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境遇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探究

2020-03-03 08:42叶彩虹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境遇德育工作生活化

叶彩虹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411)

道德蕴意着人类对世界美好的向善追求,是引导高职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其实践探索中具有价值性。然而在当下开放的社会环境,自媒体的发展已悄然渗透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也随之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自媒体境遇,探究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一、自媒体境遇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概述

(一)自媒体境遇及其特征

“自媒体”概念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分别界定为新闻媒体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研究报告中联合对自媒体作如下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它包括微博、微信、网络论坛(BBS)、人人网等传播媒介平台。新时代的自媒体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去中心化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向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总称。”[2]自媒体境遇下,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共享、引导的节点,并通过节点间互动使信息不断生产,强化了“我”的主体性,同时弱化了大众媒体的中心性。

其次,自媒体的传播特征是碎片化的。自媒体的传播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而言的。传统媒体的信息往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正面输出,是以官方意志的视角进行表达与呈现的;但自媒体境遇下,信息的输出与表达自动跳过大众媒介这层中间过滤环节,人人都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这种“去层级”的互动交流使自媒体传播特征呈碎片化。碎片化传播把网络打造成了一个主客体交织、去中心化的特殊空间,结束了以往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历史,促进了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的话语表达。[3]但信息表达的同时其内容具有无指向性和多元性,这不乏包含错误及腐朽的信息,因而加大了辨别“碎片化”内容中正确信息的难度。

再次,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交互性的。传统媒体是少数的权威性主体以统一的渠道进行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从而具有局面掌控力;自媒体潮流的兴盛实现了传播主体由“一”到“多”、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交流”的转化,具有全民参与的状态。同时,在自媒体境遇下,人们的角色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亦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他们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运营自己的“自媒体”,从而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即网络用户角色可以互换,自媒体弥合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鸿沟。[4]

(二)自媒体境遇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的意义

所谓德育生活化,其核心的理念是“将生活作为德育的载体”,让德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利于生活。[5]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并不是简单地从高职院校德育主体的视角及道德理念为出发点,而是立足于高职院校道德建设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意识、主体性情感的道德需求与表达,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即打破传统的概念化德育教育,尊重并理解高职学生的经验生活、经验视界、经验情感,解决高职学生实际生活所关心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有效理论和方法,它既来源于对高职学生经验世界的关怀,最终又升华到社会主流价值和思想上的实现。在自媒体境遇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自媒体境遇为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缺失现实效果的主要原因包括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化、道德教育方式教条化、道德教育活动课程形式化等。而自媒体作为网络时代新兴媒体,在提高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中以教育环体及教育介体的双重属性存在着。在教育环体上,自媒体以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内容呈现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等特征占领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主空间,其海量信息感染并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这一教育环境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高效发展、价值性的实际落实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在教育介体上,自媒体成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主体将道德实践从形式主义转为实际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自由、自为、自观以及通过自媒体传播(微博互粉等)实现价值互足,在价值互喻中实现主体、客体关系的互相转换。[6]因此,自媒体境遇为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他们通过自媒体表达自我并重构自己的意义空间,由此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主体能够以更好的视角聚焦高职学生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并运用自媒体这一介体进行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是应对自媒体对高职院校德育冲击的必然选择。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影响了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对现行高职院校德育的冲击如下:第一,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自媒体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特征,使高职学生信息的传播可脱离原来掌握话语权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第二,对传统教育手段的冲击。自媒体传播特征的碎片化使信息高效运转的同时却难以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加大了德育难度,不随时代发展而更新的传统教育手段已不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第三,对德育工作环境的冲击。具有交互性传播方式的自媒体可通过超越时空限制的虚拟空间进行双向交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需以校园、社会、自媒体“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德育生活化正是自媒体发展契机下最有力的应对选择,它将德育工作渗透到高职学生的生活中,使其成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二、自媒体境遇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面临的问题

自媒体以其强大的发展态势迅速融入高职学生的生活,它所生产的信息内容之多、范围之广、速度之快使当前低效发展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黯然失色。高职学生在自媒体运行中主体性意识不断觉醒和提升,人人都可自我表达,都可运营自己的“自媒体”。然而,由于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还未真正成熟,在自媒体的“快餐文化”下,他们只是片面地理解和接收信息,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的实际效果无法落实。

(一)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中,高职学生道德认知模糊

一般而言,在自媒体出现之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在信息上占有绝对优势。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官方意志的发声,它所传递和共享的信息是以点到面、以一对多的辐射形式展开,其对高职学生所传播的信息都有特定的内容和明确的导向。然而这种德育教育模式趋向于德育主体的道德意志,而忽略接受者的感受,因此德育实效难以实现。一方面,在自媒体的“用户—生产—传播—分享”的去中心机制下,传播主体是多元化的,各类信息都可随时随地得以及时和广泛的传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不再通过传统媒体掌握话语权,陷入集体失语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随之隐退于高职学生的生活边缘,甚至销声匿迹;另一方面,自媒体是任何用户都能够发声的平台,弱化了“把关人”的角色,使得未经筛选的良莠不齐的信息能够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传播,因此多元、自发和“零门槛”也让自媒体传播的权威和可信度受到质疑。[7]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使高职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随意性对待信息,对信息的处理态度亦具有模糊性和多元性,这必然导致部分高职学生无法区分道德与非道德行为,陷入认知的模糊和混乱中。

(二)在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中,高职学生道德情感淡漠

德国哲学家与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认为,“现代性的一个本质就是碎片化”。[8]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征是网络信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也必然带来碎片化的阅读及碎片化的信息处理。在自媒体境遇下,大量采集、生产、关注、分享的信息中既有给受众正面导向的内容,也有危害个人、网络、社会良性发展的不良隐性内容。这不仅源于受众总在间断或零碎的时间内接受极其有限的碎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来自自媒体的催化,即用受众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即时性的碎片化内容的传播,而乐于追求新颖事物、倡导多元价值、反传统反权威的高职学生正是这些碎片化内容及传播的循环消费主体。在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中,一方面高职学生倾向于从多元价值及角度对待新媒体上的事物,无论是“网络移植”的编造内容或是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高职学生都能作为“吃瓜群众”并持“特殊包容心”,漠视或理解和包容,主导价值标准在高职学生意识中失效;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总以游戏人生的态度对待自媒体,他们行走在现实的法律规范中,却游离于自媒体的规范边缘,他们出现以“佛系”为状态的随缘活法,并乐此不疲于自媒体中的娱乐和戏谑,在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中他们逐渐丧失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与追求,长此以往,其道德情感逐渐崩解淡漠。

(三)在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中,高职学生道德判断凌乱

在自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的态势下,自媒体已成为高职院校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媒体同高职院校德育建设一样,都有相应支撑的规则,使自媒体世界呈有序状态。但其无壁垒及隐性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往往弱化其控制力度。同时,自媒体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是自媒体信息生产者与信息受众者之间互动的结果,高职学生在自媒体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中通常是以“我”这一主体来进行道德判断,以自我的眼光和视野判定一切。由于在这种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中,信息的接收和更新过快,而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渡时期,他们不能正确辨别自媒体交互性传播方式下的信息产物,他们趋向于向没有道德标准的道德、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情境主义等无确定性的思想主张靠拢,并认为自媒体本身就是个道德标准模棱两可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用主观判断评议他人对或错,因为本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没有提倡与抵制之分。他们宽容自媒体中鱼龙混杂之物,对道德产生迷茫,失去了道德判断能力。

三、自媒体境遇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自媒体境遇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不可避免地面临冲击及消极影响,但自媒体的出现和普泛是顺应社会进步之势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潮流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比如自媒体为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平台,其去中心化、交互性的特点为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并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合力”“吸引力”“渗透力”来给予我们启示。我们应透视高职院校德育的现状,用积极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发挥其积极影响。

(一)迎合自媒体境遇的合理理念,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合力

自媒体以其亲民特性顺利地与高职学生的生活交融,成为高职学生拓宽视野的“第三只”眼睛。但这种虚拟性和无壁垒的空间往往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始料不及的冲击,同时其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也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进行腐蚀。恩格斯曾说过:“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迎合自媒体境遇的合理理念,使自媒体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领地。第一,要转变高职院校生活的德育观念。观念是先导,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自媒体是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的新契机,使之成为工作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制高点。第二,要更新高职院校生活的德育内容。在信息急速增长的新媒体时代,优质的内容才能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运营自媒体平台时应以高职学生实际生活为基地,注重发布内容的质量和创新性。第三,要改变高职院校生活的德育行为。高职院校生活的德育行为最终应实现“本地化落地”,这就需要其德育工作体现高职学生的个性需求,用易于让高职学生接受的方式自我管理自媒体信息。

(二)立足自媒体境遇的生活体验,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

自媒体作为新兴事物,已渗透到高职学生生活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各个层面,脱离自媒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虚无缥缈、难以把握的。德育生活化是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10]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立足于高职学生自媒体的生活体验,增强其吸引力。第一,从本体论出发,以自媒体境遇为出发点并回到自媒体境遇,根植于高职学生的自媒体生活并为其服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命令式倾向,以知化人。第二,从价值论出发,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高职学生在自媒体中的价值取向、内心体验、情感需要,以情感人。第三,从方法论出发,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以高职学生实际的自媒体境遇进行教育。自媒体是虚拟的,但德育工作的最后实处是现实,因此应将自媒体与各门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以高职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将隐性的德育方法运用到高职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德育管理中,以行导人。[11]

(三)加强自媒体境遇的主体能力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渗透力

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是以高职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为出发点,以自媒体境遇为发展契机,加强自媒体境遇的主体能力建设,坚持在自媒体运行的发展及规则范围下关注现实的人的实际情感及需求,实现高职学生德育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渗透力。[12]主要应从以下三点做起:第一,满足高职学生的道德需要。我国的德育目标体现的是国家主流价值观,忽视了高职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自媒体成为高职学生的潮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接受和认同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应满足高职学生的道德需要,德育目标应与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同步。第二,激发高职学生道德生活化的能力。在高职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教师应本着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基于平等对话的形式鼓励德育对象创造道德价值,成就其主体性。第三,规范高职院校的德育环境。理解高职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在自媒体境遇中所呈现的个体性、多样性及差异性,他们的主体性意识在自媒体境遇下不断觉醒,因此应积极构建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个人—班级—学校部门”三级组合的自媒体平台,最大限度地聚合网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目标受众,实现共振效应。

猜你喜欢
境遇德育工作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境遇与对策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治理面临的境遇与挑战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