的视觉冲击力。

海洋石油勘探是远离受众日常生活的题材,海上高温高压区钻井作业更是国际前沿的专业技术领域。如果不呈现海上高温高压区钻井作业的前因后果、技术特点和难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卓越的现实成就也就成了虚幻的符号,李中及其科研团队在这项技术公关中的努力、所经历的艰险也失去了依托,观众对“人”和“事”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认识也就打了折扣。

情景再现作为一种典型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在专题片中大量使用,目前在国内同行中还不多见。《权威访谈》总体上遵循了以“屏幕言论”为特点的专题片的创作常规,但是主创人员并不排斥,甚至很多时候积极借鉴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例如连续性动作的呈现、声画时空的现场同一、长镜头的使用以及尽可能多的同期声使用等。大量纪录片手段的运用,其初衷是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其落点也是进一步强化专题片的现场感,增加受众的接受度,进而提升专题片的宣传效果。

注释:

①高鑫.“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03):32-34.

②耿乔.论人文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运用的合理性[J].东南传播.2014(10):38-40.

猜你喜欢
主创人员现场感摄制组
重温党的历史 激发创作灵感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好新闻在于发现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真实的”还是“口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