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剂量用药致尿沉渣中出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结晶1例

2020-03-03 16:44唐外姣吴海雄
检验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维酸钾尿沉渣阿莫西林

付 亮, 唐外姣, 吴海雄

(1.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验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900;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282)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10岁,于2018年7月27日至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患儿就诊7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有1次全程血尿,伴腹痛(脐周为主,可自行缓解)。

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搏90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压13.3/10.0 kPa(100/75 mmHg),体质量53 kg,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

2018年7月27日门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3.6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6%,淋巴细胞百分比17.3%,血小板计数518×109/L,红细胞计数5.45×1012/L,血红蛋白148 g/L,高敏C反应蛋白3.3 mg/L。尿常规:隐血“+++”,尿蛋白“+”,白细胞酯酶“++”,白细胞506个/μL,红细胞1 487个/μL。

入院诊断:(1)泌尿道感染;(2)疑急性胃炎。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当晚即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剂量为1 200 mg,3次/d,静脉滴注。

2018年7月28日生化检测结果:钾3.83 mmol/L,钠140 mmol/L,氯化物103.6 mmol/L,总钙2.37 mmol/L,无机磷1.90 mmol/L,镁0.89 mmol/L,总蛋白75.2 g/L,白蛋白43.6 g/L,球蛋白31.6 g/L,白/球比值1.4,总胆红素9.5 μmol/L,未结合胆红素3.0 μmol/L,结合胆红素6.5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3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0.8,总二氧化碳19.0 mmol/L,尿素4.13 mmol/L,肌酐38 μmol/L,葡萄糖5.05 mmol/L,尿酸365 μmol/L,降钙素原<0.05 ng/mL。尿常规及有形成分分析:隐血“++”,白细胞酯酶“+”,尿蛋白阴性,白细胞135个/μL,红细胞59个/μL,结晶0个/μL。胸腹部彩超:轻度脂肪肝,双肾、双侧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

2018年7月29日尿常规及尿有形成分分析结果:隐血“+”,白细胞酯酶“+”,尿蛋白阴性,白细胞40 个/μL,红细胞15 个/μL,药物结晶15 个/μL。本例患儿尿沉渣中肉眼可见颗粒细碎状的沙粒样结晶,可溶于盐酸、氢氧化钠,不溶于乙酸,见图1。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暗视野显微镜的镜检结晶形态:细针状、无色长方形透明柱状、长楔形或成束状的针状结晶,成束状的结晶大多边缘紧扎,似麦秆状,束常位于边缘;也可见束于中间的,整体形态似柴捆状、海胆状,见图2、图3。最终确认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结晶。

2018年7月30日中段尿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提示大肠埃希菌生长。

2018年8月1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8.4%,淋巴细胞百分比32.0%,血小板计数475×109/L,红细胞计数5.59×1012/L,血红蛋白152 g/L,高敏C反应蛋白2.5 mg/L。复查尿常规:隐血阴性,尿蛋白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白细胞2个/μL,红细胞0个/μL,结晶0个/μL。中段尿细菌及真菌培养:无细菌和真菌生长。

2018年8月2日患儿病情好转,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痊愈出院。出院诊断:泌尿道感染、脂肪肝。

图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结晶的肉眼性状及酸碱特性

图2 似麦秆状或柴捆状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结晶

图3 似海胆状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结晶

2 讨论

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一种婴儿和儿童细菌感染。儿童尿路感染与年龄、性别、种族、男性包皮环切情况密切相关,未环切包皮的3个月以下男婴和12个月以下女婴尿路感染患病率最高[1]。目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已成为普通尿路感染病原体最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这些耐药菌株引起的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已成为临床的一大难题。有研究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复杂性尿路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5]。

本例患儿因尿频、尿急、尿痛7 h伴血尿入院,临床考虑泌尿道感染,入院当晚即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剂量为1 200 mg,3次/d,静脉滴注。入院第2天在患儿尿沉渣中可见细针状、无色长方形透明柱状、长楔形或成束状的针状结晶。尿沉渣中针状结晶常见的有酪氨酸结晶和尿酸钠结晶,本例患儿尿中的结晶需与这2种结晶鉴别。酪氨酸结晶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形态为略带黑色细针状结晶,成束、成团或羽毛状,见于急性重型肝炎、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伤寒等患者的尿沉渣中;可溶于盐酸、氢氧化钠,不溶于乙酸;酪氨酸实验阳性[6-7]。本例患儿肝功能正常,无急性重症肝炎等疾病,结晶pH值特性虽与酪氨酸结晶相同,但结晶为透明,酪氨酸实验阴性,故可排除结晶为酪氨酸结晶。尿酸钠结晶为无色或黄色,呈细针状、柱状,两端可呈针状或平整,长短不一,可单独出现,但更多见到聚在一起,呈树杈状、束状或菊花状。光学显微镜下可出现金属样光泽,见于强酸性尿中,加热到60 ℃可溶解,在盐酸中可以转化为尿酸形式[6-7]。本例患儿尿沉渣中的结晶加热到60 ℃不溶解,加盐酸后结晶溶解,未见转化为尿酸结晶,故可排除结晶为尿酸钠结晶。由于本例患儿住院期间仅使用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未使用其他药物,故可确认该结晶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结晶。

本例患儿10岁,体质量为53 kg,根据ABX霍普金斯指南推荐,普通儿童单纯性尿路感染使用阿莫西林的剂量为1 000 mg/d,严重感染1 750 mg/d,极限量为4 000 mg/d[8]。本例患儿入院当晚给予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剂量为1 200 mg,3次/d,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1计算,使用阿莫西林的总量为3 150 mg/d,已接近极限量。进入体内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左右经肝脏代谢,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均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排出[8-9]。超剂量用药会导致尿液中药物浓度过高,从而析出药物结晶。因此,本例患儿应减少给药次数或降低单次给药剂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规范使用剂量应为875 mg(阿莫西林剂量)(2次/d)或500 mg(阿莫西林剂量)(3次/d)。

如果尿液中大量出现药物结晶,提示药物在输尿管、肾盂等处沉淀,有阻塞尿路的危险,可导致无尿或伴血尿、引起肾脏损伤甚至尿闭。若尿中检出药物结晶,说明药物可能过量使用,应及时报告[7]。目前已有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导致上尿路急性梗阻的报道[10-11]。

总之,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避免尿液中出现药物结晶,导致上尿路急性梗阻的前提,尿沉渣及时发现并正确鉴别药物结晶,可以帮助早期正确诊断药物结晶导致的输尿管梗阻,避免引起肾脏损伤。

猜你喜欢
维酸钾尿沉渣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难治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分析
阿莫西林是好药,但只对这几种病有效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儿童支气管肺炎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喜炎平治疗的效果研究
用尿沉渣分析仪对混浊尿液标本进行尿沉渣检查的效果分析
用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尿沉渣检验的作用分析
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检测对尿路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轻度小儿肺炎的效果观察
阿莫西林联合两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