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丰州皇冠山西晋时期墓出土的五联罐

2020-02-27 10:22黄颖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0期

黄颖红

摘 要:2007年12月,在福厦高速铁路于南安丰州皇冠山建筑工地施工取土时,发现一座砖室古墓。考古发掘出土六件随葬品,均为瓷器,其中五联罐最具特色。文章从五联罐年代和产地两方面进行论证,得出该五联罐为西晋时期泉州本地生产的瓷器。五联罐的出土为研究泉州地区早期陶瓷制造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对研究古代丰州的社会政治、经济也有参照价值。

关键词:西晋时期;丰州;五联罐

2007年12月,在福厦高速铁路于南安丰州皇冠山建筑工地施工取土时,发现一座砖室古墓。为了配合高速铁路建设,受泉州市文物局委托,泉州市博物馆组织考古专业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1~图4)。考古发掘出土六件随葬品,均为瓷器,分别为青釉盘口壶、青釉水盂、青釉器盖、钵、双系带流罐和五联罐(图5)。在出土的随葬品中五联罐最具特色。

皇冠山隶属泉州市南安丰州镇桃园村,位于古镇丰州北面,东侧与西华村交界,南坡面向晋江,遥对紫帽山,东、西两侧为延绵的山丘,与皇冠山形成环绕之势。出土五联罐的墓葬位于皇冠山南坡,发掘前地表为多级高低不平的台地,种植着密集的龙眼树,海拔31米。2006年8—12月,福建省考古队曾在此发掘25座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墓葬,发掘报告已在《福建文博》2007年第3期发表。出土五联罐的墓葬位于其北侧,与之相距十几米,编号为M35。

该五联罐由一个大的主罐和四个独立的小罐组成(图6~图8)。主罐为盘口、圆鼓腹、双系、平底,其肩上以双系为中线,两侧各“镶嵌”两个小罐,小罐圆唇、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四小罐呈长方形分布,五罐之间互不相通。未通体施釉,釉与胎结合得不牢固,已全部脱落,施过釉的地方胎呈现灰色,露胎的地方为砖红色。胎体较薄。质地为瓷,细密但较疏松。主罐口径15厘米,底径14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高22厘米;四个小罐大小相当,口径4厘米,高4.5厘米。器物在出土时已碎成多片。

尽管五联罐在江浙、安徽、江西等地墓葬中出土较多,算不上罕见器物,但这种器物在福建地区出土并不常见,特別是在泉州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弥足珍贵。以前虽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五联罐做过深入的、较多的研究工作,但在泉州地区这方面的研究尚存空白。下面,笔者试从该五联罐的年代和产地两方面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1 年代问题:西晋(216—316年)

关于年代的判定,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就是看墓葬中是否出土具有文字明确标明纪年的实物,包括墓志铭或墓砖等。然而本墓葬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实物,因此在年代问题上,只有根据具有时代特征的随葬品、墓葬形制等进行分析、比对而得出。

五联罐在历史上使用时间不是很长,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可以作为断代的参考依据。五联罐又称“五管瓶”,是一种盛器,多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造型为以一个罐为中心,周围分布四个罐,中间的罐稍大,其余四个相同,五罐内部相通,且每个罐上带有盖子,罐的质地为陶。东汉中晚期,墓葬中比较常见瓷制品,有原始瓷、釉陶、青瓷、黑瓷、硬陶等品种,造型是在一个大罐的口沿和肩部塑以四个大小相同的小罐,其内部互不相通,灰褐色胎,青褐色釉。东吴中晚期开始,五联罐造型发生很大变化,演变为堆塑罐,中间一罐变大,有些在上面还加有装饰成屋宇形的盖;四小罐变小成为局部装饰。西晋时,四小罐大多被楼阁掩蔽,罐肩和上腹部的堆塑也进而发展成为楼阁、飞鸟、走兽、人物等繁复装饰。西晋中晚期,五罐已完全被层叠式的殿阁和围廊取代,鸟雀栖息场面不见,罐体贴件也明显减少,盛极而衰的迹象非常明显并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本墓葬出土的五联罐具有东汉五联罐特征,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它就是东汉时期的器物,因为以上五联罐演变规律适合于“中原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出土器物,南安丰州属于“边疆”“蛮夷之地”,文化的发展具有滞后性。例如,1956年福建闽侯墓出土的一件五联罐(福建省博物院藏),它的造型特点与东吴中晚期五联罐相符,但事实上它的年代仅为东晋。本墓葬出土的五联罐未出现堆塑,而闽侯墓出土的五联罐已有“武士挥剑”堆塑了。根据上述五联罐的演变规律,可以得出:前者比后者年代要早。据此推断它时间上限不早于东汉中晚期,下限应不晚于东晋。

该墓为券顶单室砖墓,方向150度,平面呈刀形,由甬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葬总长7.04米,最宽处1.65米,残高1.7米。墓室券顶和部分墓壁已坍塌。甬道两侧分布两个长方形小壁龛。墓室位于墓葬后部,墓底不分级,长方形砖“人”字形平铺。墓壁用长方形砖自下而上平砖顺砌。墓砖分为长方形砖和刀形砖两种,均为红色。其中长方形砖长45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刀形砖长39厘米、宽16厘米、厚4~6厘米。长方形砖均为四面带纹饰;刀形砖则有的四面带纹饰,也有的两面带纹饰。墓砖纹饰有多种组合:篦梳与钱纹,直线与半圆弧线—十字线与半圆弧线纹,弧线、篦梳、“平安”文字与几何,半圆弧线与钱,篦梳、半圆弧线与钱,叶脉,绳纹。

1982年元月,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庙下发现一座西晋“太康五年”墓。该墓葬与出土五联罐的墓葬相距不过几百米。墓系砖构券顶单室,方向135度,平面呈刀形,墓室长4.66米、宽2米、残高1.54米,甬道长1.65米、宽1.20米。墓室后壁设一小方龛,内置一陶碗。随葬品有三足盆、盘、仓、钵、罐、盂、碗、釜以及残铁器。墓砖纪年为“太康五年立”。①

通过墓葬形制等方面的比对,发现出土五联罐的墓葬特征与西晋“太康五年”墓有多处相似,推测该墓葬年代与其相当,再结合五联罐年代的初判,最终认定该五联罐年代为西晋时期。

2 产地问题:源自泉州本地

关于该五联罐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可能是来自“北方的中原地区”;第二种则是来自“泉州本地”说。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南安丰州属于边陲之地,离“中原”少则数千里,在交通不太便利的年代,两地往返一次就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再有,瓷器属于易碎品,这无疑增加了运输的难度;更何况西晋时期北方一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到“中原地区”运输瓷器无疑风险重重。其实,在这之前泉州本地有条件也有能力烧制瓷器了,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泉州地区有着悠久的烧瓷历史。2007年,地处泉州永春与德化两县交界处的辽田尖山发现了原始青瓷窑址,把泉州烧制瓷器的历史推早至东周(前770—前256年)时期②,距今已有2700多年。除此之外,泉州地区还有一处比较早的古窑址—晋江溪口山窑址。它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南朝晚期至唐代的窑址,产品以盘口壶、盘为主,施青绿釉,质粗而厚重。泉州地区南朝墓葬也常出土这种器物。尽管目前泉州地区虽仍未发现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古窑址,但理论上讲,这一时期泉州应该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烧瓷技术。

泉州地区的古墓出土的五联罐外观朴素、简单,甚至有点粗糙,从工艺水平看它远不如越窑、龙泉等名窑生产的青瓷,从市场价值看它更不如历朝历代的官窑瓷器名贵,但就是这普通的器物却拥有无价的研究价值。首先,它与壶、盂、钵等作为明器组合非常独特,为研究泉州地区西晋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五代以前,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丰州地区,当时称“武荣”,截至2007年底,丰州地区已发现两晋、南朝时期的墓葬几十座,这些墓葬的陪葬品以青瓷器为主,明器组合基本上为罐、钵、盂、杯、少量玉器、铁器等,五联罐的出现实为罕见。其次,五联罐的出土也为研究泉州地区早期陶瓷制造提供了实物证据。最后,五联罐作为明器,一般出现在贵族、地主阶层的墓葬中,因此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处于当时泉州地区中心地位的古代丰州的社会政治、经济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在生产力欠发达的古代社会,瓷器并非普通人家使用得起的物件,尤其是处于边远、荒蛮的闽地,有能力拥有瓷器的非“富”即“贵”了。而五联罐这种器物可谓瓷器中的上等精品,它除了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它具有“五谷丰登”“五子登科”等美好的寓意,因此,可以想象它出现在古代贵族、地主阶层的墓葬中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