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路径探析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0-02-27 19:14王海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绵阳专业课育人

王海滨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施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1]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校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就是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领导,推动高校各门专业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保证教学改革正确的政治方向。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以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中枢作用,认真担负起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引领责任和推进实施责任,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复制、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主体责任

201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2]高校党委必须牵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牛鼻子”,发挥课程思政中政治的核心作用,确保课程思想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坚决履行党委的政治责任,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重要文件《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中对高校党委的政治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传达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并结合各自的具体实际抓好落实工作[3]。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政治责任表现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和顶层设计上,体现在“三全育人”的协同效果上。

1.履行政治责任,坚持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政治责任体现在教学改革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协同育人的效果上。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对高校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才能保证高校的办学方向和“课程思想”的政治本色。尽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更宽广的“教育水渠”和“责任田”,但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不会变,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品质基本要求没有变,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政治责任”也不可能有丝毫的变化。在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西方繁纷复杂的意识形态侵扰,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更需要高校党委对政治责任有高度自觉和更高的警觉。

2.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有效运行机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主体,高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活动顺利、高效进行的关键。高校课程思政旨在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这是一项大工程,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这一工作可为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提供政治方向和制度保障。做好顶层设计是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校党委应成立课程思政的领导机构,承担制定全校性改革方案、调配改革所需资源、协调校内各级组织行动的职责。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上下联动、协同育人。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教务管理部门制定课程管理制度,构建运行机制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人事部门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科技处应在科研项目和资金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予以倾斜;教师发展中心在业务进修方面对课程思政提供支持;各个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年终奖励性绩效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等等。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功能,使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聚力于思想政治工作,各种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加坚定的政治方向。

(二)认真落实党委对全校教师的思想引领和业务指导作用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改革,它对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党委应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导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改革、协同育人方面打开新的局面。

1.加强相关文件宣传学习和思想引领,统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课程思政不是哪一个部门或教学单位的事情,“课程思政强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4]。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体,只有统一教师思想,协调一致积极参与,才能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健康有序发展。高校党委要组织广大专业课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高校教师各尽其责,使各门专业课和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深刻内涵[1],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全育人”重要意义。高校党委要认真宣传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中的有关精神,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真正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观念深入到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思想中,真正让所有授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培训,培养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才能担负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职责,才能达到“三全育人”“同向同行”“协同培养”的育人目的。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校党委肩负着广大教师的思想引领、教育提升的职责。

2.加强业务指导,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能力。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一个时期以来,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的主要责任,专业课教师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党委应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能力培养。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它们都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只是许多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传授专业知识,守着“富矿’就不能过“穷日子”。专业课,尤其是理工农医类课程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契合点的敏锐度,并深挖其思政育人资源[6]。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应主动思考与反思自身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思想和行动,时刻不忘在教书的同时担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一转变对于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高校党委在这一转变中,担负着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科技处等教学和业务管理部门,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发思想政治教学元素的职责。

(三)切实承担党委的监督和评价职责

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推动责任体现在落实上,应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广大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务实创新地将改革方案落到实处。学校党委应要建立监督和动态检测体系,对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情况,对各门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适时监督和科学评估,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奖励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大力表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模范,并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绩效分配等方面予以体现。

二、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有待完善

高校课程思政要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但是其宗旨是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为课程思政的全局设计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制度体系。目前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不尽完善,领导、管理、运行、监督以及评估激励机制有待加强。教务处、科技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二级单位、教学单位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行动协调一致性较差,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合力难以形成。部分党组织深入调研不够,对教师教学改革方式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还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对课程思政主体设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待提升。因此,目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还没有成为专业课教师的共识,部分教师认识不清、方向不明,疲于应付和单打独斗的情况时有发生,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目的难以达成。

(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还不统一

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7]249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近些年,高校部分非思政课专业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党团学工的事,自己只要传授专业知识就够了。有些专业课教师和部分学生甚至怀疑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能性。这些认识偏差与“三全育人”要求和高校教师是“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是“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造成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教学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将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合力难度较大。

(三)专业课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需要提高

课程思政不是单一的一门课,也不是几门课程的叠加,更不是在现有的思政课程体系之外“另开炉灶”或各类课程的“大杂烩”。课程思政是深人挖掘各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专业教学课堂,使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实现三全育人格局[8]。专业课程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等特征,因此要发挥专业课在思想教育的优势,强调执行课程思政工作任务,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专业课教学各个方位,从而形成协同育人局面,还面临较大的困难[9]。所以说,专业课程开发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专业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在授业过程中进行传道和解惑,对于专业课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四)课程思政监督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亟待健全和完善

很多高校的专业考核机制中缺乏课程思政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也没有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一个衡量指标,这就导致专业课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不够重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走过场,缺乏具体落实措施。在考核和激励机制上缺乏成文的、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制度和文件,也缺少进一步明确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和要求及合理分工。在学校内推荐课程思政育人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缺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和年终考核上也难以体现优势,这些现象都影响了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效果。

三、高校党委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发表以来,绵阳师范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学院党委及时制定《绵阳师范学院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绵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把课程思政列为“书记工程”,积极推动全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

课程思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切实履行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全育人”的重要精神,高举旗帜,引领方向,做课程思政建设的“领航者”和“剧中人”。学院党委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全校思政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思政课程”建设指导具体意见和可行方案,规划课程思政建设长远目标。党委书记和党委成员明确责任,主动深入到教学一线调研,帮助广大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在修订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加大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力度,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确保课程思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带头讲授课程思政示范课。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实行动态顶层设计,及时对顶层设计进行修正和完善,坚持以“协同育人”为宗旨,不断推进改革创新。

(二)加强组织建设,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提供组织保障

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绵阳师范学院按照“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密切配合、各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积极实施”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办公室。绵阳师范学院党委领导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绵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各二级学院总支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了全校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学校党委、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质量评估中心等职能部门、各个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切实有效主动发挥各自的职能。学校党委坚守主体责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职责,人事处、宣传部、组织部等各职能部门在职称评审、思想宣传、课程思政人才建设等方面承担各自的职责,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各个二级学院在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教改教研、教师培训等方面承担具体实施和运行职责。在践行机制方面,绵阳师范学院各部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从机制上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把握关键,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打铁尚需自身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人才保障,绵阳师范学院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方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养,统一专业课教师思想认识。学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召开专题培训会,要求广大专业教师对照习近平关于“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加强自身修养。专业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学识”,更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担当起育人的职责。学院党委建立了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规定每周四下午为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集中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党委要求课程思政教师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和回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将教材蕴含的思想话语体系转变为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提升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搭建各类教学教改平台。如充分发挥政治挂帅、知识引领、价值导向优势,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思政宣讲团,到16个二级学院进行课程思政重大意义和实施方法的宣讲,并与二级学院 38 名专业课教师“结对子”,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研讨活动;再如,每年发布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为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积极支持广大教师参加省级课程思政研究课题和教学大赛等等;又如,打通专业壁垒,在教学中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合作机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路径、教学研讨平台和资源共同开发共享机制。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提升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制定和完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绵阳师范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合理的机制激励,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复制、值得推广的经验。

监督体制是课程思政政治方向和业务水平的根本保障。绵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避免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搞形式主义、应付对待的情况。学校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其政治性进行监督,教务处组织专门督导组,对课程思政的业务水平进行督导,科技处对教学改革的科研水平进行把控,以科研提升教学改革,各个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党总支适时深入课堂,对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和业务水平进行督导。

评价机制是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方向标”。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激发全体教师的育人责任,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2017年1月8日) 的文件精神,大胆进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转变之前过度注重科学研究、轻视教学改革的评价导向,改变以出身、职称、学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建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育人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评价体系。绵阳师范学院职称评审改革领导小组在考核评价的指标中相应加入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中获得相应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的老师,在其职称晋升、年终绩效分配、考核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评价制度,注重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和对课程思政效果的满意度。

为配合评价体制改革,绵阳师范学院在资金、课题发布、建立示范典型方面,予以大力倾斜。学校在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协调下,每年召开至少两次由党委书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支部书记、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以及省内外专家组成的专题研讨会,研究探讨课程思政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发布和评审课程思政专题研究课题。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题立项的基础上,推荐省级课程示范课程,提升研究水平和教学改革层次,并对示范课程先进学院和教师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奖励。为激励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氛围,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学校党委宣传部和其他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多次组织“课程思政专场音乐会”“用歌声向祖国汇报”“逐梦新时代、经典颂中华师生朗诵会”等相关活动。绵阳师范学院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开展铸魂育人活动,鼓励和表彰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网络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习近平同志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0]。这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正确方向。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和时代趋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通过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11]。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修订专业教材和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局设计,加强课程思政过程管理,积极支持和倡导“三全育人”,形成了一套值得推广的“协同育人”体系,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猜你喜欢
绵阳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四川绵阳卷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绵阳卷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
绵阳为中医药“强身健体”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