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要警惕,这种眼底疾病易发生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2020-02-27 16:56黄晓旭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4期
关键词:玻璃体全身结核

黄晓旭

(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56)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发病率在临床上不算高,但一旦发生且不及时治疗,常常发生致盲性并发症,且疾病本身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产生较大不良影响。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发病原因,既往理论认为无明显诱因,为特发性,但近年研究发现其可能与结核感染有关。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一般双眼发病,随着病情发展,多在晚期进展为视网膜和玻璃体反复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眼部疾病。此类疾病好发于青年人,因在疾病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多在随机的眼底检查中发现,故强调早期定期的眼底检查,及时的发现早期病变,进行合理且必要的干预和治疗,并行患者教育,强调长期的眼底随访检查,降低严重致盲眼病发生的概率。

1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概述

1.1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临床症状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也称为Eales病,是导致青年人视力丧失的重要疾病。在临床研究中多数患者是青年男性,双眼发病,发病之后,可能会出现视觉模糊的现象,亦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视网膜周边血管阻塞性病变,静脉和小动脉受到影响,继发无灌注区形成,从而导致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易发生破裂和纤维增殖,从而引发玻璃体积血,玻璃体积血后,出血可迅速吸收,视力可恢复正常,但玻璃体积血易反复发作,最后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落,视力严重下降。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可能会因病情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临床症状,可有飞蚊感,黑影漂浮感,视物变红等,也可能无明显症状直至出现视网膜脱离。

1.2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病因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发生以年轻人为主,在20-40岁之间,其中年轻的男性患病几率更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患者自身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近年研究发现可能与结核存在一定的联系,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由结核菌素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临床检查中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活动性结核的征象。该症状的发生机制比较特殊,除了少数是由结核菌由血源或者局部蔓延导致的,大多数而言,由结核菌素引起的III型变态反应,此类病例属于无活性结核,仅有陈旧性病变现象,结合菌素皮肤试验检测为阳性,会诱发病灶反应,导致视网膜静脉炎症以及玻璃体积血突然加剧。慢性扁桃体炎、龋齿、皮肤脓肿等也有研究发现与本病存在相关联系。此外,糖尿病、蛔虫病、梅毒、结节病、Behcet综合征等也是可能的诱发因素。

1.3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临床表现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患者眼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受累血管大小、出血量多少、出血部位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早期,视网膜周边血管仅仅存在炎症或炎症导致视网膜血管闭塞并未引发新生血管时,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自觉飞蚊症现象,此时进行专科眼底检查方能发现病变存在,可见周边视网膜血管白鞘存在,部分血管呈白线状,散在出血及渗出,造影检查可发现无灌注区存在,血管染色明显;病情进一步发展,周边无灌注区导致的新生血管破裂可引发玻璃体积血,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前黑影飘动或突发视力下降,出血量不多时,患者积血可自行吸收,视觉障碍可得到明显的缓解,大多患者可恢复发病前视力。如果玻璃体积血反复发生或新生血管发生纤维增殖,则可能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从而引起视力不可逆性下降,此时则必须手术干预治疗了。

1.4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诊断

根据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临床发病特点,眼底常规检查若发现,一处或者数处静脉小分支充盈和扭曲等,附近有出血及渗出病灶,血管白鞘,血管闭塞呈白线等,可高度怀疑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如果出现玻璃体积血,眼底检查困难,则需要等待积血吸收或者手术清除积血后明确眼底情况,做出相应可能诊断,除了常规眼底检查,造影是诊断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一项必备检查,造影可发现无灌注区及渗漏性新生血管的存在。同时,应注意患者全身病的检查,充分询问病史,有无结核及其他流行病学接触史,同时注意结核排查,皮肤结核菌素实验及肺部CT检查排除肺部结核也是必备的。

2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治疗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发生对患者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因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存在不同的病程发展阶段,因此临床治疗原则应是根据不同的病程来给出合理及时的对应治疗方案,同时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常伴随相应的全身病,如结核等,因此,全身病的筛查与治疗是其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因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故对病程的长期监测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患者教育,定期的眼底检查及长期的全身病随访监测对于病情控制至关重要,对降低疾病复发率及恶性致盲眼病发生的概率有重要意义。

2.1 临床观察

对于早期非活动性的视网膜血管炎症,无明显玻璃体炎症,眼科检查未发现明显无灌注区的患者,眼部病情可暂时予以观察,定期随访。疾病病情稳定期,眼部病情经控制得当无明显发展,全身病经用药亦可到明显控制,此时也可以进行临床观察,不再予以特殊处理。

2.2 药物治疗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1、眼部炎症控制2、发生玻璃体积血后促进血液吸收3、全身病如结核治疗三个主要要点上。1、眼部存在炎症,如玻璃体炎,周边视网膜血管炎症活动期等,可局部使用抗炎药物,在全身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基础上,可适时引入全身性的抗炎药物如强的松类,若患者全身性激素使用不能耐受,可引入免疫抑制剂。2、发生玻璃体积血后,早期可予以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促进积血吸收,为下一步治疗赢来治疗窗口3、全身病的治疗,如果通过常规筛查发现了伴随的全身病,如结核,则需要相关科室进行及时有效全程的药物治疗,有效的全身病治疗,将促进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本身疾病的恢复,降低复发率。

2.3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方式对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可加速视网膜出血,软性渗出以及水肿的吸收。在早期治疗阶段,通过破坏视网膜无灌注区组织,降低氧耗及血供,避免新生血管的形成,合理的治疗之后,可阻断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激光治疗方式可行性高,在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参数的选择,绝大部分后期的玻璃体积血都是可以避免的,此外视网膜凝光治疗可能导致明显的收缩作用,引起视网膜前膜形成,导致黄斑血管及组织扭曲变形,患者视力下降,临床上应注意监测观察,。

2.4 前部视网膜冷凝术

独立的前部视网膜冷凝术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辅助周边部视网膜激光无法企及但又存在相应的视网膜病灶的区域,作用机理用视网膜激光,目的是为了破坏无血液供应的组织结构。当患者病情在早期并未得到控制,而是已经进入到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阶段,而患者没有经济实力进行保眼球治疗时,临床上可以采用周边睫状体冷凝术来直接破坏眼内的房水供应系统,从而降低眼压缓解患者眼部疼痛等症状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此类方法已较少应用,并逐步被创伤更小的睫状体光凝治疗所代替。

2.5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若反复发生玻璃体积血,且积血经药物治疗无明显吸收,或者积血太厚,经评估无法自行吸收者,可引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无明显玻璃体积血,但有明显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前膜,此时则必须介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清除积血,接触视网膜表面的增殖膜牵拉,复位视网膜,并行全面有效的激光治疗,从而控制病情,目前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多为微创手术,患者创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较好的治疗方案。临床中,需要注意的是,病情一旦进入到需要介入玻璃体切割手术来控制病情的阶段,患者的病情已属于晚期,此时视力预后多为不佳。

猜你喜欢
玻璃体全身结核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石榴全身都是宝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老鳖全身都是宝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一度浪漫的结核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中医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