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研究

2020-02-26 13: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政府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0.引言

近年来,社会矛盾以及问题逐渐突显到社区,致使社区治理变成国家与政府主要的研究、实践领域。多样化的地方社区治理经验逐渐体现,其差异性较强,对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以及建设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城市社区的高效治理,对我国经济与文化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均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社区,是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应重视的问题。

1.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进展

1.1 管理型社区治理

城市社区的发展,其管理史的探究具有必要性。社区的管制,是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环境下形成的管制形态,尤其在计划经济阶段。政府通过对下属部门传达行政命令,进而管制城市社区,监控社区事务。其中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组织,系统性的管制社区成员。而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以及经济的进步,管制型社区治理体系,已无法顺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探索新型以及民主的城市社区管理手段,逐渐被国家及社会关注。除此之外,近年来,西方各国均探索新型社区公共管理模式,管理形式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渐渐形成。同时,通过对社区的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服务,逐渐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兴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1.2 治理型社区治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科学技术以及城市社区管理政策的进步,我国城市迈进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社区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张,社区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重视居民的幸福感,注重治理方式的民主性以及丰富性,进而实现居民的满足感,落实城市社区治理的获得感。因此,注重成效、讲究民主以及创新,是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要求。但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进步的背景下,社区治理面对新的挑战。主要呈现为城市社区治理与我国发展脱节,致使城市社区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探索顺应我国发展的城市社区治理方式,需要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重视。近年来,我国对城市社区的治理手段正在探索中,将处理社区矛盾,落实社区及居民要求以及解决社区治理的困境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目标,从原有的管理型社区治理迈进治理型社区治理。

2.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2.1 城市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失衡

为国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条件,使国民的幸福感增加,是我国政府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的责任。若社区无法满足和保证居民各类的生活要求,对居民的幸福感会产生不良影响,对社区发展以及安定也会造成消极影响。近年来,主要由政府分配我国公共资源,但是政府的经费、能力以及精力均有限,凭借政府单薄的力量无法实现中国城市社区人民的差异性要求,导致城市社区服务于居民需求失衡。虽然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部分机构渐渐被纳入城市社区服务公共范围,担任部分政府无法涉及的公共服务,但因为社区服务供应还没有形成多元化并且健全的体系,政府角色以及社会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晰,致使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不足。除此之外,社区医院以及社区相关教育机构等为居民供应公共服务的能力欠缺,导致城市社区服务呈现出监督以及管控层面的混乱,对城市社区的有序管理提供了新的难题。

2.2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度不足

近年来,社区制渐渐成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新兴的体系。但顺应社会管理模式革新,将推进社区资本作为目标,以及将创建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协助与相辅相成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还未形成。一方面,街道办事处依据社区治理相关法律规定,只是政府的执行机构,在社区治理以及当地城市发展中却成为具备实际权力的一级政府。其将主要精力放在落实上级政府传达的多元化行政任务。同时,将多数行政工作强迫性分配到居委会完成。我国相关城市居委会机构法律明确指出,居委会是在基层组织中具备自治权利,其与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应是被指导与指导的联系。然而现实中,社区居委会的官气逐渐浓厚,其职能逐渐弱化,导致国民对社区治理组织的认同感以及信任感减弱。因此,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度不足,对社区自治工作以及其工作成效均造成反向影响。

2.3 城市社区治理文化水平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民观念受到激烈的冲击,三观也受到影响,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大的难题。通过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公共教育服务机制等文化层面的建设,有助于充实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为居民构建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的正向作用,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优质的素养以及品行。但当前,我国部分城市社区文化治理水平相对薄弱,文化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作用没有被有效发挥。同时,部分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对文化层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体系不够健全。除此之外,社区对其具有的文化资源运用不足,整合欠缺。城市社区过于依赖政府给予的文化资源,对民间文化资源使用较少。

2.4 城市社区治理效率较低

近年来,城市社区规划不仅仅是简易的硬件设施建设,当今社区建设较为重视社区功能以及治理效率。现代化社区治理,较为关注城市社区功能的治理以及建设。而这一背景下的社区治理,仍面临许多难题。传统经过行政手段执行城市社区治理,其治理方法浮于形式,过于重视上级下达的行政命令,对社区建设是否顺应社区及全体居民利益层面重视度不足。同时,对城市社区治理成效也相对忽视,导致社区治理以及相关建设缺少创造性。其主要呈现在无法有效处理社区矛盾以及社区问题,对居民自治性调动不足,社区治理人才流动性较大,普通居民无法参加社区的治理等。因而,城市社区治理自身的效率困境,要求社区治理主体对社区的关注,并探寻顺应新时代的城市社区治理方式,才能有效优化社区治理效率。

3.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原因

3.1 未充分发扬社会资本的价值

Robert Putnam指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特点,如网络、规则以及诚信,它们可以通过推进协作行为强化社区治理成效。人们利用互利共赢的原则以及国民网络参与治理的方法强化协助,取得相互信任,进而增加社会效益。据研究结果表明,互相了解并熟悉的人间拥有较强的认同感。对于对方行为的包容性以及约束性也较强。在城市社区治理时,利用熟人的优势,有助于节省治理经费,并有效整合社区资源。近年来,我国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社区居民结构逐渐改变,居民流动性加强,致使多数居民对邻居较为陌生,对城市社区运用“熟人”优势的治理形成了困境。社区人民由陌生变为熟悉凭借强迫性的治理难以落实。因此,应充分发扬社会资本的价值。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还未完全落实自身组织治理,政府公共事宜的透明性不足,社会资本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导致居民对社区以及政府的信任降低,限制了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

3.2 未形成政府与社区的高效配合

政府向下级部门下达行政命令进而实现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序融合,是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落实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当前,城市社区居民结构逐渐改变,大量农村户口居民转向城镇户口,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因此,城市居民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要求快速增加。伴随而来的城市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也产生了社会矛盾。政府以及社区管理部门只有有效调控各方利益,促进公共利益的增加,才能落实政府与社区的高高效配合。但是,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政府与社区的高效配合。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相关政府机构,各领域组织、社区组织以及国民等均是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利益均具有紧密俩想联系。但社区治理中没有明晰其责任,并未形成协调配合与协同参加社区治理。在实际治理中,政府全面掌控与政府主导治理并没有合理区分。社会机构、其他社会主体以及政府间的交流互动欠缺,导致多数乡村居民仅是改变了生活环境,其内心对城市社区治理的角色认同不足,对政府与社区的配合产生阻碍。

3.3 未落实国家权力回归于社会

落实居民全方位自由发展,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目标。因此,社区治理的全部工作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扬居民的自觉观念,强化居民参加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落实这一目标,需要国家权力回归于社会,使国民在城市资源分配以及社区治理中拥有足够的权力。但就目前社区治理而言,还未落实国家权力回归于社会,政府仍掌握多数公共资源,社会机构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区公共教育服务层面,仍依靠政府的给予,国民自主选择以及竞争欠缺。导致公共教育服务相关活动呈现出同质化以及过于标准现状逐渐严重,社区治理无法真正满足居民差异性的教育需求。社区服务质量的欠缺,对国民的生活质量造成消极影响。同时,导致国民对政府权威性认同感下降,对城市社区的治理也造成负面影响。

4.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

4.1 改善城市社区权力机制

要想落实城市社区治理具有现代科技水平,应改善社区权力机制,突破政府或社区垄断治理的模式,落实多元参加,实现治理权力平衡以及治理目标同心的社区治理局势。社区治理象征着,我国城市社区权力对建设社区的多层面执行有序管理,并与多层次、各个范围的权力主体融通,由政府权力独大转变为多元参加,由政府全能转变为有限,由行政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由享有权力转变为担当责任。同时,应落实市场、社会前以及政府的全方面覆盖。改善城市权力机制,应划分明确的社区治理权独立问题,区分政府行政、居民、社区员工、以及社区居委会等具有的权力。并拥有一定制度区分权力,通过这一方式精益化分配城市社区治理权力,落实改善城市社区权力机制的理念。

4.2 社区治理中引入社会资本

城市社区的有效治理需要社区主体以及内部的信任度、协作意识以及互利双赢意识。而落实这一前提,培育以及引入社会资本是有效路径。城市社区治理中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应提升社区居民的信任感。利用多元化的公共教育强化居民的诚信,运用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加强居民间的互动以及沟通,有效推进居民间群体由陌生转向熟悉,提升居民间的信任度,并利用“熟人”社区治理形式,推进城市社区有序治理。另一方面,应强化社区自身组织能力,落实社区自主管理能力。因而,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应注重自治建设。凭借社区中包含的精英,运用其优势,将社区居民对就业、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的差异性要求进行组织,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同时,强化组织成员的三观认同、分享社会资本,进而减少社区治理成本。

4.3 调动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治理活力

改革开放后,社会机构为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与治理提供了自身的奉献,但社区治理主体意识还不足。想要充分发扬社会机构的价值,一方面,应明晰社会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以及其职责。社会机构应是独立于政府的组织,应补充政府分配公共资源的不足。因此,政府对社会机构的运营在政策指引之外应避免查收其他相关事宜,而社会机构应构建独立以及健全的运营机制。另一方面,应提升社会机构的自觉性。首先,应强化社会机构人才团队建设。引进多个领域的人才以及经营,带领其参加社会机构的管理。其次,定期举行相应业务训练,强化机构员工的工作能力。除此之外,应强化社会机构经济层面的自主性。社会机构的进步与参加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应具有相应法律规范支持,有序处理社会机构的管理矛盾,使社会机构在参加社区治理工作时可以凭借法律和政府共同治理社区。

4.4 强化社区居民参加治理意识

居民是城市社区的重要成员,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参加治理意识均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成效具有积极作用。因而,相关机构以及工作人员应扩充多样化的路径,强化居民尤其是对新转入城镇户口的农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以及归属感。强化社区居民群体对社区治理的参加意识。一方面应强化城市居民参加社区治理的保障机制。建设完善的城市居民参加治理机制,明晰社区居民在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可以有效强化居民的主体意识,提升居民参加治理工作的激情与信心,使居民群体参加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另一方面,发扬社区人才的价值。社区人才大多来自各个产业与领域的精英,他们拥有较多的具有一定优点的资源,参加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识优于普通居民。而利用精英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带动居民参加社区治理的意识,对我国城市社区的有效治理以及进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社区的有序治理,与治理能力的提升与居民自身意识等关系紧密。本文探索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从四个层面深入分析提升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即改善城市社区权力机制,社区治理中引入社会资本,调动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治理活力,强化社区居民参加治理意识。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政府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