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2020-03-01 21:38戚瑞双QIRuishuang马洁MAJie耿慧慧GENGHuihui董丽丽DONGLili杨明远YANGMingyuan
价值工程 2020年34期
关键词:产城开发区高质量

戚瑞双QI Rui-shuang;马洁MA Jie;耿慧慧GENG Hui-hui;董丽丽DONG Li-li;杨明远YANG Ming-yuan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0 引言

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区经历了探索发展、高速发展和规范发展几个阶段。应该说开发区是我国自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伟大尝试,一般作为国家层面推动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与主引擎,是技术密集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聚合点。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等诸多类型。开发区历来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学界对开发区的研究随着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也在逐渐深入。目前围绕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开发区的政策、政府治理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开发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内涵及实践研究等几个方面。

1 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

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之一。从最初单纯以经济产出为目标的各类工业园区,到强调产城融合的综合型产业新城,开发区已经成为政府推动城镇化和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政策手段。

1.1 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互动关系

李俊莉等(2006)、Wu J 等(2013)、李耀尧等(2010)研究认为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优惠吸引的大量投资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陶然等(2009)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进入不仅能为当地带来稳定的增值税收入,大量劳动力的进入也有助于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土地价值的提升,或称为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Zheng 等(2015)研究也发现开发区的建设能够显著的提升周边地区房地产市场和服务业市场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邵明哲等(2009)研究认为,随着大城市中心地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区建设也成为大城市解决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王战和等(2006)、郑国(2007)等学者也从社会阶层分化、职住分离等角度提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给城市或区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1.2 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空间互动关系

李小云(2005)、李哲林(2012)研究指出开发区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人口迁移等,能够推动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形成。郑国等(2005)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开发区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郊区化进程,逐渐成为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刘玲等(2003)认为中关村科技园的建设加快了北京向“郊区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北京市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并引导产业轴线空间发生战略性转移。

近年来,开发区的生态建设已然成为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的联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谢家平等(2005)、于成学等(2007)、Gibbs & Deutz(2007)等学者都较早的对开发区的生态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学者也对开发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张荣等(1997)、冯晓星等(2004)、王兴平(2006)、陈家祥(2009)等以不同案例或视角研究指出,开发区之间存在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但同时也存在竞争,需要研究协调发展机制。

2 开发区的设立、政策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1 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

Sakr et al.(2011)、邓南圣(2001)、Li(2011)、Chae et al.(2010)、Shi et al.(2010) 等国内外学者都对生态工业园政策对企业行为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园区环境再造、资源的利用等政策能够使企业间和企业与辅助性机构间产生相互合作的工业共生关系。周明等(2011)、黄训江(2015)等学者从开发区商业/产业生态系统角度研究了交易费用、外部性理论等在开发区对企业间生产率等的作用。Sun et al.(2012)、赵小风等(2012)等研究发现开发区的持续发展与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扶持政策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同时,张占录(2007)、蔡昉等(2009);Boons et al.(2011)、唐承丽等(2013)研究也发现开发区土地利用和区域规划的整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开发区企业与周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发展,最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Koh et al.(2005)、甄杰(2013)等研究发现开发区企业之间存在的大量异质性专业化分工和同质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进一步促进了开发区内要素的流动。Lu et al.(2015)、Ratinho 等(2010)、Lindelöf & Löfsten(2002)、Tan(2006)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开发区产业聚集能够不仅促进资本积累和就业,还将形成开发区技术等资源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研究机构等主体和企业的联系以及园区集群效应作用下提高企业效率。

2.2 企业的投资选址等活动的影响

Harris (1991)、Schalk & Untied (2000)、Bondonio &Greenbaum(2007);Criscuolo & Martin(2009)等学者认为区域定向补贴能够有效激发来自企业层面的投资行为,但是Brozini & Deblasio(2006)研究也提出但可能产生跨期替代效应。相较于未成功申请到补贴的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的企业更具备投资的动机,但这一投资行为在政策项目实施后逐年弱化,即出现了明显的替代效应。中国学者郑江淮等(2008)、朱希伟等(2011)、王缉慈(2014)研究认为压低主地价格等政策不是一种有效的增长方式,甚至可能是一种不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竞次”摸式。

3 开发区发展历程、转型升级、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等开发区发展相关研究

3.1 开发区发展及转型升级研究

自2000 年以后,我国开发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关开发区发展历程以及转型升级的研究逐渐增多,安礼伟(2013)、阳镇(2017)、韩亚欣(2015)等学者探讨了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环境、外资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开发区转型的因素。而沈宏婷(2011)则在转型动力方面,围绕政府、市场与企业宏微观外部与内部动力进行了探讨。葛守昆(2012)、杨东峰等(2006)、王兴平(2008)主要围绕拓宽转变视角、整合资源以寻求新发展定位、由“集聚功能”向“创新功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转型目标和方向的研究。胡彬(2014)、雷诚等(2010)则从管理体制、空间层面、产业层面对开发区转型路径进行了探讨。

3.2 开发区产城融合研究

有关产城融合的研究是在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研究中逐渐被重视的。雷诚等(2010)通过案例综合比较了“产业能级提升”和“建设综合新城”两种模式,得出结论:无论以哪种模式发展的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综合性新城都是其发展的最终归宿。刘剑峰(2007)、戴桂林等(2011)、李幼林(2011)、沈宏婷等(2011)、梁晶等(2012)、舒先林等(2012)等学者分别对广州、青岛、上海、苏州、南京、武汉等的开发区转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也证实,产城融合是开发区转型的必然趋势。向乔玉(2014)、邹伟勇等(2014)、唐永伟等(2015)、刘畅等(2012)等则从开发区新城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实现路径角度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林华(2011)、姜增明(2013)、蒋宵宵(2013)、孔翔,杨帆(2013)、钟睿等(2016)、李文彬等(2012)、肖林等(2012)、王启魁(2013)、唐永伟等(2015)、刘畅等(2012)、曾振等(2013)、洪亮平(2014)、任俊宇等(2018)、余义勇等(2019)、何则等(2020)、陈红霞(2017)等分别就产城融合的内涵、模式,产城关系演变、建设路径以及产城融合互动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苏林和郭兵等(2013)、王霞等(2014)、唐晓宏(2014)、王菲(2014)、刘欣英(2016)、顾子恒等(2017)、唐承丽,吴艳等(2018)则对产城融合评价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3.3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自 “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我国已经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开发区自然也要进行高质量发展。目前围绕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等几个方面。肖金成(2020)提出,开发区要高质量发展,就要产城融合,集约和绿色发展。黄煌(2020)、熊小熊(2019)、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评价研究课题组(2017)、周锐等(2017)、张冰(2017)、刘清(2018)、祝尔娟(2017)等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以及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分别以西安、河南、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河北、天津或选取全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的开发区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郭子涵等(2017)、薛强等(2014)、陈向龙等(2019)、徐永宁(2017)等分别从创新驱动、金融机制和环境保护等角度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现状分析、建设路径探析以及政策建议。还有一些学者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某一个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田金平(2018)在推进国家级经开区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绿色发展指数体系,对国家级经开区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田金平等(2019)还进行了精细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的案例研究。

4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人力资源聚集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相关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研究表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与人力资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梁林等(2019)、刘兵等(2018)、许刚(2011)等都认为人才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对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谷人旭等(2001)分析认为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优化方面,文革等(2006)研究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投入的效应和主体,认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投入具有马太效应,同时,实现可持续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开发,需要将开发主体从政府转移到高新技术企业上来等建议。梁洨洁等(2016)提出构建区域人才生态循环系统的概念。曹鹏等(2018)研究认为不同内涵的开发区在人才开发机制上应各有侧重。彭川宇(2011)则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本集聚的模式及优化路径。梁林等(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增加教育投资对人才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要高于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由此,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等4 条优化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此外,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开发区创新驱动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也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在创新要素地区之间的流动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性研究逐渐被重视。余泳泽等(2013)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别考证了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空间外溢和价值链外溢的显著性。白俊红等(2015)运用空间计量技术证实创新主体关联和区域空间关联均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产生了正向影响。邵汉华等(2019)测度了长江经济带29 个国家高新区综合创新能力,并创新网络结构及效应进行了考察。另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以及评价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Malecki E J(2011)、刘云等(2014)研究了区域层面的创新治理机制和功能结构及其治理。在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方面,覃荔荔等(2011)、刘洪久等(2013)先后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对一些城市进行了实证评价。在此基础上,姚艳虹(2019)、刘钒等(2019)又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段进军等(2017)还将成熟度测算模型引入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5 开发区相关研究总结

5.1 研究内容不断演进

针对开发区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随着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的研究大多侧重开发区选址等内容,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开发区在全国各地方政府的推行,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研究、开发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及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研究等方面,研究对象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偏移。随着开发区的逐渐规范和成熟,对开发区的研究领域更加细分,开发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打造、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开发区创新要素、开发区管理和开发模式、开发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几年,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和产城融合逐渐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5.2 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从最初的经验研究、案例研究、定性研究逐渐转入了实证研究,定量研究。

5.3 研究理论基础具有交叉性

在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方面,涉及城市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城市规划方面主要是三大城市空间结构经典理论以及在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信息化、互联网等思想的基础上,以三大理论为基础创新发展的一些新的空间发展理论。经济学方面,研究多依据的是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同时,产业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与广度经济理论,也是开发区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经济学和地理学交叉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区域聚集理论和城市体系理论也是开发区相关研究所依赖的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方向的细化,社会学视角以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基础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开发区相关研究。比如开发区居住隔离、人口结构、产城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多涉及计社会学相关理论。

猜你喜欢
产城开发区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