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2020-02-25 21:27谷家川张永俊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专业型社团考核

谷家川 张永俊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它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掘和解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1](P77),而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巩固第一课堂理论学习成果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更为突出。但是其作用和优势发挥程度与社团建设休戚相关,若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出现问题,不仅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与优势,反而会加深其与第一课堂之间的矛盾,干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造成社团发展与高校主体教育分离等不良影响。目前,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在管理、组织结构、评价体系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状况,究其原因欠缺一套成熟完整的管理模式。[2](P254)因此,高校需打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把学生做主体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功能中的优势进行科学有效的认知。[3](P26)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活动体系、创新内外部管理模式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竞争机制等方面把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构建专业型社团文化育人载体,打造系精品列活动

不断丰富专业型学生社团育人载体,积极搭建社团活动创新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科技文化氛围,使专业型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具有创新力的 “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实践孕育—推进创新—提升内涵”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特色校园文化,更好地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4](P33)

(一)创新主题、紧扣专业特色,开展系列精品活动。首先,专业型学生社团要不断创新主题、紧扣专业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精品系列活动,利用专业仪器设备和现有条件开展相关专业活动,将其活动成果或获得到相关专业材料等,从专业化角度进行认知、解析、加工改造,转化为报告、论文、作品与数据集等成果,在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巩固其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其次,紧紧围绕专业特色,以专业竞赛为引领,开展专业竞赛宣传讲解—经验教训分享—专业竞赛技能培训—成果作品评选等系列精品活动,实现以赛促学,构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营造良好的专业竞赛氛围,调动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再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开展系列专业讲座、报告、分享学术研究的经验与心得体会及开展研究的酸甜苦辣。

(二)引导社团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高校应支持和鼓励专业型学生社团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坚持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牢固树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民生调研、科技文化帮扶、社区服务、顶岗见习、挂职锻炼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获得提升,有助于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并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三)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专业型学生社团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它实现课堂知识的深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型学生社团选拔一些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较好和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协助自己完成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而学生则一方面可以通过它夯实自己的课堂基础知识,稳扎稳打,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有希望通过它获得参与教师课题或者项目的机会,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优化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使自己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同时专业型社团应适时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树立科研典型,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研究,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条路;燃起一堆火,映红一片天”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立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专业型社团运作模式,凸显专业化发展方向

(一)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专业系(教研室)主导。专业型社团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其建设与发展和系(教研室)专业建设与专业课程改革密不可分,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它无法实现全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必须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其管理模式不可参照传统社团由团委(团总支)独立指导,而应纳入专业系(教研室)管理体系当中[4]。逐步实现专业系(教研室)主导,校团委平台领导、学院团委(团总支)分管、专业教师指导及辅导员协助的基本运作模式。专业系(教研室)应选拔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建设、组织策划社团活动、把握社团发展走向、评价社团活动成效,实现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确保其社团发展服务于专业实践教学。团委(团总支)仅需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具体的活动进行审核和监管,同时依据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如此,专业型学生社团即可发挥专业系(教研室)的专业优势,又可确保团委(团总支)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整体把控。

(二)优化组织管理机构,规范社团制度发展。专业型学生社团是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载体,其实践育人积极作用的发挥成效与制度完善实施息息相关,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能够使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及活动开展有量可循,有度可依。为确保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有条不紊运作,优化专业型学生社团制度建设,加强骨干力量培养及社团活动稳步推进实施势在必行。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型学生社团内部职能机构,在保留必要传统社团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同时精简冗余机构,积极构建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的社团内部管理机构。可以参照专业活动类别进行部门设立,使学生的素质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匹配。二是要遵循“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对社团考勤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奖惩制度建进行优化创新,对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定期督查。三是要规范社团活动的各项流程,确保社团可持续发展与稳步提升。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竞争机制,激发专业型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专业型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引擎,动力之源是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优化和完善社团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实现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社团内部机构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势在必行。

(一)建立评价体系,激发专业型社团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专业型学生社团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的原动力。在其管理过程中因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此推动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专业型学生社团的考核都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对核心要素和具体指标的把握度不够,不但影响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稳固与提升,同时不利于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设立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主辅相结合的考核指标对其全面考核,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一是考核社团指导教师指导社团的工作成效,比如指导社团的获奖情况、指导时间等,二是从活动的参与度、参与时间等考核社团成员对社团发展的贡献性;三是考核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活动成果,着重于创新和实践方面的成果考核,例如社团成员发表学术论文、申请获批专利、参与学科竞赛获奖及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情况等;四是开展“一团一品”评比活动,使社团能够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社团文化,达到鼓舞社团士气,凝聚社员人心的显著效果。

(二)加强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型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构建专业化的社团指导队伍。社团的建设指导是专业型学生社团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专业教师指导社团的工作成效亦直观的影响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活动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甚至决定了社团的存在和发展。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专业型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聘任和工作量认定办法予以公开,对指导教师纳入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中给予优先权,对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职责予以明确,以提高教师参与社团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使师生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针对不同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特性,遵循任人唯贤、量才适用、宁缺毋滥的用人原则,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选聘标准,遴选出一批作风正、责任强、能力高、专业精的老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评优机制,实行权、责、利的配套的考核模式,使教师的工作成效与其职位调整、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相挂钩,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参与社团建设与活动指导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树典型、立标杆,选树教师先进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加强对工作业绩突出、深受学生欢迎指导教师的宣传推广及表彰奖励,使更多优秀有热情、有信心的投入到专业型社团的活动指导中,把培育专业型高水平社团作为除常规课堂教学外的第二课堂,与上好课同等重要,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5](P170)

(三)建立、优化良性的评价竞争激励机制,激发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活跃度,有效提升社团成员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社团的入会门槛低、成员数量众多,但在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社团成员的参与度、积极度、活跃度明显欠缺。建立良性的评价竞争激励机制,采用定量化的考核措施,可显著改善这一状况,培养社团成员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能力。在社团管理上,积极尝试以项目化的方式对社团活动进行管理,举办活动时采取竞标制,在社团内部各部门之间营造出浓厚的、良性的评比竞争氛围。在考核机制上,构建"积分制"的考核形式与细则,参照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评比方式,对社团成员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为表现优异、积分较高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师课题的机会和实习单位选择的优先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6](P37)此外,专业型社团还可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将社团活动纳入到正规的实践教学计划当中,社团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遵循教务处制定的考核体系,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的同时又完成学校既定的教学任务,进而达到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与实践教学共存共荣,互利互赢。

结语

专业型社团依托于具体的学科专业,其建设、运转和发展与高校的教学领域息息相关。高校课堂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专业型社团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实践训练平台,学生可以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理论学习成果,提升专业实践能力。高校专业型社团作为一种崭新的实践教学平台,辅助于第一课堂教学,在活动内容上紧扣专业性,着眼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争达到建成高水平专业型社团、培养高层次实践人才的双赢局面。此外,重视专业型社团建设还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缓解教学压力,弥补第一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的缺陷。

猜你喜欢
专业型社团考核
缤纷社团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K-BOT拼插社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