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分级实践探索
——以某理工大学为例

2020-03-01 21:38李冬梅LIDongmei
价值工程 2020年34期
关键词:南大社科类教育部

李冬梅LI Dong-mei

(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昆明650500)

0 引言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对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的评价体系,主要以核心期刊数据库形式体现。国家没有统一期刊分级标准,各期刊数据库也减少了分级呈现。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强调中国期刊论文和代表作,面对众多的期刊数据库,高校需要找到学科评估、成果奖励、职称评审、绩效核算等的依据,论文是高校科研成果体现的主要依据,高校需设定一个适合自己学校的期刊目录分级来体现学校成果的层级和科研导向。作为理工高校,其社科期刊分级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亟需解决。

1 分级的作用

1.1 为学校科研发展做导向

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或发展需要,以期刊分级引导或鼓励教师向学校遴选出的期刊目录集中,以达到学校预估的科研发展方向或定位。(俞立平等,2011)认为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分级的作用在于鼓励特色学科发展,学校一般在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相关期刊中,会适当多选一些期刊作为高级别期刊。

1.2 为学校的职称评审做依据

高校职称评审有多维度,论文是其中一个方面。(吴红光等,2013)认为学术评价面临“工具困境”,从部门和单位来说,需要有个量化标准。为了方便直观和客观地评价科研成效,这种可以量化的标准就显得非常适用和易操作。

1.3 为核算教师绩效提供便利

我所在的高校实行绩效工资,量化了教师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期刊分级可以统计每位老师在科研上所作的贡献,从而计算其应得的绩效工资。

1.4 为学生毕业提供学位要求

高校对学生毕业和授予学位除了有课程要求,还有一定的科研论文要求。我校大部分学院对研究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校学术期刊分类目录期刊论文才可申请学位。

2 分级的依据和类别

目前国内主要的核心期刊数据库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南京大学CSSCI 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报告等。国际核心期刊主要有SSCI、SCI、EI、ISTP 等。

面对繁多的期刊数据库,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自身科研优势或特色,从上述数据库进行了筛选,形成适合自己高校发展的期刊目录和分级规则。分级的用词不一,有的以顶级期刊、权威期刊、优秀期刊等分,有的以一级、二级、三级分,有的以字母A、B、C 等分。有的在一个等级里再划分主次以精确体现差异,如西南交大在A 级里分了A++、A+、A。

3 某理工高校社科类期刊分级的问题

3.1 与理工类期刊分级不对等

在理工类高校,理工农医类学科与人文社科类学科无法适用同一个期刊分级规则,有必要区分文理学科。理工类分级采用的数据库与人文社科类采用的数据库重合,如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既有理工类也有社科类期刊。

3.2 各学科不平衡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成果定级的不平衡。比如理工类的A 类与人文社科类的A 类,在取得成果的难度上不同,理工科通过做实验可以写出能发表在高水平期刊的论文,而文科老师相对来说就比较难发表高水平论文。即使在人文社科内部,也存在学科不平衡,我校管经院的学科期刊比艺术类学科期刊总体上影响因子高。

3.3 不能兼顾多方

一个期刊分级规则难以兼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和职称评审等多方面的需求。学科发展更注重自己学科领域内的期刊,而期刊分级在同一个级别囊括多个学科,甚至是学校没有的学科,使得老师为了绩效而不集中于自己学科的期刊进行论文发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与教师的考核或职称评审等完全没法比较,因此不能用一个期刊分级去同时适应老师和学生。

4 某理工高校社科类期刊分级实践探索

4.1 学校分文理制定两个期刊分级标准

理工类学科或学院用理工类数据库作为分级的依据,人文社科类以社科类数据库为依据,不可混合使用或重复使用相同数据库,以避免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期刊在文理学科出现不同的等级,导致使用上混乱和成果认定的不平衡。如果文理科采用同一个数据库,则分社科和理科采用各自的期刊数据,避免期刊重复交叉出现在文理学科分级目录。

4.2 科学合理制定划分依据

在文理分类基础上,以公认的核心数据库为依据,分学科选出各个学科的期刊,以被采用频次衡量期刊的影响力,从而作为划分期刊A、B、C 等次的依据。我校把国内外都公认的人文社科类权威数据库SSCI、A&HCI 列为A类,又以各高校都认可的南大核心期刊(CSSCI)作为主要期刊。教育部最新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要求代表作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强调了中国期刊的重要性,因此我校社科期刊分级以中文期刊为主,数据来源为CSSCI 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568 种);CSSCI 扩展期刊(2019-2020)目录(214 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人文社科部分(733 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报告2018(1291 种);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人文社科A 刊)(133 种)。

通过对比,发现南大核心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人文社科类)、AMI 等期刊数据库大部分重复,南大与北大核心期刊重复率为87.9%,南大与AMI 的重复率为97.7%。结合教育部学科评估的考核,我们把CSSCI 里教育部学科评估的参考期刊列为A 类,教育部A 类期刊95%同时为南大核心,亦即A 类期刊基本是被教育部学科评估参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人文社科类)以及AMI核心期刊同时收录的期刊,具有公认性和权威性。

南大核心除掉A 类,剩余的列为B 类,又因国内认可的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数据库主要是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期刊,同时又统计出北大核心期刊(人文社科类)有68%都在南大核心及扩展期刊,因此去掉与南大的重复期刊后,剩余的北大核心(人文社科类)也纳入B 类。C 类就以AMI 为主,去掉AMI 与A 类、B 类重复的期刊外,剩余的则为C 类。南大扩展版由于数量太少,又有86.4%都与其他三个数据库的期刊重复,因此只把它作为一个参照。

通过以上的方式进行梳理后,就可形成我校的A、B、C 三个级别的期刊分级原则。其中A 类133 种,B 类676种,C 类542 种,合计1351 种,基本延续了我校的期刊目录数量值。

这样的分级,虽不是最高标准,但是作为西部边疆地区的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是边缘学科,这是与学校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相匹配的。总体上,这样的分级采纳了百分之百的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人文社科类)、AMI核心期刊,还有86.4%的南大核心扩展版期刊。

4.3 分析各个级别的构成,以说明合理性

4.3.1 各级别目录的数据库占有率

通过统计发现,四大数据库都占A 类期刊92.5%以上,其中被教育部A 类收录的占100%,B 类期刊中65.4%来自南大核心,90%以上来自北大核心和AMI,C 类期刊全部属于AMI 收录,其中14.4%来自南大扩展版。

4.3.2 各数据库在各级别目录的分配比例

统计各级别的期刊分布,教育部期刊全部在A 类,南大核心22.2%在A 类,77.8%在B 类;南大扩展版被采用的期刊,57.8%在B 类,42.2%在C 类;北大核心16.8%在A 类,83.2%在B 类;AMI9.7%在A 类,48.3%在B 类,42%在C 类。

4.3.3 各级别期刊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A 类期刊同时被四大收录有122(占91.7%),同时被南大核心、教育部A 类、AMI 收录有125 个(占94%),同时被南大核心、教育部A 类收录126 个(占94.7%),同时被教育部A 类、AMI 收录123 个(94%),除了7 个是教育部A 类单独收录的,其余都同时被3 个以上数据库收录。

B 类期刊,不存在被四个数据库同时收录情况,因为南大核心与南大扩展不存在重复。其中10 个被南大核心单独收录,38 个单独被北核收录,不存在被AMI 单独收录情况。

同时被南大扩展、北核、AMI 收录有105 个(占15.5%),同时被南大扩展、北核收录107 个(占15.8%),同时被北核、AMI 收录568 个(占84%),同时被南大扩展、AMI 收录105个(15.5%);同时被南大核心、北核、AMI 收录374 个(占55.3%),同时被南大扩展、AMI 收录430 个(占63.6%),同时被南大核心、北核收录376 个(占55.6%)。

C 类期刊,被南大扩展和AMI 同时收录有78 种,剩余464 种是AMI 单独收录。

对各级别期刊的分析说明,A 类90%以上都被几个数据库同时收录,体现了A 类的权威性和认可度。B 类55%以上都同时被南大核心、北大核心、AMI 收录,55%以上同时被除南大扩展版以外的两个数据库收录,B 类没有只被AMI 收录的。C 类期刊,同时被南大扩展版和AMI 收录的占14.4%,剩余的为AMI 单独收录。

4.4 同一个学校的校级人文社科类期刊分级只能有一个,避免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

学校的期刊分级应主要服务于教师,学生毕业的论文要求就不要参照学校的目录执行,应由教务处或研究生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台相应的标准或要求。这样,学校期刊分级就可用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成果奖励等。当然,学科发展也可由各学科根据需要,从学校的期刊分级目录中提炼出适用自己学科的期刊要求。

猜你喜欢
南大社科类教育部
一束光
一束光
初心如磐 行稳致远——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周年理论座谈会在南大举办
一束光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
南昌大学自称 “南大”妥吗?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