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木荣牺耳兽面纹青铜罍

2020-02-27 10:22姚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0期

姚镭

摘 要:南宁博物馆展出有一件宾阳县武陵乡廖寨村木荣屯韦坡出土的牺耳兽面纹青铜罍,通过对其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的分析,并与同类型的青铜罍进行对比,该青铜器应是外传流入之物,推测其铸造时代应是西周中期,乃中原地区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的一方诸侯或大臣祭祀祖先宗庙之用,表达缅怀先祖、祈求对宗族保佑和繁荣昌盛之意。整个器物简洁、庄严、厚重而典雅,在广西境内所发现的青铜罍中极具科学、艺术、历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宾阳木荣;西周;兽面纹;青铜罍

南宁博物馆“邕容华桂—古代南宁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的“骆越生晖”单元中展出着一件神秘而庄重的青铜罍,馆方定名为“西周兽耳蝉纹铜尊”。这件青铜罍品相完整,原收藏于南宁市宾阳县文物管理所,2015年7月借展至南宁市博物馆,展出后深受不少观众的关注和喜爱。笔者在闲暇之余,对该青铜罍的造型、纹饰及工艺铸法等进行了简单的研究,现将拙见整理成文,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学者们予以指正。

1 铜罍的形制及纹饰

南宁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青铜罍是20世纪70年代末宾阳县武陵乡廖寨村木荣屯韦坡村民取土时发现①,通高38厘米,口径24厘米。器表有翠绿色铜锈,胎内呈紫色,有砂眼,胎体厚重。器型呈“亚”字形,广肩而锐下,圆体,喇叭口,短束颈,斜肩,斜腹,底附双层高圈足底。器身肩部稍稍隆起,呈双肩式,肩上铸有一对做相背向、前腿弯曲的羊形牺耳,牺角短且直,牺眼突出,牺头向外,牺身较粗壮,牺腹中空,牺背上各铸一环耳,周身饰变形云雷纹,羊牺的形象应属尚未成年的小羊形象,前腿弯曲应是表现羊“跪奶”习性。器物纹饰依照器体分为肩、腹、圈足上部三层,通体满花装饰。其颈下饰弦纹一周,肩部以耳为分界,两边对称饰夔龙圆涡相间,为八夔四涡相间纹,其中夔龙纹两两相对布列,夔龙呈回旋转尾状,涡纹呈浮凸状圆饼形。腹部以器体约1/4为单位呈对称分布装饰四幅三角形兽面纹,兽面纹顶部以云雷纹为头冠或角饰,对称相连的夔龙纹配合阴、阳刻线组合成三角形兽面,对称夔龙头顶凸起乳钉为兽眼,兽鼻呈桃心形,兽面外围皆以兽面纹为中轴线对称装饰一周夔龙纹和云雷纹。圈足上部装饰一周回旋转尾状夔龙纹及云雷纹。整个青铜器纹饰线条较为清晰,构图精细巧妙,牺耳示人以栩栩如生的雕塑感,器形也显得凝重敦厚,兽面纹凸目而视,神秘而庄严(图1)。

2 铜罍的铸造工艺

通过观察和分析,该罍应用了复合陶范法、二次铸造和焊接法铸造而成。早至商周时期,复合陶范法和分铸铸接法就已经在中原地区广泛应用于青铜器铸造。②多块外范和内范组合,通过对外范的精心设计,可以灵活地控制器物器形,能够解决较复杂、器形较大的器物的铸造问题。该罍器身的口颈部、圈足底座均事先采用复合陶范拼接单独铸成,其中口颈部用了四块陶范拼合铸成,圈足底座均采用两块陶范拼合铸成,陶范拼合的相应位置均发现有相应的范线,之后再将口颈、圈足底座组合埋入器身陶范中,在浇铸器身时将这些部件固定铸接成整器。如此铸造,有利于确保铸造器体弯曲状的口部、底座等部位更为规整,防止变形,同时也降低了制作陶范拉坯的难度。罍的两个牺耳亦是一次浇铸成型,然后嵌到器体肩部外范预留位置内,再浇注焊接成器。通过两次分铸技术,整个器耳与器身浑然一体。

3 铸造时代判定及用途推测

经考证,该罍出土于宾阳县武陵乡廖寨村木荣屯韦坡战国时代墓地,其时代下限绝对不晚于战国。考虑到青铜器一般使用年限较长,当时广西青铜铸造技术尚未能铸造如此复杂的器物,该器应是外传流入之物,因此判定该罍的铸造年代应需往更早的时代去考证。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记载以及考古发掘报告,具体铸造年代需要从器形、纹饰、铸造技术等推断判定。此前学界多将该罍与广西荔浦马蹄塘罍、陆川塘城罍、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罍(M1︰A)、湖南湘阴罍、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罍进行比较,认为该铜罍与一般广肩而锐下的商周铜罍一致,其纹饰和铸法普遍近似中原地区商周时期铜器风格①,结合该类铜罍文化滞后及出土墓葬地层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将这类铜罍铸造时间判定为不早于西周晚期。②然而笔者通过仔细对比,发现该铜罍与上述各铜罍仍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一是该罍胎体相对厚重,口部略小,肩部不同于斜肩,其略带圆肩隆起的形制,斜腹部也略圆,整体器形仍稍保留有中原地区商晚西周初高体双耳圆罍的圆肩圆鼓腹的样式。二是器物的耳部及其体造型、纹饰风格有明显不同,广西荔浦马蹄塘罍、陆川塘城罍等诸罍的器耳皆为细长状反首变形兽耳,兽耳形象有夔龙首、牛首或羊首等形象,兽身皆从兽颈部变形分叉为两根细长条,一条连接器物肩部,另一条则往下延伸后转角约90度连接罍腹部,整个兽身呈耳扣状,整体器物纹饰也以平面线雕来展现,器物兽耳及器身纹饰内容略显浮夸。南宁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青铜罍主要采用平面线雕、立体圆雕略微辅以浮雕的手法展现器物的造型及纹饰内容,罍体耳部以圆雕写实的手法展现小羊“跪奶”形象,寓动于静,器耳与器身比例协调,浑然一体,整个器物简洁典雅,颇与商晚西周初的青铜器技法与风格相似。三是该青铜罍所饰的八夔四涡相间纹、回旋转尾夔龙纹、三角形兽面纹等亦多见于商晚至西周早期的高体圆罍上。综上所述,南宁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青铜罍虽然器形上与一般广肩而锐下的铜罍基本一致,但是仍保留有大量的中原地区商晚西周早期流行的圆罍的特征,应是商周时期圆肩双耳圆罍向广肩而锐下的青铜罍的演化过程中的过渡器型,铸造时代判定上应当比上面引述的各罍要早,因此推断该青铜罍铸造时代应在西周中期,具体流入广西的时间则既无相关文献考据,宾阳县韦坡战国墓地又未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因此尚待将来考证。

综上所述,这件青铜罍应是中原地区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铸造。《毛诗正义·卷第一》载:“金罍,酒器也。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硕。金饰龟目,盖刻为云雷之象。又《司尊彝》云:‘皆有罍,诸侯之所酢。”③《周礼注疏·卷二十》:“经云‘皆有罍,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石,金饰亡目,盖取象云雷之象。”④《礼记注疏·卷二十四·礼器》载:“《司尊彝》云:‘皆有罍,诸臣之所酢,则君不酌罍也。”⑤这些中原地区有关商周青铜罍的文献记载说明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罍并不是人君所用之器,而是诸侯或者臣子用于祭祀的一种礼器。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商周王陵区的考古发掘,属于商王及天子级别的大墓均未发现有陪葬青铜罍的存在⑥,发现出土青铜罍的墓葬最高级别的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属于王室成员,其他如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河南演川黄君孟夫妇墓等,皆属于高等贵族或诸侯⑦,并非人君,因此考古材料印证了“皆有罍,诸臣之所酢,则君不酌罍也”的文献记载还是属实的。

既然青铜罍属于诸侯或者臣子用于祭祀的一种礼器,那么南宁市博物馆展出的青铜罍是何人用于祭祀,祭祀对象是什么?很遗憾,由于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实难考证。但是从该青铜罍全身羊牺耳“跪奶”造型、夔龙组合而成的三角形兽面纹等商周时期常见的羊、夔龙主题造型纹饰可窥识一二。商周时期是一个以羊为崇拜物的时期,与之相关的事物常以“羊”来命名,如同类聚合称“群”,以羊为食养活人称“养”,祈祷羊群繁多诸事顺利称“祥”,羊大则脂肥味为“美”等。甲骨文和金文的“美”字,上部以羊角代“羊”,下部为“人”的全形,上肢摊开,两腿外撇,似怀胎之羊的孕妇为“美”,同时“羊”又与“祥”相通。①《辞海》引《汉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羊。”因此商周时期祭祀之器多见羊的形象,就包含有对祖先的生殖崇拜,祈求繁荣昌盛之意。器耳的小羊“跪奶”也是对西周时期“宗宗亲亲”“尊祖”“敬宗”衍生出的“孝”的体现,故推测此青铜罍乃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的一方诸侯或大臣为祭祀祖先宗庙之用,表达缅怀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宗族繁荣昌盛之意。

4 结语

现展于南宁博物馆的这件青铜罍其名称不应是馆方所定的“西周兽耳蝉纹铜尊”,根据青铜器的定名原则②,应定名为“宾阳木荣牺耳兽面纹青铜罍”。该青铜罍形制与纹饰特征与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罍相似,鑄造工艺上也体现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高超成熟的复合陶范法和分铸铸接法的运用,应是西周中期中原地区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的地区铸造,后世因某种原因外传流入的器物。造型纹饰上采用平面线雕、立体圆雕略微辅以浮雕的手法呈现羊牺“跪奶”、夔龙组合兽面等内容,寓动于静,造型与器形浑然一体,其寓意表达应是对祖先的崇拜、为宗族祈福,故推测其铸造之初应是一方诸侯或大臣为祭祀祖先宗庙之用,整个器物规整、简洁、庄严、厚重而典雅,在广西境内所发现的青铜罍中极具科学、艺术、历史研究价值。至于该罍何时、何地、何因、何种途径传入广西,由于缺少相关材料,尚无法考证,但是如此贵重之器传入广西腹地,说明当时广西地区同发达的中原文明之地已有一定程度的密切交流,并非无人知晓的荒蛮之域,该青铜器作为史实证物,必蕴含着历史尘雾背后的秘密,等待着后人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