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评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10·28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2020-02-28 04:43吴德庭赵泽宇刘雄豪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

◎吴德庭 赵泽宇 刘雄豪

净化网络空间,是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的事情。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评论是媒体和群众对报道的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的表达,也是舆论的风向标,对事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公共事件发生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负向评论容易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10·28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作为比较典型的带有“反转性”的公共事件,充分体现出了网络评论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本文结合高校大学生实际,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10·28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网络评论的走向、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事件中网络评论的走向

2018年10月28日10 时08 分,在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一辆公交客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后,公交客车坠入江中。事件一出,部分自媒体在未出调查结果时,便发布引导性评论:“是驾驶红色小轿车的女司机逆行,客车司机为了避让,冲出桥面。”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使得网民愤慨情绪更加高涨,女司机随即被“骂”上热搜与头条。而在当日17 时,经警方初步调查,是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失控坠入江中。事故第二日,一段公交车与小轿车撞击的正面视频曝光,因为视频中公交车的不当操作,有网民爆料称:“公交车司机凌晨K 歌导致开车睡着,引发事故。”随即把事故矛头转向了公交车司机。而11月2日,公交车行车记录仪还原事故发生时的情况:一位女性不断怒骂公交司机,击打司机的头部,司机愤而还手。事件反转之快,影响之恶劣令人深思。

(二)事件中网络评论的特点及负向评论的形成原因

网络评论具有隐匿性与外显性相结合、反应及时且自由、内容丰富多元、参与性强且交互性明显与传播速度快且影响渗透性强等特点。在网络上,人们往往会将真实的身份隐藏,正因如此,网民在发表对公共事件的评论时会更随心、更真实,网络评论真实具有外显性。网络评论是网民在网站上自行发布,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与随意性。同时,事件发生后的报道与评论都追求时效性,做出的反应是及时的。而网络本身的多元、海量、实时的特征,使得网络评论内容十分丰富、多元。且公众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评论时,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或看法传播给别人,还可以针对别人的评论看法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论具有交互性。网络平台还具有公共性,公共事件的网络评论通过网络传播、共享可以产生明显的舆论效果。

而网络评论的媚俗化与事实真相的缺失、新型传播模式缺乏沉淀、网络意见领袖推波助澜、媒体“把关人”身份有所缺失以及公众网络素养偏低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评论走向负面。网络评论的言语自由性也导致了网络评论语言缺乏标准化、规范化。为了吸引公众注意,有些网络评论淡化事件的真实性,不断偏离事实的准确度,导致事件的网络评论走向媚俗化。且网络评论不受时间、空间与人员的限制,评论的发布具有自主性与随意性,“引战/恶意”评论会激化网络矛盾,而传播过程中信息缺乏沉淀,极易引起负面影响。一些意见领袖自身素质不高或受益于负向评论时,就会在不探究事情全貌的情况下发表负向引导评论,引起事态负向发展与舆情发酵。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把关人”很难逐一检查,一些媒体“把关人”甚至借题发挥,热衷制作“标题党”新闻,吸引公众。一些公众网络素养较低,不能判断事件真实与否的情况下,随波逐流,盲目跟风,助长舆情发酵。“10·28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仅凭借网络上的几张图片及一些空穴来风的消息,就发布评论,是“女司机逆行所致”,一些媒体恶意引导以及公众的盲目跟风,致使女司机以及家属遭受网络暴力。

二、公共事件网络评论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挑战

(一)大学生上网情况及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度、参与度与受网络评论影响程度调查

为进行研究,针对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公共事件网络评论的参与情况及态度。有效问卷180 份,其中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分别为33 份、67 份、39 份、25 份,其他阶段16 份。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填写,主要包括调查对象性别、年级、专业;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及对公共事件网络评论的参与程度等。此次问卷调查的男性比例为45.56%,女性为54.44%,男女比例相对协调,参与调查人员中共有55个不同专业。

根据问卷调查、访问以及相关网站的报道可以得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用网频繁且时间较长,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另外,大学生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较高,愿意接受、关注和讨论网络舆情信息。且从针对“10·28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问卷调查与访问的结果中,大致可以看出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大学生对事件的初次评论的信任程度很高,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思想会受到网络评论的影响较大,其影响则是利弊各半。可知,大学生在参与公共事件的过程中,更多地偏向于舆情的受引导者或“推波助澜者”的位置。在网络环境开放的背景下,正负向网络评论鱼龙混杂,难以把控,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散播传递到大学生面前。

(二)公共事件中的负向网络评论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挑战

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评论有正向与负向之分。正向网络评论有利于引领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且以自己的辨别能力看待公共事件,再根据与他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过程能培养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而负向的网络评论使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

1.削弱大学生的是非、道德辨别能力。

面对公共事件时,人们出于同理心往往会偏向弱势的一方,但实际上相对处于弱势的一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网络评论“一边倒”则可能引起民愤、诱发网络暴力、道德绑架等问题。例如“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此外,一些媒体随意杜撰的谣言、假新闻,也容易模糊大学生的视线,例如“英国冷冻货柜车案”。大学生往往倾向于直观认定是非,对社会问题缺乏理性分析,不良信息会诱导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解答,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假借正义之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2.模糊大学生自我理性认知。

公共事件能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评论,人们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事情进行讨论,然而缺乏有效的把关,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形形色色的观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生追求自我,但缺乏理性,一些出位的评论、夸张的行为,在网上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转载率时,会引起一些大学生的效仿,故意发表挑战主流意识的评论,吸引眼球。如西安一大学学生就曾在网上发布四川地震的不当言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警方批评教育。此外,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在面对公共事件时会缺乏主见,易受一些不良评论引导,人云亦云,只考虑自身利益,却没有换位思考自己所做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当舆论反转后,又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长此以往,会逐渐降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阻碍社会整体进步。

3.助长大学生怠慢生活的恶性风气。

随着如潮水般涌进的外来思想,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一些网络评论并不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通过一些夸大的方式进行对公共事件的表述与评论,如网络恶搞。在娱乐媚俗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由于经验少,思想不成熟,对看似“放荡不羁、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的呈现方式”的恶搞会产生好感与认同,而忽略其不尊重事实真相。此外,公共事件评论中的“毒鸡汤”,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个巴掌拍不响、是石头就不要渴望发光、一夜暴富、保持佛系就不会抱怨得到的少等等,受这些评论的影响,大学生反而会抗拒健康理念、甚至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助长大学生怠慢生活的风气,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三、公共事件网络评论对大学生思想消极影响的对策

公共事件网络评论的形成是公共事件发生、网民、网络、媒体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出多线路的扩散路径。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要代表群体,是网民中对公共事件反映最活跃、最积极、最敏感的重要群体,也是未来推动网络发展的主要力量,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来削弱负面评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平台

首先,加大对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培养。一方面,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堂上,围绕学生的切身利益对网络评论进行讲解,让学生重视并从内心明确哪些网络信息是对自身有利的,哪些信息是不利于自身进步的,使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运用实践性的模拟课堂,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增强大学生面对媒介信息的自制力和自我过滤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主动的进行网络行为自律。

其次,引导大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公共事件的网络评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辩证看待问题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方方面面,引导社会整体进步,是判断事物的标准,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网络素质和综合素质,辩证的看待问题,这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待网络评论的不同看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对于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应及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首先,教师队伍应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发挥榜样作用。教师应不断学习,建立起深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视野。同时,教师需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价值观,不断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其次,要结合新形势,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明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历史使命,只有具备优秀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理性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主、全面、创新、终身学习理念,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体质训练等,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只有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才能保证网络评论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进而以环境的优化促进大学生发展。

首先,事件的当事人或相关处理者在面对公共事件时,要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前提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实事求是、时效性、导向性原则。信息公开公正,追求实事求是,是应对部分媒体歪曲事实真相,散布谣言的最好办法。而网络时代公共事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因此,事件发生后,应把握住时效性,及时应对,避免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同时,要把网络评论、意见和看法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引导公众理性、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公共事件。

其次,社会与政府部门要夯实网络宣传基础,注重网络宣传的权威性、有效性。当公共事件引发网民热烈讨论,尤其是与大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带来质疑甚至宣泄情绪时,官方媒体网站应第一时间表明党的政府的态度,化解公众猜疑,平复公众情绪。

再次,相关部门应建立舆情引导队伍、健全舆情相应机制。网络评论是舆情的风向标,打造意见领袖成为舆情引导的先锋队,培养网络媒体成为优质“把关人”,可以保障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得到正确的引导。

最后,要增强对优化校园网络环境的保障。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其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成长。因此,应发挥红色网站作用,增强教育实效性,拓展校内民主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同时,完善自身面对公共事件相关问题的处理机制,征集网络评论意见、建立专门发言部门、完善紧急公共事件应对体系等。

四、结语

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负面网络评论,无论是政府、媒体、高校还是个人都应积极应对,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评论的方式、传播方式等都在不断变化着,只有进行不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拓宽网络评论发展空间,才能使网络评论发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从研究对象的变化、研究方法的改进及研究内容的丰富方面加以完善,确保大学生能够在公共事件的评论中保持理性,在不断地辩证思考与实践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