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

2020-02-25 21:27徐海峰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位 杰 徐海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及“命运共同体”一词。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内外重大场合上有所提及,表述方式有所差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了深入系统的阐述。

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为前提的政治平等观,构筑人类政治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追求国与国之间政治上平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尊重各国政治制度差异,尊重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自主选择权,坚持以对话协商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避免走国与国冷战对抗的历史老路,为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保障的国际安全观,构筑人类安全共同体,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稳定的世界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全球发展的保障。与世界各国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把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为建设一个安全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观,构筑人类经济共同体,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推动经济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也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目的。坚持改革和开放并重,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携手推进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体系建设,打破新贸易保护主义,为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以“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为基础的文明共存观,构筑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在历史的发展中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他们不仅是每个国家宝贵的财富,而是整个人类的珍贵资源。要树立文明平等观,尊重文化差异,打破“文明冲突论”,与世界各国携手促进各国文明的交流与合作,让人类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为建设一个开放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以“崇尚自然,绿色发展”为发展属性的可持续发展观,构筑人类生态共同体,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坚定的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与全球各国携手致力于环境保护,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物种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为建设一个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二、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逻辑:基于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和党的实践经验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是中国新的历史定位,以此为基础,中国必须做出新的时代选择。此外,中国共产党有着优良的“自省”品质,为时代选择提供历史经验。由此可见,从建设和谐世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定位要求中国必须做出新的时代选择。精准的历史定位和崇高的时代使命要求中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思想航标,为此,新时代中国应该有新的责任、新的担当和新的历史使命。推动人类共同发展是中国新的责任,在国际事务中伸张正义是中国新的担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新的使命,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必然的历史选择。面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提升,迫切需要加强国际话语权的系统集成,和谐世界的倡议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要求。中国想要发展必先融入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实践反思的基本总结。

(二)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其推动作用的部分。[1]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它的先进的科学性和前瞻的使命性决定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是从和谐世界建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

1.中国共产党具有前瞻的使命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之所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就是中华民族基于整个人类利益的考量,把促进人类的发展作为新的时代使命,这是我们基于国际责任和使命的新判断和新担当,最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襟。我们党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因为始终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此,为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时代的崇高使命,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在党的十九上将其写入党章。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树立了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的远大奋斗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与时代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继而用创新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创新。这种立足整个人类的博大使命感是中国共产党从建设和谐世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2.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诞辰200周年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强调人类社会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融合的理论外延。由此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真正共同体”理论论断的价值内涵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向“真正共同体”即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立足新时代历史定位,审时度势的创造性的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现实逻辑:基于当前复杂世界形势的现实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危机与机遇共存,世界形势处于新旧国际秩序更迭的过渡期和调整期,不稳定性加剧。世界经济处于复苏的关键期,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世界形势的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透视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旧国际秩序的调整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国际关系的“铁律”的“修昔里德陷阱”。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板块的迅速崛起,西方板块的逐步衰落,逐渐告别西方中心主义。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国领导人在国际或非国际场合针对当下世界形势所发展出来的种种政策话语,就是为了打破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强调中国的和平崛起,避免陷入这个陷阱。

当前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期,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世界经济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期,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变革,发展两极分化严重。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振兴战略,决定重新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重点,打造高端制造业竞争新的优势,新集中国内工业投资,积极参与全球再分工,塑造新的贸易和投资的格局,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的危机。特朗普入主白宫后,提出了“美国优先”的口号,利用非常规的经济手段制造贸易摩擦,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中美贸易摩擦阻碍中美两个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避免国家之间经济领域的零和博弈?如何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不可逆转。所以,中国以前瞻的全局性构想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倡议。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塑造了和平、合作、安全、开放、平等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外部发展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兼容性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201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30%,连续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者。中国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崛起的,世界各国也能够享有中国经济的溢出红利,两者能够合理的配合,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共存性持续上升。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持续上升。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反之,世界形势的不稳定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更会打乱中国发展的正常节奏和步伐,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中国崛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为世界繁荣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和实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它是中国对于有关世界秩序的合理顶层设计。一方面,当今世界形式复杂多变,“逆全球化”趋势的抬头,“黑天鹅”事件频发,“蝴蝶效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显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变革和调整中的世界格局贡献了新型全球化的理论指南,为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让中国话语权站重新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打破了“中国威胁论”“历史终结论”“中国灭亡论”等形形色色恶意论断。打破了“国强必霸,以邻为壑”的丛林法则和“修昔里德陷阱”的理论。另一方面,立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打造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是对西方中心论的辩证性超越,是对西方话语体系的辩证性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具有全球性意义。

(三)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演变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开放”成果,一方面,思想内容具有伦理性。在理论内容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由此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将中华民族“大同思想”“和谐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时代性融合,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注重伦理的优秀传统,因此在内容上就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另一方面,思想功能具有世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明显的世界性,是被世界化了马克思主义。它是根据历史和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的能动性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的前沿实践和理论成果,也是第一个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去考量的世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系统的回答了在全球化不断推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环境下“人类在去向何处”的时代之问。

结语

从建设和谐世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人类社会实践经验教训,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提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价值意蕴。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更新和深化,为世界繁荣发展提供了社会主义的智慧和方案。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命运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