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变迁研究

2020-03-01 07:57王阿婷曹宗航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奖牌金牌实力

王阿婷,曹宗航,熊 焰

奥运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变迁研究

王阿婷1,曹宗航2,3,熊 焰4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苏州,215000;2.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乡,453007;3.洛阳市教育局,河南 洛阳,471000;4.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州,510006。

本研究基于奥运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建国后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国家竞技体育实力作为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七十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参赛实力、奖牌数量及奖牌榜排名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的特征,但项目竞技实力变化体现出“金牌点”的单一性、奖牌点的“集群性”男、女竞技实力的非衡性;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竞技实力的提升仍需在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特色中国竞技体育的顶层设计、协同“尖刀”效应与“木桶”效应的融合创新、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国民体育参与的协同发展、提升竞技体育的科学化与系统化管理以促进“夏”帮“冬”、“女”助“男”的优劣互补式发展。

竞技体育;历史审视;特征;奥运;竞技实力

总结历史旨在镜鉴未来,新中国七十年,竞技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我国竞技体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实力”视为“逾越障碍和影响结果的能力”[1],竞技体育实力通常以重大比赛金牌奖牌数量作为核心指标来反映,且通过奥运金牌数、奖牌数以及奖牌榜排名来评价[2]。然而竞技体育实力则是竞技体育主体逾越竞技实践鸿沟和决定竞技表现结果的专有能力,亦即“参加重大比赛以及获得最优结果的能力”。本文以新中国七十年以来,主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奖牌数量及奖牌榜排名为出发点,探讨七十年竞技体育发展脉络和成就,科学定位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以期为我国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及实现体育强国愿景提供历史借鉴。

1 新中国竞技体育实力解析

1.1 参赛实力变化特征分析

参赛是获得竞技结果的基础前提,参赛实力作为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趋势也可侧面反映出竞技体育实力的强弱。建国以来,历届夏季奥运会中我国参赛总人数达5226人,参赛运动员总人数占60.9%,占历届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总数的31.5%;夏季奥运会参赛项目总数达207大项,占历届奥运会设项的87.3%;冬季运动员参赛总人数达595人,共参加了49大项、393小项冰雪项目竞赛。我国在奥运参赛总人数、运动员参赛人数、参赛项目上已形成较大规模,为全项参赛奠定基础。

表1 历届冬季、夏季奥运会我国参赛人数、项目数

注:资料来源于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下同)

夏季奥运会的参赛规模呈现出2倍的递增趋势(见表1),在第29届中出现峰值(见图1),说明该届奥运会中我国参赛规模达到最大,这也是由于2008年作为承办国的东道主全面参赛、全面备战奥运战略息息相关。相对于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运动员参赛占比变化图较为平缓,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仅在第22届冬季奥运会中我国参赛运动员总数占参赛运动员总数比出现阶段性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说明该届冬季奥运会中随着该界奥运会中设项的增多,我国冰雪竞技水平未能获得参赛资格,另一方面说明世界参赛国家的增多,其运动员总数也随之增加,我国的参赛占比降低,也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带来挑战。

剔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道主效应,运动员参赛人数也由最初的225人增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416人,运动员人数占比由3.00%增至4.00%,参赛项目由洛杉矶奥运会的16大项增加至里约奥运会的26项,占历届夏季奥运会项目设项比由76%增加至93%;此外,冬季奥运会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总人数增幅接近3倍,达冬季参赛资格的项目由第13届普莱西德湖的18项增加至韩国冬奥会的55项。综上而言,建国70年来,我国无论在普及度较高的夏季运动项目,还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冬季冰雪项目,其参赛实力都呈现出逐届递增的趋势,达到历届参赛资格项目占比的同步增加,侧面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不断增强,呈现出由“少”到“多”的态势。

图1 历届夏季、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人数占总参赛运动员人数百分比对比图

(注:夏季奥运1—9分别对应23—31届;冬季1—11分别对应13—23届)

图2 历届夏季、冬季奥运会参赛项目占设项百分比对比图

(注:夏季奥运1—9分别对应23—31届;冬季1—11分别对应13—23届)

对比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参赛情况可知(见图1、图2),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1)夏季奥运会中,历届参赛运动员人数占本届运动员百分比达到5%左右,而冬季奥运会我国历届参赛运动员人数仅占本届运动员百分比的3%左右;(2)夏季奥运会项目的参赛资格率发展达到90%以上,而冬季运动项目的达到参赛资格项目仅占历届设置项目数量的50%左右,可见,我国冬奥会项目发展较缓慢,在历届冬奥会设置的项目中,即有50%的运动项目我国未能达到参赛资格,即有50%的运动项目我国未能派出运动员参加,说明我国冰雪运动人才尚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尚不能满足冬季奥运会项目设置的需求,这与冬季冰雪运动项目竞技特征要求以及冰雪运动项目在大众的普及度有密切关联性。

1.2 奖(金)牌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众多研究表明:金牌数量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顶级选手的数量,是竞技实力直接而具体的反映,而奖牌的数量体现出冲击金牌的实力[3]。建国以来,我国冬、夏奥运奖牌总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见图3、图4),夏季奥运会奖牌变化图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金、银、铜达到峰值,之后的两届奥运会中出现降势,反映由北京奥运会的东道主效应逐渐消失。此外,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中的奖牌总数大于第28届奥运会中的奖牌总数,说明我国夏季奥运会整体竞技实力还处于上升趋势,然而两届奥运会金牌数量前者小于后者,说明我国的传统部分夏季奥运会金牌优势项目面临着挑战,其在世界所具有的竞技优势逐渐下降。冬季奥运会相对而言,奖牌数量的增长较为缓慢,我国参加的前3届冬季奥运会中,并未获得任何奖牌。1992年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中,获得3枚银牌,实现了奖牌的“零”突破。对比历届冬季奥运会奖牌、金牌变化趋势,两者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前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无较大的上下波动,而后者上下波动幅度较大,第19届冬季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突破之后,第21届达到峰值获得5枚金牌,然而在2018年韩国冬奥会中金牌获取跌至1枚,冬季奥运奖牌数量变化的稳定性侧面反映出我国冬季冰雪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竞技实力,而金牌数量出现较大波动,说明我国的冰雪优势运动项目竞技实力不稳定,尚未形成绝对的竞技优势与竞技实力。

图3 23—31届夏季奥运会我国奖牌变化图

图4 13—23届冬季奥运会我国奖牌变化图

1.3 奖(金)牌榜排名榜变化分析

奖(金)榜排名可以反映各国竞技实力在世界的竞技地位,在世界竞技体育格局中,通常将奖(金)牌榜前3名划为“第1集团”,奖(金)牌榜4—8名划为第2集团,其余的为第3集团[3]。

由奥运会金牌榜排名可知(见表2),我国整体竞技实力在是世界的竞技排名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夏季奥运会由1984年的金牌榜第4跃升至2008年的金牌榜第1,虽然我国历届夏季奥运金牌榜排名呈现出弹性变化,但从悉尼奥运会开始,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呈现出稳定的态势,稳居世界金牌榜前3。我国冬季奥运会奖牌榜排名则呈现出较大的波动,第17届冬季奥运会中,居于奖牌榜19,第21届冬季奥运会突破奖牌榜前10,跃升至奖牌榜第7,然而在刚结束的平昌东奥运会中,跌落至奖牌榜16,我国冬季奥运会排名的上下波动,说明我国冰雪项目竞技实力不稳定,优势运动项目不突出,与世界冰雪竞技强国具有较大的差距。相较于冬季奥运会竞技实力,我国夏季奥运会竞技实力虽位于“第1集团”,但我国历届夏季奥运会奖牌总数仅占历届奥运会奖牌发放总数的7.5%,金牌总数占9.9%,与欧美等竞技强国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面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来自亚洲东道主国家的挑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面参赛的挑战,我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实力还需要不断提升,全面提高夏季奥运会竞技实力,减小与世界竞技强国的差距,稳定冬季冰雪运动项目竞技实力,提升冬季奥运会项目的竞技地位。

表2 历届冬季、夏季奥运会奖(金)牌榜排名

1.4 优势、潜优势和落后运动项目的形成

1.4.1 优势项目与“夺金点” 奥运项目“夺金点”即奥运会竞赛中具有争夺金牌竞技实力的运动项目,历届夏季奥运会中,金牌项目虽由最初的6大项增至21项(见表3),但金牌主要分布项目跳水、举重、乒乓球、体操、射击、羽毛球、游泳7大项目之中,且仅有跳水、乒乓球项目在历届奥运会中维持稳定的金牌点;近3届奥运会中,虽新增赛艇、帆板帆船、蹦床、拳击、射箭、场地自行车等项目,但金牌数量占比不足5%。相较于夏季奥运会夺金项目,历届冬季奥运会中金牌项目仅分布于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4个项目之中,其中短道速度滑冰项目获得金牌总数为10枚,占冬季奥运会我国金牌总数的76.9%,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主要夺金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分别仅获得1枚金牌,与我国速度滑冰项目竞技实力相差较大。此外,9届夏季奥运会中,三大奥运基础大项奖牌总数占我国奖牌总数的16.0%,所得金牌数仅占我国金牌总数的11.5%,球类项目“金牌点”局限于小球项目,“三大球”仅排球在奥运竞技赛场上具有争金夺银的实力。冬季奥运会项目冰雪竞技实力相差巨大,雪上项目仅空中滑雪项目获得1枚金牌。

可见,无论是具有一定竞技实力的夏季奥运会,还是发展较为滞后的冬季奥运会,金牌项目具有高度集中性,按照运动项目竞技能力主要因素划分,夏季奥运会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技能主导难美性、准确性、隔网对抗性项目,冬季奥运会夺金项目更是集中在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目中,这一方面说明技能主导项目是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在世界具有先进的竞技水平,该项群内较劣势的奥运项目可借鉴金牌项目发展经验,提升运动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当前,美国以速度性、同场对抗性项群为主要竞技特征,英国以耐力性项群为主要竞技特征,我国与俄罗斯主要技能主导类项群为主要竞技特征[4],说明我国在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尚处于劣势,与世界竞技强国差距较大,应重点发展体能项目,增大我国奥运项目夺金点,促使奥运“金牌点”的多元化发展,竞技实力的整体增强。

表3 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项目分布表

1.4.2 奖牌分布中的性别失衡 建国以来我国参加的历届奥运会中男、女子项目分别获得奖牌总数为254枚、340枚,女子项目奖牌总数远超于男子总数,说明我国奥运女子项目竞技实力整体高于奥运男子项目,呈现出“阴盛阳衰”的局面。

由图5可知,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男、女项目奖牌数量整体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剔除29届、30届奥运会的“东道主”效应,男子项目在23届奥运会中获得22枚奖牌增至28枚,增长率为27.3%,女子项目则由16枚增至41枚,增长率为156%,可见在历届奥运会中,女子项目整体竞技实力增长速度高于男子项目,说明我国奥运女子项目整体发展较快,承载着我国奥运竞赛中主要的“奖牌点”。

图5 历届夏季奥运会男、女项目奖牌总数占比变化图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由于我国多数女子项目还尚未参赛,因此该届奥运会中,我国的“奖牌点”“金牌点”主要集中于男子项目,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苏联、德国等重返奥运赛场,促使世界竞技赛场激烈性增加,我国在该届奥运会中仅获得5枚金牌,男子项目获得2枚,女子项目获得3枚,该届奥运会中,我国女子项目奖牌总数首次超过男子项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开始凸显阴盛阳衰的局面。第24届奥运会之后,我国男、女项目竞技水平逐渐增加,分别在第25届、28届男、女项目奖牌占比图中出现较大的拐点(见图5),说明这两届奥运会中我国男、女奖牌占比差距最大,可见这两届奥运会中,我国男、女项目竞技实力相差甚远,女子项目主要占据着我国“奖(金)牌点”。第29届奥运会中,我国男女奖牌差值出现下降,这与我国东道主参赛有直接关系,但接下来的30、31届夏季奥运会中,男女奖牌差又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随着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夏季奥运男女项目发展均衡性得以好转,随着东道主优势的褪去,我国男女竞技实力非衡性问题又逐渐加重。

图6 冬奥会男女项目奖牌分布

由图6可知,女子冰雪项目占我国冬奥奖牌总数的64%,而男子项目仅占26%,可见,冬季冰雪项目男、女竞技实力同样凸显出“阴盛阳衰”非横性发展。第18届冬季奥运会中,男子短道速度滑冰项目取得突破,取得两枚银牌,开创了我国男子项目获得奖牌的先河。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女子项目共取得金牌10枚,占我国冬季奥运会项目金牌总数的76.9%,可见女子项目占据了我国冬季冰雪项目的主要“金牌点”。随着我国冬季冰雪项目的发展,男子项目也在不断增强,2018年韩国冬奥会中,仅男子项目获得1枚金牌,女子项目无金牌收获,然而女子银、铜牌总数是男子项目的2倍之多,可见,女子项目具有较强的竞技优势,仍然是冬季奥运会中主要奖(金)牌项目的竞技实力提升点。

1.4.3 奥运会项目“奖牌点” 通常将已获得过金、银、铜牌的项目确定为优势运动项目传统优势项目作为我国在奥运会与世界各国竞争中的重要利器,也是我国稳居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利器[5]。历届夏季奥运会中,我国有31项奥运会项目获得奖牌(见图7),相对于奥运会金牌项目增添高尔夫、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曲棍球、沙滩排球、现代五项、中国女足、中国女篮、女子手球、女子垒球10项。其中,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体操、羽毛球、游泳各项目奖牌总数超过40枚,是我国奥运会竞赛中的主要“奖牌点”,其共获得奖牌381枚,占我国奖牌70%,而剩余的24项奥运奖牌总数仅占我国奖牌总数的30%,可见我国奥运会奖牌数量虽然排名靠前,但是我国奥运会奖牌项目分布较狭窄,“奖牌点”主要集中在重竞技、水上项目以及乒、羽等运动项目上,项目奖牌覆盖率较低。田径作为奥运奖牌大项,美、俄、牙、肯四国占据了历届奥运会上的50%左右的金、奖牌,而9届奥运会中我国仅共获得22枚奖牌,且“奖牌点”主要集中在投掷及竞走类项目,快速力量、速度性、综合类项目与美、俄等竞技强国相差甚远。篮、排、足三大球虽然在都出现在我国奥运会奖牌榜上,但仅局限于女子项目,且只有排球3次荣登金牌榜,而在1984—2016年9届奥运会中,中国女篮仅在第23届摘得1枚铜牌、女足仅在第26届奥运会中摘得1枚银牌后再无所获。我国参加的11届冬季奥运会中(见表4),我国奖牌主要分布在短道速度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冰壶、单板滑雪8个项目中,其中冰上项目奖牌占奖牌总数的82.3%,雪上项目占17.7%,冰雪项目竞技实力巨大差异也映射出奖牌的高度集群性。

图7 历届夏季奥运会中国获得奖牌分布图

表4 历届冬季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项目分布

由图8可见,虽然历届奥运会中,我国冰雪项目的金牌点增幅不大,但在近3届奥运会中,我国冰雪项目冰壶、单板滑雪都实现该项目奖牌“零”突破,促使中国身影出现在逐渐在冰雪项目奖牌榜上出现。纵观我国参加的11届冬奥会奖牌分布,短道速滑作为我国传统冬季优势项目,虽在历届冬奥会中都有奖牌的摘得,但其项目优势不稳定,奖牌、金牌数量变化呈现出上下波动状态,说明随着世界冰雪项目的发展,冬季奥运会项目的增加以及运动规则的改变,传统的冰雪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与竞技水平要求也更强。其次近年来,冬季奥运奖(金)牌的国家分布逐渐增多,呈现出由集中到多元分化的趋势,作为冰雪项目发展中的国家,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我国冬季竞技实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日、韩冬季优势运动项目与我国趋于一致,是我国冬季奥运会主要的竞技对手[6],2018年平昌冬奥会我国短道速滑男子项目摘得金牌,该项目取得突破,为我国冬季冰雪项目得发展增添了信心。

图8 历届冬季奥运会我国各项目奖牌变化图

2 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2.1 发挥“夏”帮“冬”、“女”助“男”的互补发展

无论从参赛实力还是竞赛结果分析,相对于冬季奥运会,我国夏季奥运会竞技实力发展已经较成熟,整体竞技实力已经稳定在世界前列。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项目虽然在运动环境、运动器材、场地等方面存在区别,但其运动项目主导竞技能力、运动成绩评定方法、运动项目动作结构具有相似性[7]。

(1)首先,寻求共性特征。依据项目竞技能力发展需要,分析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项目相似运动项目之间运动员培养、运动训练、运动参赛、竞赛之间的协同,剖析优秀女子运动项目同项目男子项目的发展瓶颈,从问题宏观出发,层层分解求办法;(2)构建协调链接。当掌握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项目竞技能力要求的相似性,则需要对夏季奥运会优势运动项目与冬季奥运会劣势项目的各个主体进行协同,将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相似项目各级部门协调对接,创设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竞技项目协调链接工作机制,高效协调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法运动项目之间的资源配置;(3)相互协同发展。针对冬季奥运会基础薄弱运动项目发展需求,引进夏季奥运会相似优势运动项目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共享具有多项目竞技能力的竞技人才,促进运动人才资源的协同发展;例如:我国夏季奥运会金牌项目主要分布于技巧类项目(体操、跳水等),而同属于冬季雪上项目技巧类项目(花样滑雪、滑雪翻腾等)可学习其竞技水平提高的训练理念模式,提升自身竞技实力。针对落户男子项目,学习其女子优势项目运动员培养经验,缩小男女项目差异,促进男女项目的融合创新。

2.2 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国民体育参与的内生动力

后备人才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源头和基石,后备人才的储备数量和质量,是未来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核心力量[8]。需要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实行“三+”协同发展模式中提高我国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储备。(1)首先,加强学校体育“体教结合人才培养”,增设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提高中小学青少年体育项目运动的参与,为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奠定少年基础;(2)开展群众体育赛事,发展社会俱乐部,尤其针对基础薄弱运动项目,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对该类运动项目的参与,为项目的发展、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群众基础;(3)完善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建设,科学落实“跨界跨项人才选拔”战略,加强“三级”选拔体制与“跨界跨项”的融合发展,实现对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效培养;(4)促进“三+”模式的协同发展,完善“三+”模式竞技后备人才管理机制体制,促进对竞技后备人才资源的流动,实现对运动员的科学、高效培养,从而提升我国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

此外,针对优势运动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提升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保持储备项目金牌优势;对于潜在优势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一方面注重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一方面注重项目的群众基础的建设;对于劣势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发展,加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与业余运动队的同步发展,以期促进社会各界对运动项目的良性认识。

2.3 协同“尖刀”效应与“木桶”效应的融合创新

面对当前世界竞技格局的变化,单凭传统优势运动项目在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凸显的“尖刀”效应,已不能满足我国竞技实力的提升,需要加强运动项目短板的发展,即突破潜在优势运动项目的发展,提升劣势运动项目的发展。

(1)首先,清晰定位我国奥运会项目竞技优势与劣势。依据近年来各运动项目奥运成绩,准确定位各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对于优势运动项目而言,是否在国际上有绝对的竞技优势,绝对竞技优势在竞技能力哪一方面,其他方面的竞技能力如何去提高。对于劣势运动项目而言,积极探索运动项目的发展的困境之处,从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运动训练实施、运动参赛、竞赛组织管理等方面层层剖析,审视我国劣势运动项目与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之处;(2)在对整体运动项目的准确定位之后,加强优势项目的保持、潜优势的突破、劣势项目的提升。传统优势运动项目作为主要夺金点,对项目竞技水平提升的发展需要实施优先政策,降低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滑铁卢现象”概率,保持强势的竞技实力,增强“金牌”的获得率;潜优势项目属初出茅庐阶段,应紧抓这类运动项目发展优势,深刻认识运动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全面保障该类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升,实现项目奖金牌数目的突破;劣势运动项目是属当前在我国竞技水平较低运动项目,该类运动项目发展要走出国门,紧跟国际竞技节奏,提升国际比赛的参与度,在与国际竞技体育强国较量中提升自己。

2.4 坚持举国体制与特色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定位

回首建国以来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得益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当前,世界竞技格局发生变化,各国竞技优势凸显不断上升,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奥运项目优势出现分散趋势,政府的“大包揽”已不能满足当前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一方面结合我国特色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制定运动项目发展举措。“弃糟粕、取精华”,加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健全运动项目协会化管理制度,借鉴以美国为首的竞技体育强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运作、竞技体育市场化运营经验,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特色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在市场规律、市场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作用的今天,依托市场经济完善对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革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单纯的依靠市场主导,脱离的政府的管辖,一些市场化发展不高的优势项目,其项目发展得不到市场维系。应明确不同竞技运动项目发展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间的合力,扬长避短来良性定位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2.5 规范竞技体育的科学化与系统化的协同管理

在信息化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时代,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与国家的科研团队建设、国家科学技术的支撑有着紧密的联系。面对新时代世界竞技体育的严峻形式,需要从组织制度、内容方法等出发加强运动训练科学化管理。

(1)首先,在组织制度层面,不能“以一盖全”,需要依据不同运动项目发展需求,实施对运动队的“个性化”组织管理,组织加强专业教练员的培养,促进对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化训练的科学安排实施;加强与医疗、科研等组织机构的多边联系,共同推进运动项目运动训练科学设计的实施;(2)在内容方法层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仅要突破“国门”限制,加强运动项目发展的“走出去、引进来”的二次创新,更要打破“领域”壁垒,实现“多领域科技+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发展,从而全面完善运动队专业设备以及后勤保障团队的建设。

3 结 语

国运盛,体育兴。经过70年的砥砺奋进,我国竞技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竞技体育是十分艰苦的事业,其发展经历建国初期的“动荡低谷期”到新时代“全面提升期”的转变,从参赛实力到竞技成绩的获得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项目竞技实力变化也显现出“金牌点”的单一性、男、女竞技实力的非横性、奖牌项目的“集群性”特征。正如此,寄寓于时代下的2020年第32届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仍需抓住其所带来的竞技体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特色中国竞技体育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保持竞技实力“尖刀”效应、提升“水桶”效应,促进“夏”帮“冬”、“女”助“男”互补式发展,不断提高奖(金)牌项目覆盖率,减小男、女竞技实力差距,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国民体育参与的协同发展以及加快竞技体育科学化与系统化的发展,以期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多元化发展。

[1] Bruce Russett, Harvey Starr. World Politics: The Menu for Choice (影印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24.

[2] 曲鲁平,赖 勤,王 健,等.奥运会中国竞技实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29(04):343~346.

[3] 刘志华.北京奥运会田径竞技格局及区域演变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6):82~86.

[4] 李彦兴,靳 强,李定忠,樊俊雯.第28~31届奥运会中、美、俄、英竞技特征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2):94~98.

[5] 孙 哲,陈 亮.里约奥运会中国奖牌特征分析及其启示[J].成都体育学报,2017,43(03):84~89.

[6] 吴 迎.中日韩冬奥会竞技实力对比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12):90~94.

[7]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83—2013[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8] 贾志强.改革创新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2):1~9.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lympics

WANG Ating1, CAO Zonghang2,3, XIONG Yan4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3.Luoyang Education Bureau, Luoyang Henan, 471000, China;4. School of P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lympics,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sports. In the past 70 years,the overall strength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has show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strength of the competition,the number of medals and the medal list,but the changes in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project reflect The singularity of the “gold medal” and the “clustered” male and femal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medals; the future promo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in China still needs to adhere to the top desig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nationwide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The fusion of“spike knife” effect and “wooden barrel” effect,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and n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and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manage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o promote “summer” help “winter” and “female” help the “mal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sports; Historical review; Characteristics; Olympics; Competitive strength

G811.21

A

1007―6891(2020)01―0001―07

10.13932/j.cnki.sctykx.2020.01.01

2019-07-31

2019-08-14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体育专项课题(17TY023);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YW201708)。

猜你喜欢
奖牌金牌实力
迟来的金牌
手工奖牌
首枚奖牌!
拿过奥运会奖牌的数学家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一枚特殊的奖牌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有惊无险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