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基于14所体育院校的实证调查

2020-03-01 07:57何文涛邢俊超陈旭东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艺术课程

何文涛,邓 蕾,邢俊超,陈旭东

我国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基于14所体育院校的实证调查

何文涛,邓 蕾,邢俊超,陈旭东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6117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艺术教育作为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指标,破解其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是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本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独立建制的14所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找到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并提出破解路径:构建公共艺术体制机制,破解公共艺术教育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物质文化建设,破解公共艺术教育场地和经费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构建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育人平台,破解学生的公共艺术素养的不平衡不充分;拓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破解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不平衡不充分;把传统艺术文化融入学校艺术教育全过程,破解公共艺术氛围营造的不平衡不充分。

体育院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英国赫本·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1]。“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2]”

2018年2月12日,教育部颁发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工作要点》明确指出,推进高校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制关于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展大学生艺术创新与实践工作坊展示,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美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与“德智体劳”共同构成了我国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则指学生的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的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最主要的获取形态[3]。因此,加强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提高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对于普通高校中的非艺术类学生而言,他们获取艺术教育更多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实现,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的创造美、鉴赏美等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体育院校作为专业性院校,也是非艺术性院校,在高校教育扮演重要角色。为了解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状况,本文选取我国独立建制的14所体育院校的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希望找到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并提出破解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国独立建制的14所体育院校进行调查研究(见表1)。考虑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周期性和代表性,调查对象选取的是高年级本科生,即2015级和2016级学生。

表1 调查院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如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教育综合改革、14所体育院校教务处、宣传部、团委等网站的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和归类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对14所体育学院发放问卷,每所学校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1400份,回收学生有效问卷1235份,回收率88.2%。问卷征求了相关领域专家,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访谈分两个层面进行,(1)是选取了教育学和艺术学专家进行访谈;(2)是对14所体育院校的教务处、宣传部、团委相关负责人进行面谈和电话访谈。其中,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以面谈形式进行,其余以电话访谈进行。访谈提纲征求了相关领域专家,提纲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推广度。

2 我国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本质在于提供的条件与人民的需求不相统一。艺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会导致“美育”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将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悖,最终使学生的创造美、鉴赏美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通过调研,我国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共艺术教育机制不健全与学生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8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工作要点》中指出,“推进高校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制《关于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展大学生艺术创新与实践工作坊展示。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可见,新时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为破除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方略。

然而,通过对14所体育院校的访谈得知,他们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政策了解得不够多,当问及学校是否具有相关机制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时,有的院校表示“不太清楚”;有的院校认为个人的美育素质更多取决于个人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对于“你是否觉得有必要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的调查中,89.3%的大学生选择“有必要”;对于“学校艺术教育机制是否健全”的调查中,71.8%的学生选择“不健全”;对于“你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否满意”的调查中,78.4%的学生选择“不满意”。

2.2 公共艺术教育场地和经费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场地和经费建设方面,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十五条规定:设置艺术教室和艺术活动室,并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但在对14所体育院校这一指标的调查得知,不管是经费或场地等物质条件明显不足。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出现了场地和经费供应的不匹配。

2.3 学生的公共艺术素养的不平衡不充分

通过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个艺术门类的调查,体育院校大学生喜欢音乐和舞蹈明显多于美术和戏剧(图1)。在艺术素养的调查分值分布来看,男生得分低于女生;农村学生低于城市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得分低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得分。从专业分布来看,新闻学、英语等文科专业学生公共艺术素养得分相对高于中医学和术科专业,术科专业中运动训练专业得分高于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专业。在判断善恶美丑等价值标准上,72.7%的大学生认为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在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而27.3%的大学生认为判断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图1 喜爱不同艺术门类的大学生人数占被测总人数比例分布图

从学生的公共艺术素养总体得分来看,分数偏低。其中,艺术欣赏水平自我评价中,选择“一般”和“较差”的分别是54.1%和9.8%;在艺术创新能力自我评价中,选择“一般”和“较差”的分别是58.7%和7.8%;自身艺术素质自我评价中,选择“一般”和“较差”的分别是64.8和11.8%(表2)。这一现象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不够吻合,与新时代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够匹配。

表2 体育院校学生艺术素质

2.4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不平衡不充分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可分为5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如果按照课程设置模块进行分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课程归属于综合素养课程,其课程类型主要体现在任意性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必修课3个类型。

2.4.1 公共艺术必修课设置的不平衡不充分 早在2002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第13号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程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选择性开设美育与艺术教育课程,即《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等。

调查显示,公共艺术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的课程设置也存在比例失衡现象。其中,公共艺术类课程在公共必修课中的比重平均为0%;思想政治课在公共必修课的比重最大,平均为40.8%,外语课程次之,所占比重为36.87%,计算机为10.9%,其它类课程为11.1%。见表3。

表3 部分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艺术课程所占比例

注:数据来源于我国部分体育院校本科教学计划(2015、2016、2017、2018)。

2.4.2 公共艺术限制性选修课设置的不平衡不充分 通过查阅14所体育院校各专业教学文件和培养方案,发现我国体育院校中公共限制性选修课程类别中属于艺术教育课程几乎没有。

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而艺术教育蕴含着德育理念早在中国近代已经确立[4]。调查显示,体育院校公共艺术限选课设置没有体现这一价值。

2.4.3 公共艺术任意选修课的不平衡不充分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高校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应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微视频制作”等。但通过访谈和对各体育院校网站调查显示,我国体育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在公共任选课程层面虽设有6门至15门不等艺术课程选修课(见表4),但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逻辑性,门类参差不齐。同时,存在因人设课等现象。如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京剧赏析”、成都体育学院开设了“体育美学”等课程,但苦于师资的原因,一直不能如期开设。

在课程安排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仅开设1门课,学分比例仅占1.5-2.5分(大学4年通常要完成12-16分不等的选修课学分)。从开设的时间周期上来看,大多数体育院校的公共艺术任选课一般只开设1学期,课程时数通常24-32学时。而对于体育院校大学生喜爱的“乐队”“合唱”等艺术项目,往往只是挂靠在学校团委会,作为零散的课外活动,未能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

表4 部分体育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任选修课程情况

注:资料来源于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网站

2.5 公共艺术氛围营造的不平衡不充分

为营造艺术教育浓厚范围,2005年,教育部决定每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主题性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再次发出通知要求,要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通过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但通过对2015级和2016级学生的调查得知,很少在校园内观看和感受过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即使有些零散的讲座偶尔张贴于学校宣传栏,但由于组合和宣传的不到位,终究使这些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品未能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里。

3 破解我国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路径

以上调查不难看出,国家层面不管是制度到政策均给与了指导,各体院院校学生对于公共艺术教育需求较大,这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因此,破解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不断提高大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3.1 构建公共艺术体制机制,破解公共艺术教育机制不健全与学生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

以系统思维指导并建构起公共艺术教育体制机制,锻造一支具有“育艺意识”和较强“育艺能力”的教师队伍,打造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平台和阵地,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大力提升公共艺术工作质量和水平。

做好公共艺术教育顶层设计。(1)着力构建党政协同、课堂内外协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参与的“公共艺术教育”育人工作机制,切实构建课程、科研、文化、实践等育人体系;(2)加强运行考评机制。建立以综合素质发展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尝试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总体范畴,增加权重。

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实施计划”,实现艺术教育与课程、科研、实践等工作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3.2 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物质文化建设,破解公共艺术教育场地和经费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

在公共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充分体现生均艺术教育经费满足新时代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在场地建设上,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打造音乐视听室、舞蹈活动室以及艺术教育活动沙龙等场地。当然,随着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场地建设上应充分体现新技术新手段等特征,真正使艺术教育的充分融合发展。确保有艺术活动场地,满足学生艺术教育必备的物质条件。

3.3 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育人平台,破解学生的公共艺术素养的不平衡不充分

教育部在2018年2月颁发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司工作要点》,要点明确指出,举办好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展大学生艺术创新与实践工作坊展示等。基于此,各体育院校应以打造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为契机,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力争做到全员参与创作。对于在艺术创作优秀的学生考虑纳入学分,尝试实施“公共艺术创作成绩单制度”。

调查显示,从各级的艺术节举办情况来看,有全国大学艺术节、各省市大学生艺术节、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各院系的文化节等。从项目设置来看,既有共性的舞蹈、音乐、模特、器乐、戏剧等,也有各校、各院系结合自身特点设置的各种项目。各体育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体育摄影、体育绘图等比赛,开展音乐会,学生自编自演节目,如话剧、校园剧等,形式也应不拘一格,不断激励学生进行艺术创造与实践。

同时,健全社团与艺术实践的融合机制,重点打造多个门类的艺术社团,充分发挥艺术社团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聘请一批校内外德才兼备的公共艺术教师担任艺术社团的指导老师。保证社团与艺术创造的融合与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3.4 构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破解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不平衡不充分

针对我国各体育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1)首先,应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各校结合实际,设立1-2门(2-4学分)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如《大学美育》《美学原理》《艺术概论》《艺术理论》等。如果仅保留选修课体系,学生选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指导,选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容易造成知识结构的割裂,造成学生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2)在课程层次、类型和形式上,应体现多样化和全面化。层次上,要强化理论的同时兼顾鉴赏与技巧等课程;类型上,在戏剧、美术、舞蹈、音乐、影视等应有所覆盖;在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学校课程特色和个性,开设艺术与体育两大门类互相交融的课程如《体育绘图》《体育舞蹈》《体育与艺术》《体育美学》等。

在师资配备上,为进一步优化艺术教育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可根据课程体系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同时,加强艺术教育教师的交流和培训,使公共艺术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5 把传统艺术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破解公共艺术氛围营造的不平衡不充分

学校可组织开展“传承的力量”主题成果展示活动。积极创建学校和中华优秀艺术文化传承基地。深挖学校文化、院系文化中蕴含的艺术教育元素,发挥艺术文化施艺和科研施艺功能。

(1)首先,加强各级研究所等艺术文化阵地建设,挖掘各类艺术教育史料,为师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文化服务。加强院系精神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形成院系文化施艺的特色。支持各院系加强艺术教育网站建设,开设具有艺术学科特色的文化讲座等。同时,实施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活动,积极倡导和创作易于理解的高雅艺术和戏曲走进高校,让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里,让学生走进艺术的世界;(2)在营造浓郁艺术教育氛围上,可尝试实施科研施艺计划。如建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研究会”。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动员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设立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研究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投入一定专项经费,资助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校级研究专项,鼓励师生围绕加强和改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并注重成果的应用、实践和推广。

开设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理论研究专栏。在学校学报、校园网和校报开辟公共艺术教育专栏,发表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论文,刊登工作信息,介绍先进经验,不定期将研究成果结集成册,公开出版。完善科研成果统计评价体系。制定政策,把重大科研成果、研究报告等获得奖励或被采用纳入评价体系;将优秀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范围。

总之,体育院校学生长期从事体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学生涉猎其它基础知识的时间,导致大部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而单一的知识结构会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因此,更应重视公共艺术等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1] [2] [英]赫伯﹒里德著.吕延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3.

[3] 彭吉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美育和艺术教育[J].《艺术百家》,2015(01):27.

[4] 徐晓庚,王圆圆.艺术教育综合改革一般性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5(06):3.

[5] 袁恩培,文 静,庞 杰.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98~101.

[6] 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7] 陈爱华.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8] 程 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05).

[9] 高教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2号).

[10] 刘胜利.美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11] 李容美,范美,范 玫,等.开设跨校选修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03).

[12] 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07).

[13] 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 王义道.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

[15] 刘 青,邬红丽,等.论艺术类专业在高等体育院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2017(03).

Phenomenon of “Unbalance and Inadequacy” in Sport Colleges’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Solutions——Based 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14 Sport Colleges

HE Wentao, DENG Lei, XING Junchao, CHEN Xudong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learly pointed out: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has evolved. What we now face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rt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and a nation, deserve our efforts to breaks the phenomenon of unbalance and inadequacy in its development, so a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eople's new expect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14 independent sport colleges around China, finds out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phenomen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sport colleges, and proposes solutions regarding to the phenomenon: structuring the public art system and mechanism, solves the imperfect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mand in public art education; increasing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inpu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olves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venues as well as funding in public art education; setting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al stage for practicing, solves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public art literacy of students; expanding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solves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public art course setting; merging traditional artistic culture into school art education, solves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atmosphere of public art.

Sport colleges; Art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G807.4

A

1007―6891(2020)01―0102―05

10.13932/j.cnki.sctykx.2020.01.23

2019-09-22

2019-1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当代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7YJA890007)。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艺术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