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精神”在高校党建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2020-02-26 13: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党委西南老区

(丽水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0.引言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提出的基层党建目标将于新时期的办学理念深度融合。高校党委的工作范畴,将扩大至校园管理的全面工作,而党建工作是带动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这一认知,高校党建应以价值观建设为切入点,逐步树立被全校师生认可的价值体系。“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套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模型,该精神是在艰苦的“经济基础”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文化精髓,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具有指向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将尝试提出“浙西南革命精神”在高校党建中的应用路径。

1.“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核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核是,“以坚定的政治态度与战略定力,自觉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者”。该精神来源于浙西南革命老区军民,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实践,是对老区军民与党员干部实际生活的客观描述。由此可见,“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从实际出发、总结而来,具有实践价值的红色文化精髓。其主要构成可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老区军民与党员干部,在斗争中积累而来的革命事迹,是有形遗产。二是通过革命事迹提炼而来的思想遗产,是当代社会的精神财富。这一结构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阐述的意识形态产生机理,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脉相承。

在思想内核的基础上作出细分,可发现“浙西南革命精神”由五部分组成。其一,是老区军民在面对敌人封锁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该意志来源于基层党委行之有效的思想建设。其二,是老区军民在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仍旧坚持党性原则与纪律原则,继而展现出的服从精神。这一精神来自于基层党委的组织建设。其三,是老区军民在重重困难面前,展现出的顽强作风。该作风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而来。其四,是革命战士与党员在历经多次重整后,依旧保持的团结精神。该精神是基层党委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其五,是党员干部在实际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廉洁精神。该精神为基层干部指出了共产党员应始终坚守的生活态度。

2.高校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

2.1 思想建设遭遇挑战

思想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关键,强化思想建设可帮助党员干部以统一、正确的视角分析事物,工作效率将因此提升,党员的原则性也将得以坚固。由此可见,思想是行动的驱动力。同时马克思认为,思想来源于物质世界,是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总结。但人类的理论总结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多数群众需要借助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有鉴于此,党建工作应从思想建设着手,进而使基层党员形成合力。

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将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模式的信息流通渠道,校党委的宣传工作将受到影响。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出现前,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在校学生通常会借助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因此校园内的正面信息更多。但网络媒体难以监管,不实信息充斥其中。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党员、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思想建设将受到影响。其次,在互联网广泛使用的环境下,党员与学生的语言习惯也发生转变,网络词汇被大量使用,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思想建设中的专业用语。

2.2 组织建设存在不足

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内核,其中包含组织制度建设、各级党组织的主体建设、纪律建设等内容。马克思认为,在博弈中劳工群体处于弱势,因此应通过组织形成合力。而共产党是劳工组织的最高形态,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建设的领导力量,党的组织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并迸发出巨大能量。

以此为基础,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由此可见,组织建设是凝聚党员与各族群众的核心工作。但高校党员主要由优秀教师、学生骨干构成。多数党员承担着繁重的教研任务与学习任务。受此影响,校党委难以频繁开展党建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难以提升。同时,由于党员分散在各院系内,因此党员之间的默契度普遍不足。在这一环境下,组织生活会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综合分析,高校党员过于分散,日常工作也较为繁忙,校党委的组织工作将因此受到影响。

2.3 作风建设缺乏标准

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灵魂。共产党在成立之日起,就生存于艰苦、恶劣、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中。作风不顽强、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将被逐渐淘汰。纵观世界历史,多数国家都在上世纪组织成立共产党,但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却是少数,作风问题是其中关键。党员的作风建设应遵循三项标准,一是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二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三是党员干部的信念作风建设。

但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各项标准缺乏具体标的,作风建设的针对性严重不足。首先,总体而言校园仍是社会中的一方净土,教师员工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生活作风的调整空间不大。其次,高校的工作环境较为宽松,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验较少,其信念作风难以获得实践检验。再有,高校执行的工作标准较为具体,并已成为实践工作的管理依据。但党委提出的作风建设标准较为模糊,如何与高校工作标准对接,将成为工作作风建设的主要挑战。总之,党委倾向于从思想层面提出宏观标准,而微观层面的落实标准往往不够明确。在执行中,存在评估困难、缺乏目标等问题。

2.4 制度建设浮于形式

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驱动力,也是维护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新时期,从严治党已成为党建工作的基本方针。依托制度建设,可使从严治党有章可循,因此制度建设是维护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以辩证法视角分析,物质能量会相互转换,并由此产生内在驱动力。制度建设可对党组织的人力资源作出重新调配,通过制度重组,人力资源的内在能力将得以释放,党建工作将获得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驱动力。总之,党建工作应依托制度建设展开。

但在工作实践中,部分高校党委并未准确把握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律,而是将制度形式作为主要工作方向。例如,部分高校党委,会将制度章程、纪律条例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并在网络中寻找“大而全”的制度样板。稍加修改后,这一样板就将成为纪律管理的主要依据。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其主要诉求是制定符合制度原则的工作机制。其中制度是纲领,机制是实践工作的手段,而纪律要求是对工作机制的补充。僵化于条例建设必将对机制建设带来影响。

2.5 反腐倡廉建设参与度低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重开展了廉政建设,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廉政建设已逐渐进入深水区,并将制度建设作为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委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参与程度较低,工作开展稍显滞后。高校的资金密度较低,制度约束相对完善。

因此,多数高校并未受到腐败思想的深入渗透。在这一环境中,校党委缺乏反腐倡廉建设的对应目标,其参与意愿也难以提升。再有,高校的人员结构相对稳定,教师之间较为熟悉。受到人情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不愿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该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也将逐渐减弱。最后,高校党委的预算,通常由高校财务部门负责,而财务部门也是监管财务腐败的主体部门。受到预算管理机制的影响,校党委通常不愿对财务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同时从管理编制角度分析,校党委也不宜参与到行政工作中。这一问题,将对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借助“浙西南革命精神”优化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

3.1 借助“浙西南革命精神”推进思想建设

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高校党委的思想建设工作遭遇诸多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校党委应借助网络工具,积极宣传“浙西南革命精神”,从而使校园内的正面信息大幅增加,思想建设得到有力支持。例如,校党委可建立由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共同构成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平台。其中,校园网站应开辟“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专区,其主要内容应围绕考古、科研、学术建设展开。校园网站是校园内的权威媒体,在校园网站中发布权威研究成果,有助于正确阐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

微博的使用更加灵活,校党委可建设以宣传“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校园微博。在微博中,管理人员可上传党建视频以及与浙西南根据地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微博为载体,校园内的正面信息将大幅提升,党员干部、教职工、学生群体均可受到正面影响。微信是我国居民最为常用的社交软件,其拥有普及度高、使用便捷等优势。校党委可建立微信公众号,并借助公众号的优势推广“浙西南革命精神”。总之,利用现代化工具,高校党委的思想建设将得以加强。

3.2 依托“浙西南革命精神”加强组织建设

受到工作任务、物理距离等实际问题的困扰,高校党员的默契度普遍不高,组织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党委可深入挖掘“浙西南革命精神”精髓,并建立网络讨论平台。例如,校党委可分别设立,以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纪律原则”、“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组织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在研讨会结束后,校党委应建立以该主题命名的微信交流群。在实践工作中,各院系党员可利用闲暇时间探讨组织建设。

同时,以微信交流群为载体,党员之间可增进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中的战友情将得到继承。传统模式的交流活动,会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活动举办成本较高。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将以数据形态对外传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将被打破,信息成本可得到控制。利用此类工具,“浙西南革命精神”将得到广泛传播,其体现的组织性将对当代党建工作带来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知,高校党委应利用问题导向,引导党员深入挖掘浙西南老区组织工作的建设模式与内在优势。通过多角度分析,党员干部的组织观念将得到加强。

3.3 借助“浙西南革命精神”强化作风建设

校园环境较为宽松,高校党员的作风建设难以得到实践检验。这一问题,将对党建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在改进的过程中,校党委应深入探寻浙西南老区作风建设的构建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自身的作风建设策略。浙西南老区的作风建设,与艰苦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在艰苦环境中,革命军人与党员干部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坚定忠贞的信仰作风。由此可见,艰苦的生活环境是磨练党员意志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一认知,高校党委可组织本校党员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例如,校党委可组织开展“重走革命路”的户外徒步活动。在该活动中,党员可重走浙西南根据地,并依据行军路线设计徒步路线。这样的活动,可磨练党员干部的意志品质,工作作风将得到提升。同时,校党委可组织党员定期开设“老区食堂”。该食堂可提供革命时期的常规食品。通过品尝此类食品,党员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代生活,其生活作风可得到提升。综合分析,高校党委应将艰苦环境作为促进党员成长的有效途径。

3.4 通过“浙西南革命精神”优化制度建设

多数高校党委的制度建设存在诸多不足,其中形式主义、制度僵化等问题最为突出。在改进的过程中,高校应依据浙西南革命老区的团结精神,建立更加符合现代高校环境的制度建设策略。浙西南革命老区历经磨难,制度条例并不完善。但在革命实践中,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坚定信念,并依据党的基本原则设立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工作机制。通过这样的设计,党员干部可在缺乏条例依据与上级管理的情况下,灵活制定工作策略并圆满完成。

借助革命老区的组织模式,当代高校党委应脱离僵化的教条主义,并将机制建设作为核心工作。例如,高校党委可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规模较大的支部可设立基层小组。在日常工作中,各小组可借助民主生活会的形式,深入挖掘自身不足。民主生活会是党员干部开展深入交流的平台,在该平台内制度条例将成为交流活动的主要依据,各位党员均将参照条例分析自身不足。由此可见,在小组交流中,制度建设将与党员的思想建设相对接,从而使制度条例成为党员生活的指导。

3.5 透过“浙西南革命精神”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高校的腐败问题并不严重,因此部分高校党委难以探寻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参与途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党委可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目标,设置更高的廉政标准,并借助舆论宣传提升党员的廉政作风。浙西南革命老区不存在腐败问题,其关注焦点在于科学、公正的使用资源。由此可见,浙西南老区的廉政标准高于当代。高校党委可以此为依据,建设要求更高的廉政建设目标。例如,校党委可将资源利用与工作效率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对党员干部的工作成效作出分析。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类教学资源均归社会所有,合理利用是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有鉴于此,不合理使用高校资源的行为,可被视为浪费。高校党委应将这一行为纳入管制范围,并开展有效宣传。例如,高校可要求党员在各院系开展公共资源节约活动。在活动中,党员干部可依据财务预算目标对财务预算的实施结果开展监督。通过这样的活动,部门预算将得到合理使用。

4.结语

依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浙西南革命精神”在高校党建中的应用价值,应首先体现在思想建设工作中。同时,借助革命老区的团结精神,高校党委可确定组织建设目标。在制度建设中,高校党委可参考革命老区的管理机制突出机制建设,并适当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标准,从而使党建工作的目标更加清晰。最后,高校党委可参考革命老区的作风建设,为当代党员提供艰苦的学习场景,从而使“浙西南革命精神”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校党委西南老区
古城西南两座桥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潮”就这么说
校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
老区在努力奔跑
Country Driving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注重文化建设,体现文化底蕴,彰显办学特色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