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电影音乐创作研究

2020-02-25 15:51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焦裕禄音乐创作首歌

许 凤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在吕其明7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其创作的作品主要为交响乐和电影音乐作品,其中交响乐作品有十余首,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的不朽之作《红旗颂》是他的代表作品。《红旗颂》的辉煌让作曲家在新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吕其明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电影音乐作品多达200余首。这部分作品中包括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的佳作。电影《城南旧事》音乐还获得1982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作曲家也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纪念活动中,荣获中国电影音乐终生成就奖[1]。由于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力,近十年公开发表的研究吕其明音乐创作的文献有8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仍将研究视域聚焦在对《红旗颂》的分析上,而忽视了吕其明在电影音乐创作上的丰硕成果。因此,对吕其明电影音乐创作道路及创作特点的研究和梳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吕其明的音乐创作道路

1.1 成长道路及学习经历

吕其明是安徽无为人,出生于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吕惠生是革命烈士。1940年4月,在父亲的支持下,10岁的吕其明参加了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开始了自己的革命文艺生涯。1941年,根据吕其明个人志愿,组织将他送到抗大八分校音乐系学习。父亲吕惠生牺牲后,组织上又派吕其明到华中建设大学学习,这两次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最初的音乐基础。其后,在部队的南征北战中、在解放区的土改工作中以及在和解放区百姓的共同生活中,作曲家才真正走向成熟。1946年10月,吕其明被调动到华东军区文工团。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华东军区文工团全体成员集体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吕其明进入电影厂的乐团,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员。1951年,当上影乐团由于生产任务过少而被取消的时候,吕其明被调到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音乐工作室担任作曲工作,开始了他电影音乐创作的道路。1955年又回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作曲组的成员[2]。

无论是因为“烈士子弟”的头衔,还是自身的革命经历,吕其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和着力的培养。吕其明曾先后担任上影乐团副团长及团长,上海电影局的党委委员,后来又当选上海音乐家协会的党组成员。虽然承担过一些领导工作,但是吕其明仍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林银海、黎英海、刘庄等名家学习了五年的作曲理论和技法,为他后来的创作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电影音乐的创作道路

在电影音乐领域,吕其明的作品堪称优质而多产。从1951年为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创作音乐开始,到1992年为最后一部影片《把一切献给党》创作音乐为止,他的电影音乐创作生涯横跨了40年,从影音乐以来,陆续为故事片《铁道游击队》《庐山恋》《城南旧事》等二百余部电影、电视剧作曲。吕其明这样总结自己的电影音乐创作:“我是一个电影音乐作曲家,我身在电影制片厂,主业还是电影音乐创作。”[3]

2 吕其明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2.1 区域色彩浓郁

吕其明是电影音乐创作领域里,熟练运用区域元素,叙述中国故事的典型代表。

他为影片《铁道游击队》所作的音乐就带有鲜明的、质朴淳厚和强悍粗犷的山东民歌的文化色彩。吕其明是在抗日战争的中期参加革命的,在这点上,他与铁道游击队战士们的心灵是相通的[4]。尽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年轻的作曲家刚刚独立承担作曲任务,但是他已经能够将自己的热血与感情完全融入到作品中。看过影片的剧本后,他向导演提出:“影片对于革命英雄主义表现得很充分,但是对于革命浪漫主义却表现得很少,能否创作一首歌,从一个侧面表现铁道游击队员们的乐观主义精神。”[3]导演赵明接受了他的意见,这才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吕其明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作曲家在山东民歌中找到了素材,经过吸收和提炼,创作了这首歌的旋律。在结构上按照传统的A-B-A曲式写作,演唱方式采用男声独唱和男声齐唱。第一个A段落出现时,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等待突围,微山湖上一片静谧,太阳即将落山,男声独唱声音响起,抒情平缓地抒发了铁道游击队战士取得胜利时的心声和喜悦。接下来的B段落是男声齐唱,速度逐渐加快,成为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历数自己与敌人的战斗,唱出了战胜敌人的自豪。再现部分重新回到歌谣体的A段落,由男声齐唱,情绪昂扬,气势恢宏,唱出了战士们对于“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的必胜信念。这首歌把抒情的歌谣体与军队音乐所习用的进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换得非常自然,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战士们的必胜信念。

游击队员们虽然多数不识字,半兵半农,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保家卫国的情怀,都有打鬼子的顽强决心和意志。这部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电影音乐代表作,对影片中人物个性的展现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点。也被吕其明认为是“体现我前期风格的一首代表作”[3]。影片一经放映,音乐就在观众中广泛流传,尤其受到部队官兵的喜爱,许多演唱者都在音乐会上演唱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60年代初期,吕其明创作了电影《红日》的音乐(与肖珩合作)。这部影片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吕其明曾经在山东解放区工作,对战场态势和部队的战斗生活非常熟悉。但是,为了创作好这部影片的音乐,他深入山东沂蒙地区,广泛收集音乐素材[5]。在这部影片中,他与肖珩、杨庶正共同创作的女声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充满浓郁的沂蒙地区欢快热情的音乐风格。歌曲分成两个部分,主歌部分四个乐句,开朗欢悦,三段歌词分别歌唱了自己的家乡、歌唱了与子弟兵的军民鱼水情、歌唱了保卫胜利果实的豪迈,副歌的旋律直接跃上高声区,唱出了对家乡、对解放军、对解放区的热爱。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的演唱音色明亮纯净,感情朴质真挚,更是展现了该曲的欢快热情。这首作品主题旋律的区域性特点突出,是作曲家对其长期所处的工作、生活的完美艺术表达。歌曲在影片上映后也是风靡全国,长盛不衰。2007年国产卫星“嫦娥一号”升空前,在网络上征集带入太空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还以高票当选,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2.2 善于运用民间音乐素材

吕其明对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不是直接的“借用”或简单的“粘贴”。他是在了解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继承扎实的采风传统,汲取民间文化的内涵。将创作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用作品烘托人物的真情实感。

创作电影《焦裕禄》音乐时,吕其明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事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深深地打动了我。今天我终于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次宣泄的机会。”[3]他深入采风,到兰考深入生活,沿着当年焦裕禄的足迹走访一个个村镇,一户户人家。其后,又花费精力收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下大力气研究音乐语言的特色。结合影片的规定情境,着力于用民间音乐去展现人物的内心,来塑造焦裕禄闪光的灵魂。同时也用民间音乐去表达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的崇敬和深深的爱。影片中的亮点,是吕其明为影片写作的主题歌《大实话》。

这首歌使用民族乐器演奏,前奏由唢呐吹奏,好像是欢快的劳动号子,四个比兴的乐句短促诙谐地表现了影片主人公内心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守,以及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克服困难,改造山河的雄心壮志。全曲最后在高亢的旋律中唱出了整首歌的核心:“共产党是咱的贴心人!” “共产党是咱的好领导!”淋漓尽致地直抒创作者的胸臆,真实的传达了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的殷殷深情。电影拍摄时,焦裕禄的扮演者李雪健也对这首歌喜爱无比,唱得朗朗上口,并进一步提出他要在影片中唱这首歌。观众并不在意李雪健的演唱音色如何,音准如何,而是在意他的演唱中充满了真情实感,给这首歌加盖上了焦裕禄的“印记”。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始不久,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的场面里出现,劳动号子的色彩重一些;第二次是在影片结尾处,英姿勃发的焦裕禄走在猎猎飘扬的红旗阵前,带领着群众勇往直前,歌曲像是一个共产党员气吞山河的宣言。这首原创歌曲使用了地道的民间音乐语言,听来像是一首土生土长的中原民歌,足见吕其明此前搜集民间音乐所下的功夫之深。

同时,影片中的器乐段落,作曲家采用了以当地民间音乐语言写作的旋律作为全片的音乐主题,并且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有时是整段的呈现,有时就是一个短短的乐句。影片开头处,人民群众迎接焦裕禄的棺椁迁葬回故乡的场面里,唢呐、坠胡等民族乐器独奏,厚重的弦乐队伴奏。音乐深情,气息悠长,仿佛焦裕禄那宽阔的胸怀和深深的情思,也仿佛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的沉沉思念。在描绘兰考人民艰困生活的火车站的段落,作曲家运用了古老的民族乐器埙来担任主奏,呜咽的音色吹奏出的旋律直击人心。影片的最后,出现了新兰考的崭新景象,音乐也从此前的深沉忧郁变为开朗明亮,感受到焦裕禄率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成果。新的生活,新的山河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2.3 传统技法与现代理念相结合

一个优秀的作曲家既要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元素,又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他的作品要让听众跟上时代的步伐,感受到世界的脉搏[6]。1966年以前吕其明的电影音乐作品,他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创作技法。在改革开放以后,吕其明的创作更加多元化,他在电影音乐作品创作中,不仅注重展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还将西方作曲思维传递到作品中,用西方作曲技术的新理念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初期,流行歌曲传入国内,并且在年轻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对于这种音乐风格,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像吕其明这样年龄较大又有着革命经历的老作曲家来说,一般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当吕其明接受了影片《庐山恋》音乐的创作任务时,他并没有跟在一般的舆论后面抗拒这新进入国门的艺术风格,而是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态度,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他在这部影片中创作的主题歌《飞向远方的故乡》和插曲《恋歌》《啊,故乡》,吸收了流行歌曲的抒情、明快的风格,也吸收了流行乐队的配器和乐队组成等特点,但是歌曲的旋律运用了作曲家在此前深入生活时所收集到的江西民间音乐,使这几首歌既有传统的中国音乐的特色,又贴切地吸收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技法和元素[7]。其中主题歌《飞向远方的故乡》,在影片片头和片尾两次出现,深沉而抒情,以拟人化的写法,用大雁表现了海外游子对于祖国和家乡的深深怀念,整首歌使观众感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感到祖国对于广大海外游子敞开的胸怀。在影片的三首歌曲中,这首歌可以说是向流行歌曲靠近的步伐较小的一首。而描写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歌曲《恋歌》,格外轻松欢快,歌曲的旋律吸收了江西赣州地区民歌的语言,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人感到分外亲切。另一首歌曲《啊,故乡》,在影片当中是作为有声源音乐出现的,周筠用小录音机为耿桦放了这首歌,尽管影片作者没有说明,但是影片的画面表明了这首歌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也因此,流行音乐的因素使用的更多一些。这三首歌曲的节奏欢快,旋律起伏有致,缠绵不绝的诉说式表达带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创新。

如果说《庐山恋》较多的是从音乐风格的层面进行创新,那么吕其明在另一部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创作则是跃上了一个新高度。他在音乐创作上有别于以往常规的写作范式,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创作理念和技巧上运用了创新性思维,令人耳目一新。这部影片的音乐在影片整体的“淡淡哀愁、沉沉相思”的艺术风格统领下,作曲家以小说原作者在书中所提供的《送别》(也可以把这首歌的旋律看作为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的“时代音调”)作为全片音乐的主题,在这部由三个大段落组成的影片中,音乐起到了结构影片的作用。全片共有七段音乐,除去片头和片尾音乐外,中间每段故事结束,转向下一段故事时,用音乐作为转折和连接,还两次作为画内音乐齐唱《送别》。吕其明采用了非常规的乐队编制,配器简洁,音色纯净,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结构剧作、渲染气氛的作用。

第一段片头音乐,配合着画面当中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典型环境和驼队的出现,以及老年女声的深沉旁白,民族乐器笙在竖琴稀疏拨奏的伴奏下吹起了《送别》的旋律,把观众带进影片故事所发生的年代,也塑造出影片的风格。

第二段(秀贞和妞儿的)故事结束音乐,是在秀贞和妞儿的故事结束后出现的,在音响的铺垫后,由音色剔透的钢片琴伴奏,还是由笙吹奏出《送别》的旋律。只是由于篇幅的关系,只吹奏了前面两个乐句,就在音响响起后压掉了。

第三段是现场音乐,英子和同学们在课堂上齐唱《麻雀与小孩》,这首歌是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中的一段,也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时代音调之一。

第四段和第六段音乐是在毕业典礼上和课堂上齐唱《送别》。不同的是第四段演唱的是一段完整的《送别》,而第六段在课堂上演唱《送别》时,镜头推到英子由这首歌想到毕业典礼上“小偷”为了兄弟的毕业而格外兴奋的场景,因内心谴责由于自己的不慎导致“小偷”被捕,音乐由课堂的齐唱转为由弦乐队演奏,由画内音乐转为画外音乐。与前面在课堂上唱《麻雀与小孩》时的无忧无虑的欢悦不同,英子此时的情绪是哀伤和自责的,眼中已经没了欢悦,此时音乐成了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一笔。第六段音乐由歌声转到弦乐队的演奏时,音准的衔接非常准确,都显示了作曲家录制音乐时对于质量把控的精细。第五段音乐是英子在废园中与“小偷”告别时出现的。这段音乐的出现没有用音响铺垫,而是以人物的情感不断加强而自然地涌出的,音乐虽然没有直接引用《送别》的因素,而是用小调音阶创作的一段音调,但是音乐的哀伤情绪,是与《送别》相通的,配器虽然清淡,但是感情色彩浓郁,与前后的音乐衔接,一点点地积累着小主人公英子的成长。

第七段是长达5分6秒的片尾音乐,这是全片音乐的最高潮,或者说是点睛之笔。影片的故事讲述到这里,父亲离去了,与宋妈也要分别了,英子真的长大了。这段音乐的前半部是用《送别》的因素写作的,在配器上第一次出现了交响乐队音色浓烈的全奏,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在宋妈的身影消失后,音乐再现了片头音乐的呈示方式,依然是清淡的乐队组合,依然是笙吹奏的《送别》全曲,音乐中间出现了几次断续,如同人在呜咽,直至英子故事的结束。吕其明以超凡的创造力彰显了音乐强大的张力和感染力,真正体现了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8]。

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创作,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新鲜元素,作品经过岁月的荡涤,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对于题材的开拓,对于艺术风格的探索,都足以使它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对于吕其明来讲,从音乐风格的确立,全面音乐分量的选定,音乐段落的划分,以致在确定以《送别》作为全片音乐主题后,选择非常规的乐队配置。特别在音乐段落的确立,全片仅有七段音乐中,还有三段(准确地说是两段半)是作为画内音乐出现的歌曲,可以说是用得非常俭省的。这不仅在吕其明的作品中极为罕见,在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9]。但是,音乐用得虽少,但是在影片中的分量极重,起到的作用也非同一般。所以,这部影片的音乐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也是实至名归的。

3 结 语

纵观吕其明的成长道路和创作生涯,既有时代的特殊性,又有普遍意义。吕其明成长于革命烈士家庭,又经历过战火洗礼。他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铭记祖国和人民对自己的希望,一刻也没有忘记一位人民音乐家身上的责任。他的作品,首先构建了作曲家、表演者和听众之间的一种政治认同,这也是其音乐创作的核心生命力所在。其次,吕其明电影音乐创作,既扎根于民间,生长在本民族的音乐审美土壤上,又大胆借鉴新的创作理念。他的电影音乐作品中体现了浓郁的区域性特点,创作中大量使用民间音乐元素,把传统技法与现代理念相结合[10]。在这里,音乐同受众建立起一种鲜明而紧密的联系,联系的纽带就是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时代认同。音乐是为人民写作的,音乐作品的音声符号最终内化为一种文化意蕴,包括政治、地域和时代的种种要素。音乐家要认识到,只有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区域特点的“核心音调”,表达中国故事,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才能创作出有传播力和生命力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焦裕禄音乐创作首歌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就是这首歌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