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食品营养与膳食指导的创新研究

2020-02-26 13: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学院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0.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对于食品营养与膳食搭配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安徽省青松食品有限公司大幅提升营养学研究,创建大健康研究院和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并为多个领域提供健康、营养的餐饮服务。在发展过程中,青松食品公司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与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共同创建“青松班”。参与其中的学生将同步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在实习期间及毕业后获得青松食品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综合分析,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与青松食品公司建立的校企合作模式,已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但新时期,我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改进。有鉴于此,本文将以“青松班”为参照系,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空间。

1.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与特征

1.1 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建国初期。解放前,我国的产业工人群体主要集中在东北、上海等地,多数地区缺少具备现代技能的产业工人。同时,新中国将建设完备的工业体系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各地区纷纷建起现代化工厂。在这一背景下,国有大型企业纷纷成立职工学院,企业职工可开展在职学习。这一时期,校企合作的主要诉求是提升职工技能,以满足工业建设需求。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市场经济趋于成熟,高等院校逐步扩招,大学生就业环境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率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以此为依托,专业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就业竞争力得以增强。同时,在发展中校企合作平台,逐渐转变为学生的就业渠道。综合分析,该时期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诉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新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社会与企业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更加关注质量与创新,更加关注校企深度合作。而传统教学模式相对僵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质量意识难以在校园内的获得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可将企业场景融入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与生产场景相对接,创新理念与质量意识将得到加强。

1.2 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

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场景融合。早期的教学场景设计,更加强调模仿生产场景。其主要诉求是还原生产平台,进而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生产知识,教学效率将因此提升。但在发展中,教学场景逐渐脱离生产场景而独立发展,难以像企业一般持续开展生产操作,即使高度模拟生产场景的实验室,也更加强调舒适、卫生。在这一环境内,学生难以了解到足够的生产知识。

其二,是标准对接。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标准逐渐统一,掌握标准化生产技能与知识的学生,将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当代教育逐渐将生产标准作为教学依据,并借助考试等手段进行强化。但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逐渐分离,掌握教学标准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生产要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将生产标准与教学标准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

其三,是整合校企资源。高校与企业资源集中在各自领域内,二者难以对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学生仅能以时间为轴线,分步利用学院与企业资源。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了隔离院校与企业的时间因素,各种资源可在同一时段获得集中利用。在这一机制下,学生可获得更为全面的教学知识,个人成长将得到促进。

2.校企合作的现状与不足

2.1 校企合作机制不规范

校企合作机制可从制度、体系、标准这三个层面探讨。自2013年开始青松集团与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办了企业第一个“青松班”以来,至2017年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青松班”创建到发展至今,作为我院的第一个订单班,在不断摸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校企合作理念整体滞后,该班级的校企合作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首先,是校企制度存在差异,实习衔接遇到挑战。学院的管理制度更加宽松,教师通常会以引导、说教等手段,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身不足,进而纠正错误行为。其是由内在教育起始,规范外在行为的管理模式。

而企业管理更加严格,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线员工更是如此,而学生实习开始时往往都是从一线做起,他们往往会使用批评等惩罚措施纠正职工行为,其核心诉求是提升企业效益。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定位较为模糊,学院与企业均难以依据各自管理模式约束学生行为。这样的制度设计,将对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其次,“青松班”采用了“2+1”教学模式。其中学生前两年的学习生活主要在学院进行,利用业余时间、寒暑假学生也会参与企业提供的各类培训与实习。这样的设计可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将大幅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外地学生难以长期参与假期实习,部分学生不愿牺牲业余时间参与活动,部分学生怕苦、怕累、目标不明确,其学习质量将受到影响。再有,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及行业发展,学院根据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学习发展规划,二者虽然共同研讨制定了课程标准,但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标准与学院的教学标准也存在差异,二者的融合存在断层。

2.2 “双师型”教师不足

“双师型”教师是指兼具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人才,这一理念来源于日本的高级职业教育。在日本的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需拥有不低于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但在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往往更加关注学历,因此教师的学历通常较高。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青松班”为例,12名专职教师中,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10人,在读博士1人。与日本相比,我国企业职工的收入与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通常不会进入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受此影响,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针对这一问题,高校会引导教师参与实践培训,进而使教师的专业技术得到提升。当前“青松班”已有5位教师获得“双证书”,并成为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的师资队伍相比,我院“双师型”教师的占比仍然较低,因此应进一步增加人才培养。同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职称与等级证书更加关注,而对于教师的操作能力缺乏了解。在这一机制内,部分教师缺乏学习先进技术的意愿,教学理念将逐渐落后。

2.3 校企资源并未充分整合

学院与企业均拥有丰富资源,有效整合这部分资源,可为教学工作带来帮助。但在教学实践中,学院与企业资源难以充分整合。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拥有先进的科研资源,而企业可将食品研发成果转化为商品。在研发层面对接二者需求,可使院校与企业资源得到优化利用。但在实践合作中,企业资源与校园资源难以充分融合,学院在设立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并未将企业需求纳入评估范围。这一问题将导致院校的科研投入难以与企业需求对接,使用效率将受到影响。

同时,学院与企业人才队伍的互补性较强。其中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强,对于食品理论的理解更具深度。而企业人才拥有丰富的实践能力,这部分知识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供补充。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较少,知识资源难以充分整合。例如,多数高职院校并未与合作企业设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技术研讨会。部分建立技术合作机制的学院与企业,则更加强调技术能力的单项输出。即由企业技师提供实践知识,学院教师极少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培训。综合分析,当下的校企合作更加强调实用性与短期利益诉求,资源整合不够充分。

3.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3.1 构建更加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

食品营养与膳食指导,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但在教学实践中,校企之间的制度、体系、标准难以对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存在衔接不畅等问题。在改进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发挥创新精神,设计更为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可修改三年制的学制设计,并在一年级阶段设置岗前实习。例如,“青松班”学生在入学后立即进入企业参观,通过参观活动学生可了解到实践工作场景,并对企业制度与工作标准产生直观感悟。通过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将得到加强。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播放与实践工作场景相关的教学视频。例如,在讲解膳食指导的教学中,理论教师应将企业在营销工作中的视频作为参考资料,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实践工作需求。再有,教师应将企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进而使教学体系与工作体系相融合。例如,教师可在讲解食品营养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作为基点,将实践经验作为参照系。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将掌握到标准环境下的知识应用。而纳入企业标准,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环境下的理论变化。总之,营养学逻辑与化学逻辑近似,教师应将环境作为引发营养变化的前提条件。将企业环境纳入教学范围,通过科学制定营养计划,合理设计膳食指导课程,校企共建管理制度,可帮助学生理解食品营养理论的浮动范围,校企之间的标准对接也将更加合理。

3.2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被视为食品营养与膳食指导的教学主体。但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教学工作难以获得有效支持。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教师队伍选拔的环节中,高职院校应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纳入选材范围作为兼职教师、作为教学团队成员、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企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深。同时,企业技术人员拥有较强的实践知识,在技术人员中选拔教师,可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企业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

其次,针对本校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也应打破传统理念,并组织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内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例如,可在寒暑假期选择1-2周的时间,专项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这一学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将掌握到实践场景中的技术发展,教学设计也可因此作出调整,学院为此应配套相应政策保障。同时,高校也应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讨论。例如,高职院校可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可向企业申请合作项目,并由专业教师与学生负责完成。在落实该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学习、对接企业生产标准,技术能力将得到提升。综合分析,高职院校应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借助项目教学法,食品营养与膳食指导教学的质量将得到提升。

3.3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传统模式的实训基地,已难以完成新时期的教学任务。依据未来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应从校内、外两个维度,规范实训基地的设计标准。首先,高职院校应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通过该标准,合作企业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环节,教学质量将因此得到提升。同时,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为校外实训基地投入补充资金,从而使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其次,高校应在实训基地中增加创业教育。例如,在与食品企业合作的过程,可将学生视为备选加盟商,并组织学生参观加盟商的工作场景与流程。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将寻找到创业平台,创业意愿与能力均将增强。

再有,高职院校也应借助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膳食搭配,并注明其中的营养学依据。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得到提炼。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检验自身理论,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科研成果。在实训室的建设环节,应争取各类别资金的支持,搭建配套专业实训室,配备先进且数量充足的设备设施,增加材料储备并提升容错率。总之,教师需要以包容心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一需求,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最后,在食品营养与膳食指导教学中,校企共同开发适合的培训教材,教师可设计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实训器材。利用课堂实训器材,实训活动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质量可得到提升。

3.4 深度开发校企资源

创新食品营养与膳食指导教学模式,需要整合企业与院校资源。在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并设计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科研资源的整合路径。例如,高校可邀请企业负责人与技术人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在这一过程中,校园的理论知识将与企业的实践知识相结合,该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更为清晰。同时,高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到研讨会中,并设立问答环节。通过这样的设计,各渠道的知识输出可得以整合,教学效率将因此提升。在校企合作平台中,设备资源的整合可获得更多支持。例如,高校在采购设备的过程中,可优先选择合作企业的二手设备,从而使采购资金得到节约。

或者,高职院校可依据合作企业的设备更新频次,与企业共同采购同规格生产设备。借助大批量采购,采购成本将大幅降低。再有,具备条件的高校可租赁企业的闲置设备,以减低资金投入。总之,校企之间的硬件合作具有广阔空间。此外,携手企业参加专业赛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管是一种新时代的创新。例如,之前在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创意西点大赛上,我院与采蝶轩企业合作,让学生在企业跟师傅深入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企业也扩大了知名度。在科研资源的整合中,高职院校可在设立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例如,高职院校可依据企业的发展诉求,承担部分研发任务。高校可垫付科研经费,并依据的企业生产周期提供科研成果。企业可依据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向高校支付佣金。或者,高校可利用科研成果参与企业投资,进而带动双方的金融合作。总之,在食品营养与膳食指导领域,校企资源的整合空间依然较高。

4.结语

“青松班”模式已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因此高校应采用创新理念对其作出深度优化。首先,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与体系建设,从而使二者的工作标准相对接。其次,学院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再有,学院可进一步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并借助企业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最后,学院应主动承担主体责任,进一步整合校企资源。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