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2020-02-28 20:04刘春龙
经济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农场融合农业

文| 刘春龙

基本现状

粮食生产结构优化

以优质糯稻产加销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农业高等院校+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生产+农资统一供应+种粮大户”的稻麦产业“五位一体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优化粮食生产内部结构,增强本地农企辐射带动能力。2017年落实订单生产面积2.3万亩,实现节本增效400多万元。2018年继续扩大发展模式,落实订单生产3.5万亩。

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加快推进花谷奇缘、玫瑰风情园、茅山茶海、森农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格局。结合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重点推进薛埠镇仙姑美丽乡村示范点、上阮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和连接两地的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打造一日农游精品线路,“金坛雀舌茶乡之旅”入选 “全国首批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长荡湖水庄跻身“江苏省十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国家级长荡湖湿地公园、鸣源现代牧业等一批田园综合体“旗舰”项目建设,做靓“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金字招牌”。

农业电商蓬勃发展

一号农场成为全省首批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园区。长荡湖生态观光渔业科技示范园电商平台投入运行,13家从事水产品销售的企业、合作社入驻。2017年,全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7.67亿元,同比增长21.2%。2018年,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上半年农业电商网络营销额同比增长26.25%。大力培育农产品跨境电商,首家综合性农产品跨境电商店铺正式上线,开辟农产品“上行”新渠道,抢占开放型智能农业新高地。

经营主体发展规范

2018年共确定了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合作社名录,87家农场列入家庭农场名录。今年已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2家,新认定家庭农场17家,对20家家庭农场进行了年检。建立健全了项目库,今年共入库合作社项目13个、家庭农场项目28个,计划全年争创示范社(星级)和优秀农场各20家。扎实抓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监测工作,通过情况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示范社和家庭农场运行情况。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017年,全区提档升级农村道路140公里;20个经济薄弱村共实现道路硬化59条,长73公里,改造塘坝12个,增加蓄水量10.1万立方米。2010-2016年,全区实现圩堤加固273.46公里,2011-2017年分三批在各有关镇区实现小农水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16亿元。2017年,全区城乡统筹、建管并举,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入8亿元,各级综合投入近34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防旱、农村水利等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

制约因素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茅山、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我区三次产业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1.利益因素制约发展,产业融合程度偏低。目前我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还不紧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同时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促使融合程度低、层次低。

2.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主体促进作用不强。作为推动农业三产融合主要力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总体上来看,企业规模不够大,带动能力仍不够强。截止2017年底,统计调查的85家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67.8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年销售收入0.8亿元。亿元以上企业仅11家,仅占调查企业的13%;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企业23家,占调查企业的27%。新型主体中的合作社很多是有名无实,而家庭农场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3.人力要素资源缺乏,阻碍三产融合进程。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经商,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村出现“空心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多为老弱妇孺。近年来,虽然家庭农场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种养大户数量不断增多,然而大多数家庭农场主、大户仍为传统农民,具有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共性特征。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缺失,用工成本上涨。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人力要素的缺乏和用工成本的上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成为制约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4.休闲农业缺乏规划,影响三产融合发展。目前我区的休闲观光项目大部分是农户、企业自主开发经营,并且农户的经营依托原先的农业生产。从全区来看,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项目雷同、布局不尽合理、项目间简单效仿、粗放经营,在开发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上阮、仙姑依托美丽乡村、特色田园创建,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其他各镇区均为零散的分布,从经营上缺乏集中效应。

相关思考

1.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强调农村产业融合,要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这也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农业部门要继续扩大优粮“五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扩大订单生产,同时进一步规范订单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要鼓励农商双向合作,以村集体为核心,成立农业产业联合体,主动与龙头企业、大型超市进行对接,确保农民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的好。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创收增收。

2.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大力发展新型业态。进一步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以仙姑、上阮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鼓励周边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农家乐等;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的销售模式。

4.造就农业人才队伍。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人力要素已成为农业发展瓶颈,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做好常规技术培训的同时,要完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村“党员活动中心”等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菜单式培训等方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养实用型人才。有目的地把表现好、有头脑、会经营的农民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把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培养成技术骨干,把有组织才能的人才培养成村“两委”干部。

5.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以“2222工程”(到2020年,全区基本形成20万亩优质稻米、20万亩生态林业、20万亩现代园艺、20万亩高效渔业的产业格局)为引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上阮)产业园区、现代渔业产业园区这四个功能区为基准图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2018-2022年)总体规划编制,引领全区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助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我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猜你喜欢
农场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场假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