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耐药情况分析及防控策略

2020-02-27 17:13陈春江吴顺芬卓文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烯类青霉金黄色

陈春江,吴顺芬,卓文玉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兴义 562400)

目前,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性肺炎已成为新生儿疾病治疗的难点,故掌握NIP相关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为NIP患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从相关危险因素入手,防治MDROs产生及传播,提高NIP患儿的治愈率,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收集本院收治的NIP患儿3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DR、XDR、PDR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2]及微生物检验结果将患儿分为MDRO组和非MDRO组。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回顾性分析NIP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母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时日龄、住院天数、收治途径、院外治疗情况、机械通气、肠外营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等内容。

1.2.2 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

入院后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取痰液,血取自严格消毒皮肤的两份不同部位静脉血,尿液取自严格消毒尿道口后插入导尿管收集,分泌物用消毒浸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取样,菌落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细菌。采用MIC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ATCC25923,结果符合1990年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质控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多因素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筛选,以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

入选347例NIP的新生儿中,MDRO组103例,男67例,女36例,双胎10例,早产儿27例,足月小样儿4例,母亲年龄为(26.24±4.45);非MDRO组244例,男159例,女85例,双胎12例,早产儿26例,足月小样儿7例,母亲年龄为(26.24±5.27)。

2.2 菌株检出情况

从入选的347 例N I P 患儿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308株(85.79 %),革兰阳性菌(G+)44株(12.26%),真菌7株(1.95%)。MDR0组分离出103株细菌及1株口腔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细菌耐药情况分别为: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ESBLs)76株(73.79%)、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14株(13.5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1株(10.68%)、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2株(1.94%),其中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为耐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霉素(MLS),2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同时也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标本主要源于痰液85株(82.52%)、血液12株(11.65%)、尿液4株(3.88%)及分泌物2株(1.94%)。

2.3 MDRO组G-耐药情况

MDRO组分离出77株G-,包括63株大肠埃希氏菌、11株肺炎克雷伯菌及3株产酸克雷伯菌,均为ESBLs,其中1株肺炎克雷伯菌及1株产酸克雷伯菌同时为CRE。本组耐药G-对于四环素、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超过50%;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均大于4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均未超过5%。

2.4 MDRO组G+耐药情况

MDRO组分离出26 株G+,包括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表皮葡萄球菌、4 株溶血葡萄球菌及2株中间葡萄球菌。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其中1株同时为MLS,除1株溶血葡萄球菌为ESBLs,其余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G+均为MRCNS。本组耐药G+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均敏感,敏感率为100%;对四环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23.08%; 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1.54%;对吗啉噁酮、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替考拉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均小于5%。

2.5 单因素分析

两组临床相关因素比较结果显示,与MDRO密切相关的因素有:胎龄<37周、日龄48小时到7天、出生体重≤2500g、平均住院时间(≥10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及持续使用时间、机械通气、场外营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次纳入347例NIP患儿分离出的359株病原菌中,G-占85.79%,G+占12.26%,其中G-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35.38%),G+排首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以往报告结果一致。最多的耐药类型为ESBLs ,占75%。MDRO组G-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极低,敏感率为97.4%,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在48%~100%之间。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明显降低,均低于40%。

本文纳入的MDROs对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低,可能与其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婴幼儿中的运用有关;而对碳青霉烯类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较低,但随着MDROs日益增多,这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出现耐碳青霉烯类细菌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且“碳青霉烯类暴露”的危害也逐渐被人们关注,研究发现,“碳青霉烯类暴露”是带来医院生态、个体生态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耐药菌增加的危险因素中唯一抗菌药物;也是诱发高度耐药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的独立危险因素;万古霉素可至严重的肾功能、肝功能及听力的损害,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时间延长,更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故对这两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具有策略性及保护性,须综合患儿具体情况酌情使用。

猜你喜欢
烯类青霉金黄色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那一抹金黄色
那一抹金黄色
金黄色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
产IMP-1型碳青霉烯酶非脱羧勒克菌的分离与鉴定
新型三氮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