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联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辽宁科技学院抗联红色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02 22:26韩劲松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抗联弘扬红色

唐 羽,韩劲松

(1.辽宁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2.辽宁科技学院 校办,辽宁 本溪 117004)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建构了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事业。培育了一系列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革命精神,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构成了党的特有精神标识和红色基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成为我党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精神标识,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正能量。

1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东北抗联精神是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东北抗联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辉。利用好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课题。结合时代新特点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弘扬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各个环节

在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础之上,辽宁科技学院构建了“一个理念、二个目标、四个维度、五个坚持,七个融入、十项举措”的红色抗联精神育人工作体系。

2.1 一个理念

一个理念即学校依托辽宁、本溪地区丰富厚重的抗战抗联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确立了“立足红土地办学,用抗联精神育人,为辽宁振兴服务,做抗联精神传人”的红色文化育人理念。

2.2 二个目标

二个目标即学校以“育人才、出成果”为工作目标,坚持“抗联精神铸魂育人”,融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坚持“抗联精神引领研究”,凝练科研方向、繁荣研究成果。传承抗联精神,弘扬核心价值,发扬红色传统。

2.3 四个维度

四个维度即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构建了“红色文化心心印、抗联精神代代传”为主线的学习-传承-弘扬-践行四维育人模式,统筹推进全校抗联精神育人工作。

2.4 五个坚持

五个坚持即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红色传统教育讲话及指示作为抗联精神育人工作的思想领航和动力源泉;坚持深入实践挖掘拓展抗联史实史料,用鲜活生动、丰富感人的革命斗争场景,作为抗联精神育人工作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坚持“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下苦功”,广泛发动、协同配合、群策群力、持续发力,形成抗联精神育人工作的有效机制和力量基础;坚持锚定目标认准方向,采取有效方式用抗联将士感人的事迹、血染的风采启迪激励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作为引领我们做好抗联精神育人工作的旗帜方向和接口路径;坚持走出校门多方协作,积极寻求区域、校际、校企、校政多方合作,作为扩大学校做好抗联精神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资源支撑。

2.5 七个融入

一是融入党建工作。学校各级党组织将党建工作与学习传承抗联精神深度融合,开展“重走抗联路、重温抗战史、重筑抗联魂、重锤强党性”、“传承抗联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提高党性修养”等为主题的党员学习交流活动。

二是融入思政教育。学校教师近年来矢志不渝、牢记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条件下,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红色文化育人内涵,以红色基因传承为抓手,探寻更贴近时代特点、更贴近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着力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精神高地。从2015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弘扬抗联精神为主线建设思政课程,学院组建了“抗联精神”教研团队,推进“行走思政”教学方式。以案例的形式引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并开展“东北抗联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专题教学。创新开设必修课“大国情怀”、思政类公选课《红色文化视频课》,推进课程共享。编写《形式与政策》辅助教材,将本溪红色文化资源切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之中,真正实现了抗联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育人目的。

学校教师近年来矢志不渝、牢记使命,以红色基因传承为抓手,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红色文化育人内涵,探寻更贴近时代特点、更贴近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着力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精神高地,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5年开始以弘扬抗联精神为主线建设思政课程。学院组建了“抗联精神”教研团队,推进“行走思政”教学方式;以案例的形式引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并开展“东北抗联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专题教学;创新开设必修课“大国情怀”、思政类公选课“红色文化视频课”,推进课程共享;编写《形式与政策》辅助教材,将本溪红色文化资源切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之中,真正实现了抗联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育人目的。

三是融入教育教学。学校将抗联精神积极融入专业教学环节,以“铸红魂、育红人”为理念,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位一体”,将抗联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做到“认知-内化-践行”的统一。学校在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手段创新,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增强他们学习自觉性,引导他们去感受、去思考,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文艺术学院的绘画、广告学、环境设计专业把弘扬抗联精神融入教学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中;管理学院的旅游专业注重理论授课和实践应用,开展现场情景教学模式创新及红色旅游专业实习活动;外语系的口语练习环节,以抗联人物和情节的表述来训练学生,实现了抗联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环节。

四是融入科研服务。学校教师在抗联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并凝练了三个研究方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担任科研助理,通过科学研究接受思想洗礼、励志刻苦学习、发奋努力成才,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目前,(代表性项目)科研立项、服务地方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性成果。

五是融入校园文化。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抗联精神为主导、以思想教育为重心、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传承抗联精神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和筹划“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着力提升开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校园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成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建好、用好、守护好红色文化主要阵地。

六是融入社会实践。学校将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作为工作主线,通过“研学考察、文艺展演、主题团日、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育人模式。校团委开展“六个一”的学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学唱一首抗联歌曲、参加一次祭扫活动、重走一段抗联道路、观看一部抗联影片、讲述一个抗联故事、研读一本抗联书籍”等活动,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主线,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做抗联精神的弘扬者、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七是融入双创活动。学校积极推进专创融合工程,将红色抗联文化特色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青年红色筑梦”项目为依托,让抗联精神穿越历史时空,让当代青年得以传承,打造辽科红色育人品牌,引导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使学生们在创新创业训练中磨练意志、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用青春去书写新时代篇章。

2.6 十项举措

一是明确“抗联精神育人”。学校党委把抗联精神育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面部署。学校每年党政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学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带头“重走抗联路”,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把抗联精神育人纳入“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专题调研项目,推动学校抗联精神育人工作全面起动。

二是组建“抗联红色智库”。在学校党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成立了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组建了科研团队。依托获批的省社科联“辽宁省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开展抗联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定期召开学术会议进行交流。

三是建设“抗联红色展馆”。学校建立了“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用近四百平方米展馆平台来浓缩历史,集中展示了本溪地区抗战抗联、抗联精神内涵、师生艺创作品和学校抗联育人成果内容,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四是建立“抗联红色基地”。学校先后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老边沟抗联遗址地”、延吉“小汪清抗日民主政权红色教育基地”、绥芬河“和平纪念馆”建立了校地合作机制,共建了“辽宁科技学院韩家村抗联实践基地”等十余个抗联精神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五是成立“抗联红色社团”。学校团委组建了以“丹心筑梦营”为代表的红色学生社团组织,将抗联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开展了“大学生抗联精神红色讲坛”等以传承抗联精神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

六是创立“抗联红色传媒”。学校在运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注重新媒体的运用,通过微直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活动视频、发布活动照片、开展微访谈等,设立“学生思政在线”网站和“辽宁科技学院团委”、“辽科学工诗语”微信平台,汇聚抗联精神元素,传承抗联精神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七是创作“抗联红色剧目”。学校积极开展实施“抗联精神育精英”精品文化工程,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由学校师生二百多人担纲创演,创作的大型音乐史诗《民族脊梁》,演绎了本溪地区抗战抗联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完成“传承红色基因,挺起民族脊梁”文艺下乡大篷车巡回演出数场,备受社会关注。《今日头条》《中青网》《搜狐新闻》等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在显著位置予以报道、转发。

八是讲好“抗联红色故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背包行走、影像记录的方式,利用假期,行走于深山密林之中,采集有关抗联精神的实景材料,汇集了大量影像、图片和文字材料,积累了抗联相关的素材、人物、事迹。在学校思政课堂上,教师们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们讲述本溪抗联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让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故事链完整、丰富多彩的抗联故事进入思政课堂,与英雄对话,与历史同行,使学校思政课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力,促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砥砺理想与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奋斗志向。学校各级团支部把抗联精神元素植入主题团日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故事讲述、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抗联历史、领悟民族精神。形成了学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抗联故事人人讲,红色经典人人诵”特色活动。

九是体验“重走抗联之路”。学校以服务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为己任,常年开展红色旅游与抗联文化精神传承研究。在对本溪地区相关红色旅游景点实地考察和调研基础上,完成了“一线四点”的“重走抗联路”的红色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利用学科优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重走抗联之路”红色导游服务与讲解。

十是踏查“红色抗联遗址”。学校教师抗联调研组五年来远赴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并在通化、延吉、牡丹江、满洲里、哈尔滨、佳木斯、鹤岗等地的抗联教育基地进行学习考察,踏查革命遗址,走访革命后代。同时,对通化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等地进行深入调研。两年来,学校团委以“探源初心起点,坚定使命担当”为主题,组织近300名师生踏查了辽宁抗战抗联遗址地200余处。通过踏查学习,触动人心,让师生们感受到革命先烈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精神。

3 结语

抗联精神为辽宁科技学院的师生带来了思想的火种、点燃了行动的火焰,熔铸成为独特的品格特征。用东北抗联精神这个生动的素材,用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重温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和践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猜你喜欢
抗联弘扬红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红色是什么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