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博物馆“蒙古族文物展”

2020-02-27 10:22孙忠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0期

孙忠敏

摘 要:科尔沁草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存的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文化遗存,无不向人们诉说着昨日的辉煌。通辽市博物馆通过“蒙古族文物展”,让更多人走进科尔沁草原,领略其深厚的蒙古族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通辽市博物馆;蒙古族文物;展陈

蒙古族在结婚典礼、衣着服饰、饮食、居住、丧葬、娱乐、狩猎、祭祀、节庆及日常起居等方面,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蒙古民族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是蒙古民族精神世界的火花。通辽市博物馆“蒙古族文物展”分“经济生产”“生活器用”“文化娱乐”三个单元展现蒙古族历史文化底蕴。

1 经济生产

蒙古族是草原的骄子,发达的狩猎和畜牧经济陶冶了他们坦荡质朴的品格。他们描摹自然、就地取材、感悟心灵,把美注入每一件生产器具之中,使之凸现出强烈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经济生产”单元向人们展示了猎枪(图1)、勒勒车、马鞭(图2)、马镫(图3)、马鞍(图4)、马笼头、马铃铛、马汗刮子、套马杆、马印子、马掌、马绊子、骟马器械、兽药制作工具、马梳子、修蹄工具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器物。

牧放牛、马、骆驼、绵羊、山羊“五畜”,逐水草迁徙的畜牧业生产,不仅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特点,也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更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而是将马群放归大自然,任其自由自在地觅食、繁殖。蒙古马体形矮小,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夏日能忍酷暑,冬季能耐嚴寒。

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更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马鞍的制作和装饰历史久远、传统古老,很多有关蒙古族的史书中都有记载。马鞍的前后鞍鞒或绘图案,或镶嵌贝雕、骨雕,软垫、鞍韂、鞍花等处则装饰边缘纹或角隅纹。鞍花多用银或铜制作,软垫、鞍韂多用刺绣。

2 生活器用

蒙古族住毡房、食畜肉、饮奶酒、喝奶茶。蒙古族长年的游牧生活要求每一件生活器具都能适应迁徙和颠簸的考验,坚固耐用。因此,这些历经风霜雪雨依然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生活器具,透射出蒙古民族的质朴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生活器用”单元向人们展示了铜茶壶、鼻烟壶(图5)、奶桶(图6)、烟荷包、烟袋锅、蒙古袍、蒙古靴、铜壶、银碗(图7)、蒙古刀(图8)、茶盘、帽盒、六角茶叶罐、竹节五彩瓷盒等。

2.1 鼻烟壶

鼻烟壶多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料制成,其结构包括壶体、壶肩、壶颈、壶勺、壶盖。造型则可圆、可扁、可方,也可多面体型。圆中又有扁圆、桃圆、蛋圆、滚圆。其外表装饰华丽精美,所以被蒙古人视为珍贵之物。姑娘们恋爱,也以精心刺绣美丽的鼻烟壶袋子作为信物。

从清初起,蒙古人见面时互相敬献鼻烟壶成为一种尊贵的礼节。敬献鼻烟壶一般是相互交换,有客来,从长者开始,依次与客人递换鼻烟壶。接过对方的鼻烟壶后,打开壶盖,将鼻烟取出少量,轻轻地闻一闻,盖好再把鼻烟壶归还原主。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是用有香味的干烟叶和名贵药材混合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过一定时间陈化后制成的。使用时,以手指粘少许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使人顿感清爽舒适。

2.2 蒙古刀和火镰

蒙古刀是蒙古族随身携带的用具,多用于宰羊、割皮、吃“手把肉”等。一般长20~30厘米。刀身以优质钢打制而成。刀柄和刀鞘以钢、银、木、牛角、骨头等制作,并錾刻各种精美图案,大多还配有象牙或兽骨筷子。

火镰是蒙古族随身携带的取火工具,也是蒙古刀的附件。蒙古刀与火镰以银链相连,挂在腰间,除实用外,还是蒙古族男子特有的装饰。

3 文化娱乐

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铸就了蒙古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他们用文字记录辉煌的历史,用歌声和马头琴声抒发对自然、对母亲、对生灵的热爱之情,用充满力与美的布鲁和欢快疯狂的舞蹈展示一个智慧、强悍民族的无限潜能。

“文化娱乐”单元向人们展示了马头琴(图9)、四胡、蒙古象棋(图10)、摔跤服、弓箭、赛马名次牌、布鲁(图11,分为新型布鲁、原始放牧布鲁、吉如根布鲁、图古拉格布鲁、嗯根布鲁、海雅木拉布鲁)、布鲁研究专著及专题片(齐靖华专著《蒙古布鲁》、专题片《蒙古布鲁》光盘)、布鲁相关证书和商标、蒙文书籍等。

3.1 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语称“莫林胡兀尔”,成吉思汗时期已流传于民间。琴杆用梨木、红木制成,琴杆上端以雕刻的马头为装饰,故名。由音箱、琴杆、琴弦、弦轴和拉弓组成。音箱木制,呈梯形或长方形,用马皮、蟒皮或羊皮蒙面,两侧开有出音孔。琴杆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轴。弓用藤条作杆拴以马尾,张两条马尾弦。其演奏方法颇为独特,用指甲或手指关节由内侧向外顶弦,高把位时则用指尖触弦左侧,难度较大。

3.2 布鲁

布鲁别名“面其格”“掏来棒”,蒙古语意为“投掷的棍棒”。它是蒙古族祖先在漫长游牧、狩猎活动中发明的一种工具,也是一种防身的器械。其形状像一把镰刀,有扁、圆等形状,包括三个部分,头部18~20厘米、身部32~34厘米、把8~10厘米。布鲁重量150~500克不等。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分为掷远布鲁和掷准布鲁。蒙古族的布鲁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海木勒布鲁,是扁形的,特点是投掷速度快、掷得远;第二种是都竞布鲁,就是在布鲁的头上拴一个像鸽子蛋一样大的心脏型的铅、铁或者铜块,所以有的地方叫“珠日很布鲁”(“珠日很”就是心脏的意思),这种布鲁既准又狠;第三种是鸿嘎布鲁,就是在一头上嵌着铅、铜或者铁之类的东西,和布鲁本身固定在一起,这种布鲁也是既准又狠。放牧时牧人手持布鲁驱赶牛羊,在发现獐狍、野兔等猎物时抛出布鲁,不仅可以震慑猎物,而且可以击伤其身,将其捕获。据史料记载,唐朝已将布鲁作为武器用于战争。现在,传统的游牧、狩猎活动已不多见,但是很多牧民家庭还将传统的布鲁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布鲁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投掷技能,还能增强体力和耐力。

4 结语

蒙古族有着十分内敛的凝聚力和奔放的热情,安代、民歌足以为证。而他们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以及文化娱乐用品,更是独具匠心。今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点一滴,但这一点一滴所折射的光辉分外耀眼。此次展陈有助于我们了解蒙古族文化,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对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